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乘龙山佛堂 |
释义 | 安远县乘龙山佛堂,地处江西省安远县车头乡三排村大桥头针峰寨上,距安信公路2公里,左离县城7公里,右达车头圩2公里,交通方便。佛堂建在狮头形山上,坐东朝西。从山下循240多级的水泥路面,可拾级而上至佛堂门坪。山下左右皆临小溪和鱼塘,溪水潺潺流响,塘水碧波荡漾。背靠雄古秀寨,面对苍茫五指岽,是个环境清幽的好地方。 乘龙山,古称乘隆山。乘龙山佛堂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整体为上三下三房式,门顶上书“乘龙山”三个大字。前为门坪,坪左侧建有一幢二层的楼房,上层为餐厅,下层为客房。坪周围植有黄竹、毛竹、樟树、柏树、柯树、松树、枫树、桃树等,绿树掩映,景致宜人。 佛堂正殿,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三部分为香客进香朝拜的场所,在“雾灵别院”匾额下面的神座上,安放着观音、弥陀、释迦牟尼、药师、地藏等佛像,左右两边壁橱中安放着24诸天塑像。堂中摆有香炉和金座,再前面置有左钟右鼓,挂有“佛光普照”的匾额和竹刻对联,显示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中厅有天井,天井两边摆有凳桌,供香客、游客、理事人员休息、办事之用。下厅,顶上挂有一方匾额,上书“有求必应”4个字。左右墙壁上镶有募碑,记载着此庙的历史和四方信士乐捐的功德,右侧供有韦驮神像。 佛堂左右侧各建有一排偏房,与佛堂相通,左偏房4间,分别为杂间、厨房和餐厅,右偏房4间,分别为客房和活动室。全佛堂共置有床铺30多张,桌、凳30多套。 据民国6年的当地柳氏族谱记载:本处乘隆山考之邑志,盖先朝针峰寨也,自寨废而乘隆建焉,其所由来久矣。康熙庚申秋鼎建佛堂,戊辰岁装塑罗祖大士,韦驮佛像,慈容普照,明光不朽。云邑候于作霖匾赠“雾灵别院”。此话说出了乘龙山的悠久历史,它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年),至今已有873年了,故民间传闻:“先有乘隆山,后有安远县”。 北宋时期,当地有两个彪汉──小一、小二兄弟俩,为抵抗金兵的进攻,高举义旗,组织精干能人,上山建寨。寨建好后,众人正在商量起寨名时,适有一老者进言说:左有少年坑,右有中坑,此为二坑交界的山颠,如针一枚,就叫“针峰寨”吧! 针峰寨原有寨房3间,相传绍兴3年(公元1133年),有于都石门峡的乃丰佛祖托梦善信人士,说自己要到针峰寨坐堂,度化众生。后由善信人士刘德光等前往石门峡联络,迎接乃丰佛祖到针峰寨坐堂,从此,由寨房转为针峰寨佛堂。 1680年,针峰寨佛堂由大桥头刘氏信民改建为乘隆山佛堂。后因闻名遐尔,而得到官方的信赖和重视。1688年,邑候于作霖,在游览此山之后,欣然赠匾一方,上刻“雾灵别院”四个金字,此匾现无存,如今所挂之匾,是仿制的。现佛堂内尚存的古物有石桌一张,石香炉一个,石狮子一对。 乘隆山佛堂,历代经多次毁修,“文革”时期更遭浩劫,曾一度夷为平地。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宗教政策逐步落实,乘隆山佛堂也随之逐年复兴。 1987年,由当地刘祥古、欧阳老德、刘祥英等12位信民,在乘隆山原址复建草房一间,后改为瓦房,作为简易经堂,供当地信民初一、十五进香朝拜。 1989年,由刘瑞昆、刘祥英、杜世珍等7位信民发起,向四方信民募缘,在原屋基上建为一幢上三下三的佛堂,至此,乘隆山已基本恢复原貌,并初具规模。 1991年冬,由刘瑞汉、薛太进、欧阳为和、林树茂、刘太伦等信民发起,重新雕塑观音、释迦牟尼、罗祖、三大宝等满堂诸佛像31尊。接着,四方信民赠匾捐物,大力鼎助,其中有台胞施主林双明赠送“八仙过海”丝绣银幕三副,另捐港币1000元、人民币1000元,使佛堂顿增光彩。 1992年以后,由刘瑞汉、刘太伦、刘祥古等10人主持,又为佛堂增建了餐厅,铺设了水泥车道,安装了照明用电和自来水,添置了神轿,铺设了水泥地面,改建了厕所等附属设施,使佛堂面貌焕然一新。 1995年乘隆山佛堂经县政府批准,依法予以登记,改名为“乘龙山佛堂”。 乘龙山佛堂在当地党政的领导下,遵纪守法,严格管理,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年被县民宗办评为“宗教活动管理先进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