词条 | 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者:孙惠柱(作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9月17日) 丛书名: 全国高等院校艺术通识系列丛书 平装: 236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45804058 条形码: 9787545804058 商品尺寸: 23.8 x 16.8 x 1.4 cm 商品重量: 522 g 内容简介《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分上下两篇。上篇从古希腊讲到荒诞派,对戏剧的各种形式,如纯戏剧结构、史诗式结构、散文式结构、诗式结构、电影式结构做了探索,并分析它们的美学价值;下篇则描述了近百年来的戏剧,着重点在剧场的体现,因此更强调编、导、演统一的结构,最后将戏剧泛化,即戏剧不仅包括舞台上的戏剧,还包括舞台外的。戏剧”,作者站在剧场的边缘,对戏剧的现状和前景作了独特的分析。 目录序言:新世纪的戏剧 上篇 叙事性结构 导言 第一章 各类形式探源 一 纯戏剧式结构 二 史诗式结构 三 散文式结构 四 诗式结构 五 电影式结构 第二章 美学价值分析 [审美对象] 一 集中整饬 二 多样变化 三 美是生活 四 丑与抽象 五 转入主体 [审美心理] 六 内摹仿 七 移情作用 八 距离与想象 九 创造与表现 十 心理与时空 小结 第三章 各家理论评价 一 亚里士多德 二 亚里士多德之后 三 黑格尔 四 黑格尔之后 五 结构类型问题 结论 下篇 剧场性结构 导言 第一章 解构叙事的剧场性结构 一 “戏中戏”结构 二 仪式性结构 三 社会论坛剧结构 第二章 编、导、演综合的体系 一 横的比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的审美理想 二 纵的发展: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在中国的社会意义 三 最新趋势:布莱希特、叙事体戏剧与大众传媒 四 人生与面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阿尔托 第三章 还需要剧场吗? 一 后现代——戏剧? 二 戏剧、电影、电视剧 三 电脑、影视、戏剧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