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溪地矶鹬 |
释义 |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 鸟纲Aves 目: 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科: 鹬科Scolopacidae 属: Prosobonia 种: 大溪地矶鹬Prosobonia leucoptera(Gmelin, 1789) 大溪地矶鹬(Prosobonia leucoptera),又名塔希提矶鹬,是法属波利尼西亚大溪地特有及已灭绝的鹬。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在第二次旅程中,于1773年发现了唯一一个大溪地矶鹬的标本,但它们于19世纪灭绝。 描述: 大溪地矶鹬长18厘米,下身褐色,背部较深色,翼上有白斑。头部及颈部至双翼都呈乌黑色,眼睛上有白斑。下巴呈白色。臀部及下身呈锈色,翼覆羽也有一些锈色。飞羽内侧较浅色。双翼下侧呈褐色,边陲较淡。在三级覆羽上有一个新月形的白斑。它们共有10条主翼羽及12条舵羽。中间的尾羽呈褐色,尖端有锈色。 大溪地矶鹬的喙呈黑色,下颚较淡色。喙短小,尖而且幼,像一些吃虫的雀般。脚呈淡草绿色,趾上没有蹼。眼睛周围有一淡锈色环。瞳孔呈深褐色。 大溪地矶鹬可能是生活在细小河流附近。 发现历史: 于1777年在茉莉亚岛发现了两个标本,并被描述为Prosobonia ellisi。约翰·莱瑟姆(John Latham)于1787年描述了另外三个标本,当中编号RMNH 87556的标本却未能完全确定。[3][4]这个标本怎样保管在博物馆内已不得而知,但可能是于1819年获得的。福尔斯特(Georg Forster)根据原有的标本绘了一幅画,另外亦有一幅平版印刷。 这个标本较为接近福尔斯特描绘的大溪地矶鹬,而根据茉莉亚岛标本绘画的图画,则与之有所不同:头部及双翼的颜色不同。现时仍未知它们是否不同的形态、不同的亚种或是因年纪或性别而出现的变异,不过现时则将它们看为不同的物种。在库克群岛的芒文亚发现类似大溪地矶鹬的骨头,要待成功抽取它们的DNA才能确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