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 |
释义 | 基本信息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6月1日)丛书名: 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平装: 499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16 ISBN: 9787301136249 内容简介《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对98年代以来中国重大的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进行了深度的解读,更从文化研究的视角作了独到而深刻的分析,对于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和专业研究人员鄯具奄参考价值。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和文学艺术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景象,中国特色的市场化、商业化、消费主义以及全球化深刻地改写了文学艺术和文化活动的存在方式、生产模式和接受心理,这对文化和文学艺术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者简介陶东风,1959年生于浙江。1982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曾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访问。长期从事文艺学和当代文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已经出版的相关专著有《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等。 目录导论文学的祛魅 第一章转型时代的文化选择 第二章转型时代的文化选择 第三章现代性视阈中的怀旧 第四章后革命时代的革命文化 第五章革命与商业夹缝中的“红色经典” 第六章中产话语与当下中国中间阶层身份想象 第七章全球化景观下本土文化生产的中西想象 第八章犬儒式生存与抵抗 第九章暧昧时代的历史镜像 第十章身体与身体写作 第十一章《流星花园》热与青年亚文化现象 第十二章金庸与“武侠热” 第十三章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 文摘第一章 转型时代的文化选择——关于知识分子与文化价值建构的几次重大论争(上)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充满了争论的年代。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兴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世俗化时代正在到来。整个中国知识界、文化界都在谈论它、思考它、研究它。有人对之极尽赞美,拥戴有加;也有人为之怒不可遏、义愤填膺。可以说,对于正在到来的世俗社会及其文化形态、价值观念(集中表现于大众文化与世俗文化中)的不同态度,正在成为90年代知识分子内部分化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论争的核心。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论争都是发生在知识分子内部。如果说在80年代,对极“左”路线与文化专制主义的批判成为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政治立场与文化诉求,并使之成为一个相对同质的社会群体;那么,90年代对于世俗文化、大众文化的不同态度,则是该群体走向分化的显著标志。 本章要讨论的就是当代中国三次比较重大的论争:关于“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论争,“二王”之争(王蒙与王彬彬的论争)以及围绕“二张”(张承志、张炜)引发的关于道德理想主义的论争。 一 “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论争 围绕着对世俗化与大众文化的评价问题,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派别:“入文精神”派与“世俗精神”派,以及相应的两种价值取向:道德主义与历史一现实主义。对它们作出客观的评价,是摆在知识分子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自从1993年下半年、1994年上半年开始,以上海学者为主在《上海文学》、《读书》等杂志上发起了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直至90年代后期,这个话题依然被继续关注与讨论着。1995文坛上的所谓“二王(王蒙与王彬彬)之争”、现代人格精神、新理想主义、道德理想主义、新启蒙等等热门话题,都与“人文精神”的讨论有话语间的“家族类似性”,也可以说是从“人文精神”的母话题中引发出来的子话题。这些话题的共同主题是如何评价中国社会1992年以后的世俗化的趋势,而这个主题最先是由“人文精神”的讨论提出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