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备战、备荒、为人民 |
释义 | 概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毛泽东的对敌战略总结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在天南海北广为流传,妇孺皆知。这一战略口号使全国经济建设的中心从解决吃穿用转变为备战,出现了举国备战、全民皆兵的景象。 口号简介1964年5月之后,由于苏、美加紧了对中国的军事威胁,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对中国国民经济作一次重大的区域性布局调整,对东部(“一线”)和中部(“二线”)经济建设项目实行“停”、“压”、”搬”、“帮”,重点开发和建设西部(“三线”、“战略后方”)。对这一战略方针,毛泽东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加以概括。这个口号后来多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联在一起使用,成为冷战时期我国国际战略防御构思的总概括。 口号解释第一是备战,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有枪炮,无所用之。第二是备荒,地方无粮棉油等储备,仰赖外省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而局部地区的荒年,无论哪一个省内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几个省合起来看,就更加不可避免。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民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再则要为全体人民分散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三则更加要为地方积累资金用之于扩大再生产着想。 提出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战争威胁。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起,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恶化,中苏边境出现了紧张局势,昔日的老大哥变成了“亡我之心不死”的“苏修”;印度政府不断蚕食我国领土,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同时向我发动大规模的武装挑衅;侵略我国长达8年的日本,还未同我国恢复正常邦交。而此时,美国在朝鲜战场遭到失败后,又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把战火烧到了我国的南大门外,威胁着中国的安全。在此以前,美国还多方支持国民党武装特务窜扰我东南沿海地区,妄图建立大规模进犯大陆的“游击走廊”;而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集团也企图利用大陆的暂时困难“反攻大陆”。这一系列严峻的事实,使得中国领导人不能不把国家安全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加以考虑,不能不高度重视国防建设和战备工作。在1964年5月至6月的中共中央北京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把国防看作是与农业并列的“一个拳头”。他从存在新的世界战争的严重危险的估计出发,提出在原子战争时期,没有强大、稳固的后方不行。据此,他提出了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下决心搞好“三线”建设。 1965年6月16日,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三五”计划初步设想的汇报后指示说:计划要考虑三个因素,第一是老百姓,不要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国家计委又对“三五”计划的投资项目和主要生产指标进行了调整,于7月21日向国务院作了汇报。汇报中提出:“三五”计划实质上是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要从准备应付帝国主义早打、大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抢时间把三线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战略大后方。 8月23日,周恩来在国务院第158次全体会议上讲话说:“主席要我们注意三句话,注意战争,注意灾荒,注意一切为人民。这三句话,我把它合在一起顺嘴点,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这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口号的最早提出。 1966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关于各省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给刘少奇的信中,对“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一战略口号做了具体解释:“第一是备战,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有枪炮,无所用之。第二是备荒,遇了荒年,地方无粮棉油等储蓄,仰赖外省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一遇战争,困难更大。而局部地区的荒年,无论哪一个省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几个省合起来看,就更加不可避免。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至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再则要为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三则更加要为地方积累资金用之于扩大再生产着想。”从毛泽东这封信中可以看出,备战也好,备荒也好,一切都是为了人民。1967年4月,“备战、备荒、为人民”作为“毛主席语录”在全国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实践活动为落实“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毛泽东提出了“全党抓军事、实行全民皆兵”的号召,指示各级党委都要认真地抓军事工作,抓民兵工作。 指示各级党委都要认真地抓军事工作,抓民兵工作,批判那种“只搞文不搞武”,“只要钱不要枪”的错误倾向。 毛泽东重申1962年发出的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指示,号召各级党委要把民兵搞好。首先是组织落实,要有基干民兵,有普通民兵,有兵有官;要有组织,有班、排、连、营、团、师。第二是政治落实。要做好政治工作,要设政治委员、教导员、指导员;要做人的工作,分清好人坏人。第三是军事落实。要有手榴弹,有轻武器;要搞训练,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战备动员、教育。 按战时要求组织指挥机关。 疏散城市人口、物资。这是当时各地普遍开展的活动之一。北京、上海、广州、长春、郑州等大中城市的一批高等院校或被外迁,或被裁并,或以办五七干校、试验农场、分校、进行革命教育实践等名义,疏散到农村。与此同时,大批中等专业学校被裁并,教师和干部被下放。 修建地下防空工事。 狠抓民兵工作三落实。这是当时各级革委会普遍重视的一项工作。黑龙江省把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以及街道居民都以民兵的组织形式组织起来,实现全民皆兵。 从1970年起,随着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的变化,中国领导人在和平与战争的问题的认识上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在一些文件中更多地被代之以“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全国的战备工作也逐渐趋于平稳发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