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打锅牛 |
释义 | 简介牛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河南、山西为多。据统计,两省的牛姓约占全国汉族牛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在各地牛姓中不少称自己是“打锅牛”后裔,且有多种破锅版本,其中尤以“十八锅牛”最为著名,影响亦最为广泛。各地“打锅牛”之间的宗族源流关系扑朔迷离,整理如下。 “打锅”之源牛姓“打锅”之说,有两种主流说法,一为“牛丞相抄家打锅说”(以下简称“抄家说”),另一就是“十八兄弟祀水打锅说”。 “抄家说”,系指某朝皇帝因梦生疑牛丞相,其家族被抄,子孙破锅逃离的传说,在河南、山西有“猛牛扑帝王”、“九牛撞金殿”等多种版本流传。虽有若干演绎,但其实同出一辙。河南“十八锅牛”受“抄家说”影响甚深,笔者也属于十八锅牛捷后裔,祖祖辈辈口头相传“抄家说”,认为自己是牛丞相后裔。由此,笔者引发三个疑问:“抄家说”是否确有此事? 为什么“抄家说”在“十八锅牛”中广为流传?两者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 1、“抄家”之源牛姓历史上确有“抄家说”,其说源于隋朝吏部尚书牛弘及其子孙故事,此事件发生在唐贞观二年(628年)。 牛弘(545-610年) ,字里仁,安定鹑觚【chun gu】(今甘肃灵台)人。牛弘与其后裔牛仙客、牛僧儒是隋唐时期三位名相,被甘肃灵台人并称为“牛氏三贤”。 牛弘本姓尞【liao】氏。祖炽,郡中正。父允,魏侍中、工部尚书、临泾公,赐姓为牛氏。牛弘性宽裕,好学博闻。仕周,为中外府记室、内史上士。转纳言上士,加威烈将军、员外散骑侍郎,袭父允爵临泾公。宣政初,转内史下大夫,进位使持节、大将军、仪同三司。隋受禅,迁散骑常侍、秘书监。拜礼部尚书,除太常卿。寻授大将军,拜吏部尚书。炀帝即位,进位上大将军,改右光禄大夫。大业六年从幸江都,十一月病卒,时年六十六岁。炀帝惜之,赐赠甚厚,归葬安定。赠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安侯,谥曰宪。有《集》十二卷。[唐]魏征曰:“牛弘笃好坟籍,学优而仕,有淡雅之风,怀旷远之度,采百王之损益,成一代之典章,汉之叔孙,不能尚也。绸缪省闼,三十余年,夷险不渝,始终无际。虽开物成务,非其所长,然澄之不清,混之不浊,可谓大雅君子矣。” 牛弘后代一说有二子,长子方大、次子方裕;另一说有三子,长子方大、次子方裕,三子方智(或说方智为牛弘弟牛弼之子)。 长子方大,亦有学业,官至内史舍人,大业十一年卒于东都履顺里第,时年四十五岁。墓在河南郡河南县(在今洛阳市)。 次子方裕,从幸江都,与宇文化及、裴虔通等同谋弑杀隋炀帝,投唐后任莱州刺史。《隋书》斥其“性凶险无人心”。贞观二年,秋七月戊申,唐太宗诏曰:“莱州刺史牛方裕、绛州刺史薛世良、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隋武牙郎将高元礼,并于隋代俱蒙任用,乃协契宇文化及,构成弑逆。宜依裴虔通,除名配流岭表。”对于此举,太宗是这样对其侍臣说的:“天下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唯及不轨之辈。古语曰:‘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又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也。’夫小人者,大人之贼,故朕有天下已来,不甚放赦。今四海安静,礼义兴行,非常之恩,施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唯欲犯法,不能改过。”七年春正月戊子,唐太宗又诏曰:“宇文化及弟智及、司马德戡、裴虔通、孟景、元礼、杨览、唐奉义、牛方裕、元敏、薛良、马举、元武达、李孝本、李孝质、张恺、许弘仁、令狐行达、席德方、李覆等,大业季年,咸居列职,或恩结一代,任重一时;乃包藏凶慝,罔思忠义,爰在江都,遂行弑逆,罪百阎、赵,衅深枭獍。虽事是前代,岁月已久,而天下之恶,古今同弃,宜置重典,以励臣节。其子孙并宜禁锢,勿令齿叙。”(见《旧唐书·本纪第二》) 有上可见唐太宗对牛方裕等弑君之流是深恶痛绝的,且确实朝廷发难,“其子孙并宜禁锢,勿令齿叙”,举家犯抄。从唐太宗对牛方裕案的态度以及当时动辄株连九族的社会背景下,牛弘后裔闻讯必然分散逃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抄家说”并非空穴来风,故有“牛丞相抄家打锅”之事发生,“抄家说”也由此流传。 那么,“抄家”之后牛弘后裔的情况如何呢? 牛弘墓地有两处,一在今灵台新开乡薛家庄,一在陕西长武县相公镇。现在长武县相公镇有几千曹姓人称为牛弘后代,此族可能是牛方裕后代。传因为牛方裕一案族人怕株连,根据“牛不离槽”而改姓曹,此传说在《长武县志》上也有记载。从后来牛弘鹑觚后裔牛仙客与牛僧孺在唐中后期为相的情况看,牛弘后裔仅是在太宗时期政治环境比较恶劣,随着时间的流逝,牛方裕案对牛弘后裔的影响逐渐淡化了,但“抄家说”在牛弘后裔影响深远,已经挥之不去。 2、沙窟打锅山西长子、壶关一带有唐以来历来是牛姓聚居之地,壶关沙窟村世传是牛姓打锅之地,砸锅台就在村西头,现张保家院。据牛志强、牛睿《壶关牛氏渊源与牛弘之胤》一文介绍,此地发现的牛姓墓志已有五通,最早的为牛景墓志。 牛景墓志:字毅,生于唐麟德二年(665),卒于唐先天二年(713)葬於县城东五里原,祖父牛相,父牛立器(字高深)。墓志称为“秘书监牛弘之胤”,“今为上党郡壶关人也”。 牛怀敬墓志:曾祖建,祖宽,父并,府君怀敬、字俊奴(701-752),葬於壶关沙窟村西南三里之原,子:光耀、光昭。 牛延宗墓志:府君延宗(834-877),子留九、孟十。 牛崇墓志:曾祖熏力,祖武,父崇(861-931)、葬於上党县西原里城西南七里,叔郅,子:守贞、守汉,孙:延蕴、延韬、延松。 牛千墓志:先祖不,府君千(?-1008),葬於壶关沙窟村西南二里。 从壶关牛姓世代流传的“抄家说”来看,牛弘后裔打锅之事可能真的发生,且打锅地就在壶关沙窟村。从壶关一带牛姓墓志来看,壶关一带的牛姓为牛弘后裔无疑。从牛方大墓在东都洛阳情况看,其后人估计没有回归故里,而牛方智后人可能主要生活在鹑觚故里,所以壶关一带的牛姓最有可能是牛方大后裔。 那么,其它地方的牛弘后裔是否也有“打锅说”流传呢? 济源西许牛氏一族世传为牛弘后裔,称“天官牛”,历史上西许牛氏也曾流传自己是“铁锅牛”。嘉庆二年(1797)该村十四世孙牛世福在《西许牛氏考辨》一文曰:“西许牛氏者,济邑之故家也,乃隋吏部尚书(俗称天官)牛弘之裔,夫岂后来之铁锅牛氏哉?无奈习俗多误。吾族每云亦是铁锅氏,吾考之而尤以知其决不然也。盖铁锅牛氏来自山西,迁于明初洪武之世,其谱甚奇吾尚疑之。至于吾辈所自出,所以不为铁锅牛氏,而必为尚书之后者。”从牛世福语中我们发现,西许牛氏曾经一度流传自己是“铁锅牛”后人,只因济源一代有“十八锅牛”后人居住,故牛世福怀疑本家的“铁锅牛” 说来自“十八锅牛”,遂改称 “天官牛”。但其实两者“打锅说”指的并非一事,而西许牛氏亦可能来自山西壶关一带。 由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抄家说”指的就是牛弘后裔唐初蒙难的事件,此为牛姓最早的“打锅牛”。因此说主要流传在山西一带,故笔者大胆猜测山西牛姓如果是“打锅牛”的话则大都为牛弘后裔,而并非都属“十八锅牛”,而河南“十八锅牛”也有可能是牛弘后裔。 “打锅”之缘因 “抄家说”以及“十八锅牛”流传缘故,牛姓后世族人在非常情况下多次仿效“打锅”,其实并非一家,也并非都是“十八锅牛”之后裔。由唐以来牛姓族人历史上有若干“打锅”之说流传,现据有关资料摘录如下: 唐贞观二年(628年),牛弘后裔在山西壶关沙窟村打锅,牛姓始有“牛丞相抄家打锅说”传世。 明洪武二年(1369年),牛川后裔奉旨迁民,十八兄弟在汜水十里厅打锅,此后“十八兄弟打锅说”广为流传。 明洪武二年(1369年)直隶枣强县的牛四郎(字得刚)兄弟四人打锅,牛得刚一族定居山东省章丘市牛推官,曰“破锅牛”。另有一姐妹得锅底,后嫁于一李姓人家,曰“锅脐李”。 明洪武年 “七兄弟打锅”。安徽曹市牛氏祠堂记载:始迁祖某二公本籍山左济南,前明之季兄弟七人来皖避难,破其锅各持一片以为凭证四散谋生。 明永乐年间,有牛姓从山西洪洞迁居盐山县,始迁祖牛铁功、牛铁沿,传为“三兄弟打锅”。 明永乐年间,有牛姓从山西迁居江苏新沂草桥镇埝头村郝庄,传为“六兄弟打锅”。因是“十八锅牛”后,故称“锅茬牛”。 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河南汝州鲁山有九兄妹(8男1女)打锅,曰“破锅牛”,某支定居在安徽寿县,事载新编《寿县志》。 清乾隆年间,山西省晋城牛寨村牛天玉之四子打锅,后在柘城分居生活,锅片尚存。 …… 从上述资料分析来看,最早的“打锅牛”指的是牛弘后裔,打锅之事发生在唐初山西壶关,那么后来明初的“十八锅牛”与其关系究竟如何呢? 牛小大河南惠峰在《浅谈“东兴里”和“牛小大”》一文谈到山东定陶县孟海镇牛屯始祖牛小大,祖籍山西长子东兴里,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与子牛春迁到此地。其弟牛成留在原址,“奉祀祖先应差不缺”。文中又提到有《牛氏十八祖系谱》载十八祖牛捷:“字会九,配张氏,占籍山西潞州府长子县西堡村东头东兴里村,后改牛村。有三子:长子小大,次子大小,三子不知名。”巧的是笔者即为牛捷三子亮唐河后裔,唐河家谱记载捷祖“占籍郑州东牛家岗,字会九,配张氏,生六子,长子明,次子晖,三子亮,余则失名。”笔者奇怪的是本门捷祖为何又有“占籍长子县”一说呢?两个牛小大是否同一人呢? 唐河牛氏家谱记载牛捷三子亮游学唐河娶妻生子,被唐河牛姓再尊为始祖。牛亮生一子德,牛德生一子从道,牛从道生二子,长子顺,次子显。明正统六年(1441年),牛顺、牛显因为向朝廷捐输小麦、绿豆千余石以充军需,被敕封为“义民”,牛从道也被敕封为“义民父”。从牛顺、牛显被封为“义民”的情况看,顺、显二人应已经为而立之年,年龄约在20至30岁,以牛顺该年26岁为条件,牛顺应出生在1415年前后。以每代隔20岁来算,牛从道约出生在1395年前后,牛德出生在1375年前后,牛亮出生在1355年前后,已经早于十八祖汜水打锅时间(1769年)。唐河牛氏家谱记载捷祖是在占籍牛家岗后生子,牛亮为牛捷三子,如果牛捷在占籍牛家岗后才娶妻生子,那么牛亮的出生条件就比较勉强。不过牛捷占籍长子县一说则正好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牛捷在迁民时已经娶妻生子,长子已近成年,可以执掌门户。假如定陶始祖牛小大就是捷祖长子的话,1415年牛小大随子牛春迁移定陶时年约六旬,其子牛春正值壮年,从条件上也符合“壮首”的条件。从这个情况来看,定陶牛氏孟海镇牛屯牛姓似乎可以被认为是十八祖牛捷后裔。 东兴里今长子县宋村乡仍有西堡村存在,此为揭开东兴里村的关键线索。从明天启年前长子县有坊、里八十三以及介绍捷祖占籍西堡村东情况看,东兴里仅是一个牛姓聚集的小村庄,所以东兴里极有可能是牛川一族的真正聚居地,十八祖可能就是由此出发迁移中原。“十八锅牛”家谱广为流传始祖牛川祖籍尉氏,因官寓居洪洞县椿树胡同。如果我们撇开此说,把十八祖归为山西本土人士的话,那么我们发现许多困扰“打锅牛”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释了。 1、因为十八祖占籍山西,所以其族流传“抄家说”是顺利成章的事。如果牛川是尉氏籍,寓居洪洞,为何“抄家说”在其族广为流传呢?道听途说之事不至于被后世代代传诵。从各种情况分析,笔者认为十八祖占籍山西长子一带倒并非没有可能。 2、因为“十八锅牛”祖上有打锅之迹,故延续祖宗遗风,在汜水分散之时又打锅为日后相认凭证。至于“十八锅牛”家谱先祖宦迹夸大之缘在于牛弘一裔的显赫为官传说,而“元代牛姓半朝”之说起源于唐后期牛僧儒为相长达四十年的“牛李党争”被后世误指罢了。 武陟温村牛氏祖碑记载其始祖牛翔是从壶关沙窟迁来,是否十八锅后裔不详。《翼祖后裔去向研究》(作者不详)一文曰:“河南延津县牛氏,迁自山西长子县,其祖先有牛济,子二:长拱辰、次拱极;河南博爱始祖为拱辰,为翼祖孙。”此文称延津牛氏亦迁自长子县,那么根据此说,十八祖牛翼是否也占籍长子、壶关一带而非洪洞县耶? 结论总之,笔者以为最早的“打锅牛”指牛弘后裔唐初蒙难打锅事件,影响广泛的“十八锅牛”可能是其后裔。“打锅牛”并非同属一家,此“打锅牛”可能非彼“打锅牛”也。故当前各地牛姓族人在纂修家谱时,切莫以为“打锅牛”仅指“十八锅牛”,草率地把自己归于“十八锅牛”后裔,从而误导后人。关于“抄家说”与“十八锅牛”的关系,笔者希望族人与学者更多的关注与研讨。 修武县的“打锅牛”传说“上有边,下有尖,六寸长,八寸宽,重量一斤三钱三。”这是一首在河南省修武县中常村流传数百年的“锅片歌”。而这首歌又和一个凄美的传说故事——“打锅牛”有关。据笔者查阅有关资料,“打锅牛”的传说实有其事,而中常村牛姓正是“打锅牛”长子牛楷的后代。 “打锅牛”不是牛,而是一个经过生离死别的牛姓家族。至于为什么有“打锅牛”之说,这要从七百多年前的元朝说起。说来也怪,蒙古贵族歧视汉人,但却有许多牛姓汉人做官,以致于在历史上有“牛氏元半朝”之说。“打锅牛”的始祖牛川即为当时的洪洞县令,他为官清正,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因此辞官后就定居在洪洞县椿树胡同。牛川生有三子,长子牛洪,字碧波,曾任翰林院编修;次子牛裨,字程波,曾任吏部尚书;三子牛超,官拜陕甘宁大将军。牛洪又生牛楷、牛柄、牛杭、牛来、牛捷、牛铨;牛裨又生牛清、牛健、牛颖、牛郁、牛秦、牛堡,牛超又生牛鹏、牛子、牛园、牛翼、牛栾、牛迁,共弟兄十八人。此时的牛家“地有百顷,牛过千头”,家势正是“繁花似锦,烈火烹油”,一大家族“和睦相处,阖门济美”。 孰料好景不长,很快爆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椿树胡同牛家作为元朝官宦之后,势必成为义军和盗贼的攻击对象。牛家弟兄十八人与前来抢掠的盗贼对抗了数天后,知道大势所趋,家业难守。老大牛楷流着泪说:“我们各自逃生吧!”可是弟兄们却迟迟不愿离开,说:“这一走我们就是生离死别了,如果皇天不佑,咱们弟兄就在阴曹地府团聚;如果皇天保佑我们活了下来,我们还有我们的子孙怎样才能相认呢?”经过商议,大家找来一口铁锅,将其打作十八片,兄弟们各持一片,以作今后认亲凭证。随即,他们带着家眷,怀揣锅片,洒泪作别,各自逃散。 后来,朱元璋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明朝政权。随着生活的稳定,散居各地的牛家弟兄开始筹划对锅认亲。在迁居汜水(今河南荥阳市)的牛家老大牛楷的积极奔走下,他们在这年的农历十月十九日在汜水县十里亭山寨门前的高台上举行了认亲大会。通过“对锅认亲”,乃知居河南者十四人,居外省者四人。居外省的分别是牛颖居河北完县(今为顺平县),牛堡居江苏盱眙县,牛迁居山东冠县,牛翼又回迁山西洪洞县。兄弟十八人亲情难舍,约定自此以后每年都要对锅相会。谁知当地官府对他们的聚会十分反感,惟恐生出事端,于是在他们再次聚会之前,诬陷他们为白莲教徒。牛家弟兄得知消息后,只好取消每年相聚认亲的约定计划。从此,散居各地的十八弟兄各书家谱,以昭示子孙,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迁居地址歌》: 楷汜水,柄洛阳,固始有来,鹿邑有杭,捷居郑州地,铨在西华乡,六祖洪爷后,子孙念不忘。 青祥符,健林县,郁居密,颖住完,秦住夏邑县,堡在安徽盱,六祖裨爷后,子孙往下传。 鹏温邑,子鄢陵,园住上蔡,翼居洪洞,栾在项城北,迁住冠县东,六祖超爷后,子孙记心中。 修武县中常村牛姓即为“打锅牛”长子牛楷的一支分脉。据该村《牛氏宗谱》载,牛楷,字圣儒,元代廪膳生,先后娶妻郝氏、邵氏,生有六子,分别为牛详、牛林、牛景、牛春、牛湛、牛光。牛楷率妻小逃出洪洞县后,辗转来到汜水县(今荥阳市),遂在此定居。其后,儿子们逐渐长成,因弟兄众多,家计难以维持,又值明初大移民之际,牛楷遂命除长子牛详之外的五个儿子到外另自谋生。于是四子牛春北渡黄河,最初来到武陟县位村,后又迁到蒯村,至十世时又有子孙迁到修武县中常村。 经过数百年的繁衍发展,“打锅牛”的后代也从五省十八县播迁到全国各地,仅焦作一带包括原来的济源在内,各县(市)几乎都有这支牛姓的后人,“打锅牛”的故事及《十八祖地址歌》也随之传播开来,甚至修武县中常村的“打锅牛”后人还把祖先留下来的认亲锅片编成《锅片歌》代代相传。 打锅牛古今考略牛姓之先祖何也?在商代之前牛姓史无记录。按照汉朝《史记》记载,周武王率八百众诸侯“起兵牧野”,推翻殷纣王,建立西周王朝。并四处寻贤,把众口皆碑且因反对纣王无道而逃亡在外的宗微子(即殷纣王的庶兄)请回封于宋(今商丘),成为宋国开国君王。宋微子的后裔“牛父”担任宋国司寇,受命率军同北方来犯之敌游牧狄族展开宋都保卫战,不幸战死。子孙后代为纪念他,便将“牛父”的首字“牛”为姓。有资料显示,现在牛姓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14%,在全国众多姓氏中,排序为96位。 由此可见,宋微子为牛氏的起始祖,牛父则是牛氏的得姓祖。元末明初,又出现了“打锅牛”之说。古往今来,在黄河中游二十多个县市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天下牛姓一家亲,‘打锅牛’系情更亲。”“打锅牛”启世祖牛川,于公元1325年考中元朝进士,放任山西洪洞县县令。他因不满元人暴政,辞官后在该县距老槐树25里远的刘家集椿树古洞村落户务农。及至明朝初年,牛川在椿树古洞村已有18个孙子。当时,中原大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朝政府便从山西往河南组织大移民。牛川的18个孙子首当其冲地被列入移民对象,强制从椿树古洞村往河南开封东迁。那时候,战乱虽然平息,但残匪仍未除尽。一日,牛川的18个孙子带领家属、佣人共300余口,徒步走到汜水县十里亭吃饭小歇。红巾军余党闻讯后蜂拥而至,准备行凶抢劫。牛氏18弟兄拿起刀枪剑戟等兵器同敌人浴血奋战,战斗了两天一夜,使贼兵阴谋未逞。但贼心未死,仍在四周伺机反扑。危难之中,18弟兄商定对策,决定弃财保命,将所有贵重物品向贼兵抛去。贼人获得财物后,才慢慢退去。为今后长远安全之计,18弟兄商定就此分开,化整为零,天各一方,各奔前程。为保持血脉联系,将携带的大铁锅打烂为18片,每人各存一片,以此为念。然后,18弟兄各携带家眷,洒泪告别。这便是汜水“打锅牛”的由来。 牛亮,是这“打锅牛”18弟兄之一。汜水“砸锅”之后,他推着独轮车,带领妻儿辗转来到唐河县桐寨铺安家,在那里开荒种田,养牛养马,繁衍后代。迄今,在桐寨铺周围的牛一门、牛二门、牛三门、牛四门、牛五门、牛六门、牛七门及其附近的牛庄、牛铺、牛沟、牛埠等60余个村庄,居住的大都是牛亮后代人。加之后来迁到泌阳、桐柏、新野、枣阳、方城、社旗、南召、邓县等地的后裔,已接近两万人。 从唐河迁至泌阳的“打锅牛”,主要分布在官庄镇的牛岗、大王河、小牛岗、西小庄、赵庄、孟庄、张连洼、王和庄、张岗,泰山庙乡的关帝庙、大杨庄、小杨庄,黄山口乡的牛沟、棠梨沟等村,约960户,4600余人。从唐河牛沟迁至官庄镇牛岗的第十世始祖叫牛弘业,尔后从牛岗迁至大王河的第十六世始祖叫牛万顺,十七世祖牛殿光,为满清道光年间秀才。我的曾祖牛国成为十八世,祖父牛惠亭为十九世。我父牛公保为二十世,他在学生时代加入共产党,曾任地下党交通员,抗战时期担任官庄小学校长时帮助王友梅在官庄小学开办抗日进步组织“泌阳青年战时工作团”,为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贡献。我家为长门长子,五世单传,现已发展到二十三世。 “滔滔江河归大海,参天古树有其源。”“打锅牛”的其它17支,大致分布在黄河中游两岸的温县、济源、沁阳、武陟、长垣、新密、襄县、巩义、宝丰、汝州、洛阳、鄢陵、和山东新泰等地。这些众多的“打锅牛”支系中,出现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旅居海外的我国著名物理学家牛满江就属于汜水“打锅牛”后裔之一,其祖籍地就在河南省襄县。据了解,全国第四次“打锅牛”氏研讨会将在河南省新密市召开,悠久的牛氏家族文明史届时会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和拓展,敬宗而睦族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必会发扬光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