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太曦 |
释义 | 人生履历陈太羲,陈明一(1917~1996年),字太羲,弃名,以字行,江苏兴化人,中医学家、台湾著名针灸专家、教授。建国前任中央国医舘秘书,首都中医院主任医师,建国后,寓居香港。担任东方医学研究所所长、香港中华中医学院院长/董事长、亚州传统医学国际学会理亊等职。中华医学院、台湾中医师考试典试委员、台湾中国医药学院教授、中国医学研究所所长、针灸研究中心主任、附设医院中医副院长等要职。 人物生平祖居兴化东营街,幼读四书五经,16岁时受业于兴化名医魏乐生、魏荫塘、龚贤。抗战胜利后,任首都中医主治医师兼中央国医馆秘书、下关诊所主任。 1950年,经澳门移居香港,在联合书院(今中文大学)接受现代教育。在香港居住了25年,曾应邀在香港(上海)中国医学院讲授《针灸学》、《内经》,创办香港中华医学院(任院长)、东方医学研究所(任所长),又创办了《东方中医杂志》等,后被选为香港中医师公会名誉会长。 1959年,第一部专著《十二解剖图谱》由台北正中书局出版。翌年,他在香港隆重发表了《穴体解剖意象图》,首先提出了人体集合观,并建立了穴树学说。1975年,陈太羲应邀赴台湾任中国医学研究所所长。1979年《固有筋膜以上的穴树图》论文,并当选国际亚洲传统学会理事,后又当选该学会台湾分会会长. 家学渊源生于兴化书香门第。明清两朝,陈氏家族先后产生五位进士,举人、贡生及文人墨客代有人出。其乃第五位进士陈广德后裔。1933年,受业于“兴化医派”中坚人物之一的岳舅魏乐生、外祖父北安丰镇名医龚小白。 著述与学说1959年撰写了《东方医学范畴》和《十二经脉解剖图谱》。 1960年 发表 《穴位解剖意象图》。 1975年,和汪叔游教授共同指导的纪鸿明硕士论文《内经五脏脉之判图与真脏脉之预后》,曾获台湾科学展医学组首奖。 1979年,发表了《固有筋膜以上的穴树图》论文,当选国际亚洲传统学会理事,后又当选该学会台湾分会会长。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