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禾粄 |
释义 | 简介大禾粄(又称禾米粄、黄米果),是上杭客家传统美食之一。它以一种本地人叫“禾子”的大米(即粳米)为原料,经掺入用山上的“米果柴”等植物烧成的灰制成的“灰水”蒸熟,最后用大石臼舂烂而成。由于大禾粄原料禾子米的质地半软半硬,再加上灰水的增脆和去黏腻作用,因而使其吃起来口感韧中有脆、软而不黏、清爽嫩滑、多吃不腻。既可在刚制成时趁热沾糖即吃,也可回锅用油煎、炸后食用。 习俗大禾粄多在农村群众一年一度举行迎神打蘸等活动时制作。每年春耕时,几乎家家都要留出一小块耕地栽上禾子谷(即粳稻),收割后单独晒千收藏。并要及早去山上采集回诸如“米果柴”、“苎丝藤”、“楮树柴”、“溪柳子”等适宜烧灰食用的柴草,晒干备用(如无这些柴草,黄豆桔杆也可用)。迎神打蘸来临时,先碾好禾子米,烧好米果柴灰。之后按一升米、半升灰(约一掬灰)、两斤水的比例,将灰用烧开的水反复淋浇过滤,制成如清茶一样不混浊的“灰水”。同时将禾子米放入清水中浸泡,待其吸水到一定程度后捞起,稍作沥千后倒入饭甑中蒸熟至刚过心时(以用手指搓捻饭粒能捻烂、无米核为度),将饭甑端起,洗净锅头后,放下锅架,将饭甑放在架子上,将灰水均匀淋入米饭中。饭甑下漏出的灰水要重复几次舀起再淋入,至米饭将灰水全吸尽,饭甑下己无水漏出为止.随后便将米饭倒出盘篮中晾开。稍为晾干后,再装入饭甑中蒸至一冒出大气,便速端起倒入石臼中,趁热用“丁”字杵槌先磨搓,后用力锤打。锤打到一定程度,全套制作工序便告完成。 制作大禾板的工艺虽不算复杂,但一些环节也得非常注意。首先是原料要得持高度纯洁,如混入籼米,口感就会打拆扣。其次是灰水的浓淡、禾米粄的生熟程度更要掌握恰当,如有偏差就会使禾粄质量下降,难以出桌。 上杭客家人好客,每逢迎神打蘸,便为请客好时机,提前好几天,就向各地亲戚朋友发出邀约,请其届时来家作客。客人来后,主人除将大禾板制成甜的、咸的、煎炸的或原汁原味的等各色品种端出招待外,还要备好一部分待客人回家时送其带回。对一些因故未来作客的亲朋,如遇方便,主人也会设法捎去一块供其品尝。 大禾粄在上杭客家流传已有很久的历史。三年困难时期后,由于粮食紧张,大禾板的原料禾子谷因产量较低渐渐被淘汰,加上那时迎神打蘸活动被完全禁绝,故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吃不上大禾粄,有时只能用半籼半糯的原料配入灰水制作一些“假禾粄”来“过一下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追求美食条件的改善,大禾板的制作又逐渐回到人们的生活中间。现在以旧县、才溪、南阳一带最为流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