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宋婺州窑青瓷罐
释义

基本信息

【名称】:北宋婺州窑青瓷罐【类别】:瓷器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宫廷藏品

【文物出土】:武义陶宅出土。

【文物现状】: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文物级别】:一级

简介

盖:7.5厘米,高:26.3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8.4厘米。

盖顶塑有鸟形,器身为直口,腹身呈塔状起棱为四层台,自上而下,一层堆塑有鱼、狗、鸟、羊、鸡。二层、三层为送葬图。四层又塑有鸟、龟等。釉色青黄,底部无釉,是一件从器物造型和胎釉特征上较为典型的婺州窑产品。

青瓷罐诠释婺州窑

婺州窑是唐代六大青瓷窑之一,名列第三。窑址在浙江西南部的金华、衢州一带,唐代属婺州,婺州窑大盛于唐宋,衰落于元明。至今尚存历代古窑址600余处。

据古窑址和墓葬发掘资料,婺州窑青釉瓷创烧于东汉的龙游汉代窑场;六朝生产规模扩大,制瓷技术提高;唐至北宋为婺州窑的鼎盛时期,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黑釉、褐釉、花釉、乳浊釉和彩绘瓷。

婺州窑古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釉面呈现成丝、成点、成片的奶白色,即通常所说的“乳浊釉”。据专家考证,其成因为:婺州窑瓷使用石灰釉,六朝时呈淡青或青黄色,釉层显厚,但不均匀,常见凝聚为芝麻点状,釉层剥落和开片。在开片或胎釉结合不紧密的地方,往往产生白色结晶体,析出成丝、成点、成片的奶白色。奶白色为化妆土原料的渗出物。

据考证,婺州窑的化妆土系用含铁量很少的瓷土做原料,经过淘洗,质地细腻,颜色呈奶白色。婺州窑乳浊釉,釉面呈蓝白色、天青色或月白色,具有滋润幽雅的玉质感,唐早期已成功烧出,宋元大盛,并出口海外。至今已发现至少6座唐早期的婺州窑曾烧制乳浊釉,其中的金华铁店窑就有3座,窑长为40~50米之龙窑,现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藏友收藏有一件“婺州窑乳浊釉青瓷罐”。该罐高9.5厘米,口长6.2厘米,腹径10.5厘米,底径5.3厘米。敛口、短颈、鼓腹,下渐收,平底饼足,足根外撇,足底微内凹。

该罐胎质较粗,呈深灰色,见有凹疵点,胎釉结合处可见施有白色化妆土。釉色为月白色带黄的乳浊青釉,釉内见细密开片,釉表是由内渗出的成片奶白色,在釉层开裂处和口沿釉厚处凝聚特别明显。罐内满釉,罐外壁施釉不及底。

该罐无论是从“敛口短颈,鼓腹平底,饼足外撇”的器型上看,还是从深灰色胎、奶白色乳浊青釉及开片纹路等胎釉特征上看,均可断为唐代晚期婺州窑生产的精品器皿,具有浑圆饱满,小中见大,精巧而有气魂,单纯而有变化的盛唐风度和气派。

婺州窑在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列青瓷第三位:“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