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 |
释义 | 《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出版于1997年,是作家最喜欢的一部作品。作家在本书后记中写道:《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就是他自身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部情节紧张的小说,而且有更多的内涵……作家还说,如果将他的每一部作品比喻成一个孩子,那么,《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是他最为宠爱的孩子。 ▉作者简介拉尔夫·伊绍,1956年生于柏林,电脑专家,业余从事幻想文学创作,最著名的作品是大型幻想小说《尼桑三部曲》(《尤纳坦之梦》《第七个法官的秘密》《解放内山之歌》),并由此一举成名。 《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于1997年荣获德国最佳青少年图书奖。该书已被译成汉语、英语、日语、丹麦语、韩语、挪威语、西班牙语、泰语。 ▉出版信息版本1书名: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丛书名: 当代欧美畅销儿童小说} 作者:(德)拉尔夫·伊绍 著,王泰智、沈惠珠 译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1月 ISBN:9787020059621 开本: 16开 页数:372 字数:476000 定价:32.00 版本2书名: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丛书名: 当代欧美畅销儿童小说·国际获奖系列} 作者:(德)拉尔夫·伊绍 著,王泰智、沈惠珠 译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1月 {此系列书出版时间为07年,而此书的印刷时间是09年4月第一次印刷} ISBN:9787020072804 开本: 16开 页数:372 字数:476000 定价:30.00 ▉内容简介突然复活了的石雕穿行在黑暗的博物馆展厅中;记忆突然从人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各种怪事在柏林层出不穷。双胞胎姐弟叶茜卡和奥利弗从假期回家,却不记得了自己的父亲,脑子里只留下了一片空虚,而父亲也真的不见了踪影。在阁楼上,姐弟俩在一只箱子里找到了父亲的日记。他们吃惊的发现,当巡夜员的父亲,原来曾是著名考古学家并担任过近东博物馆的馆长。他们从父亲的笔记中还知道了一个失落的记忆之国——卡西尼亚,以及这个神秘世界的古巴比伦神——谢哈诺。为了找回父亲,他们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但他们很快就意识到,他们正在跟踪一个危及人类所有记忆的阴谋轨迹…… 《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情节扑朔迷离,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书中还涉及了大量的世界古迹、东西方文化。在读者满足了充满刺激的故事的同时,还可了解到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不朽的人类文明。据欧洲评论界认为,本书具有《达·芬奇密码》一样的吸引力。 ▉编辑推荐德国最佳青少年图书奖。 本书情节虽属虚构,但与活着的或死去的人发有雷同,不一定就是巧合。 ——拉尔夫·伊绍 ▉图书目录第1章 被忘记了的父亲 第2章 卡西尼亚 第3章 太多的问题 第4章 记忆还活着的地方 第5章 无形的窍贼 第6章 噩梦女王的秘密 第7章 谁是双面人? 第8章 诡异的旅程 第9章 撒下因特网 第10章 智者列文的计划 第11章 虚拟的答案 第12章 永恒黑夜的囚徒 第13章 被偷起的博物馆 第14章 变幻之夜 尾声 作者后记 ▉主要人物表地球上的人物奥利弗·波洛克(昵称奥利),本书主人公,13岁男孩,艺术天才 叶茜卡·波洛克(昵称叶茜),本书主人公,奥利弗的双胞胎姐姐,13岁,科学天才和电脑迷 托马斯·波洛克,双胞胎的父亲,考古学家,柏林近东博物馆前馆长 米丽娅·麦卡林,叶茜卡的好朋友,近东博物馆的女考古学家 雅诺什·海杜克,阴谋家,柏林近东冬博物馆馆长,外号双面人 西蒙·伊斯罗尔,柏林犹太教会堂的拉比 加卢斯,调查博物馆盗窃案的刑警探长 失落的记忆之国---卡西尼亚的人物奥利弗在卡西尼亚的盟友: 妮碧,一只玻璃小蜂鸟,曾是《一千零一夜》中山鲁佐德公主的玩具 戈菲,一件破军大衣,曾是拿破仑一世的作战军衣 埃留基德,一个希腊哲人,曾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生 珀伽索斯,希腊神话中生有双翼的神马 一抹朝霞,被奥利弗遗弃的一支画笔 列文.尼雅卡,安纳格火山的智者,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曾是古巴比伦王宁录的大祭司 亨里克,亨里克豪斯号的船长,传说中的“漂泊的荷兰人” 奥利弗在卡西尼亚的敌人: 谢哈诺,一座远古时代的金身雕像,复活后成了卡西尼亚的暴君,企图盗窃地球上的所有记忆,最终统治两个世界。 赫尔曼·范·达伦,纳尔贡城的总督,谢哈诺的帮凶,一个被遗忘了的老纳粹 塞拉密斯,谢哈诺的母亲,噩梦王国——摩孤沼泽的女王 帕祖祖,又称捕猎手,谢哈诺的第一仆人,一个善于变化的风暴恶魔 ▉作者后记人的一个危险倾向,就是不再思考没有疑问之事。 人所犯下的所有错误,有一半是出于这个原因。 ——约翰·斯图尔特·米尔 有些作者写书,就像是在劈柴。工作结束后,望着一大堆劈好的木柴,拂去手上的木屑,然后转身离它而去。而我,不属于这类作家。 《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是我自身的一部分。我写这本书,对我意味着很多。和我的《内山三部曲》一样,我所看重的,是把读者带进一个故事里,让他无法很快从中摆脱出来。这本描写双胞胎姐弟叶茜卡和奥利弗的小说,不应仅仅是一本情节紧张的书。它还应该表明,各种形式的记忆对生活是何等的重要,它应该是一篇声讨不宽容和冷漠的宣言书。我最鄙视毫无批判地接受现存的观念,只因为大多数人已经认可。如果有人在我的书中察觉到这一点,也没有什么关系。 在这部小说里,我尽量采用了真实资料。但有些事实,被我编入了一种不寻常的、有时是全新的关联之中。这正是误导很多错误结论的惯用方法。把很多事实罗列起来,旨在产生所期待的效果。越是信誓旦旦的宣言,其理念基础就越是不稳固 这就是我使用所谓“确凿事实”时所获得的经验。面对半真半假的东西,有时使我想起了进化论者向我们展现他们骷髅标本的方式方法 今天向我们证实一种谱系,明天则又是另一种谱系,完全取决于他们收藏品的排列次序。随意捏合“事实”证明一个新的理论,也是某些媒体代表熟练掌握的技巧。电视向我们展示的图像,只是通过记者的评论,才形成了一种臆造的真实(以后播出的轻描淡写的更正,已无人理会)。《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就是要 这我承认 使这种误导意识走向极限。 当然,我的小说不是文献,尽管采用了很多真实的资料,但仍然不是一部隐蔽的参考书。事实上,既不存在一个天神谢哈诺,也不存在那个卑鄙的雅诺什.海杜克。博物馆的真正馆长当然要比这个小人可爱得多。拉兹洛.霍尔蒂也同样不存在,尽管他的所谓的哥哥米克罗斯确实是一个历史人物。波洛克一家和新犹太教会馆的拉比同样是我的幻想产物。 在另外一些地方,我把我们熟悉的很多事物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了起来,有时很难把其中的各条线索分离开来。但这正是这本书的本意。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臆造?叶茜卡和米丽娅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结论,难道能够轻易抛弃吗?为了使小说的情节尽可能显得真实,我投入很多精力进行了各种调查。叶茜卡走过的柏林街道和帕加马博物馆的展厅,都曾留下我的足迹。我甚至和她一样进入了科彭广场旁小学的老教学楼。只是贝格大街70号“波洛克住宅”的真正住户对我的盛情邀请,被我婉拒 每个人还是应该保留一点隐私。 书中提到的某些原始物件,我本以为早已被人遗忘,但到了小说结稿时,我却发现,它们依然存在。我们只需要睁大眼睛穿行我们的世界。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风鸣琴,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在路德维希堡市巴洛克花园中的爱米西城堡中听到,或者在斯图加特乐器博物馆中观赏它的身影。 至于书中提到的考古资料,我必须指出,学者中间完全可能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书中几个主人公所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为某些学者断然拒绝 有些也可能被接受。考古学和数学相反,并不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有时甚至相当混乱。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近东博物馆的学术助理约阿希姆.马察恩博士。他十分耐心地回答了我的各种问题,并做了批评性的指正,特别是提笔绘制了楔形文字,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有关博物馆岛区上各个博物馆和收藏馆的情况,以及工作人员的数目等资料,有部分也出自他的介绍。其他一些有趣的背景材料 例如装有巴比伦发掘文物的箱子在伊拉克停留了十年之久的情况 是我从《巴比伦的伊西塔城门》一书中获得。至于有关博物馆中的地下墓穴的描写,对于盗墓贼却是毫无用处的,因为其大部分都是我的臆造。 在我的书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真实的姓名,他们的事迹和作为,都已融人情节之中。在这里我首先要提到的,当然是马克斯.利布斯特的动人心弦的故事。我衷心地感激他。他今天生活在法国,我荣幸地得到他的允许,在书中描写了他在纳粹独裁统治下的可怕经历。 如果我的书使某些读者产生了深入研究历史和考古的兴趣,那我只能表示欢迎。很多吸引人的细节,还会被发现,比如根据传说,马尔杜克神确实占有过一块命运碑符,因为那曾被看作是统治世界的保障。还有关于中国秦始皇的陶制兵马俑大军的研究成果,也同样是令人神往的。 叶茜卡在因特网上的经历,也同样是符合实际的。我本人为查找资料,就曾在牛津和伯克利冲过浪。书中有关电脑迷取得的密码成就,也是属实的。只不过在具体的情节中,我在技术发展上超前了一步。然而,关于因特网上数码专家代理人的说法,今天也确实在发展当中,可在当今技术发展如此飞速面前,谁还敢说,我的描写什么时候就会变成一顶老帽子呢?那时我们就只能说:“可以忘记了 它已经有资格进入卡西尼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