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二室一站”建设标准(试行)
释义

为实施好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两室一站”建设项目,把“两室一站”建设成为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体现首都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高水平传承活动的学术平台,制定本建设标准。

京中科字[2008]2号

关于印发《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二室一站”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推进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名家研究室、名老中医工作室和名医传承工作站(简称“两室一站”)的规范化建设,我局制定了《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二室一站”建设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建设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在建设过程中参照执行。

在建设过程中,我局将建立“以奖代补”的工作机制,加大对室站建设的投入力度,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开展室站建设“五个一品牌”创建活动

为推进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建设,促使建设工作出成果、出经验、出效益,围绕《建设标准》的五个平台二十五项建设指标,开展“薪火传承‘3+3’工程五个一中医药文化特色品牌创建活动”(简称“五个一品牌”创建活动):

1、形成一个传承谱系:室站整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历代传承情况,编著本室站清晰、明确、完整的学术思想传承脉络图(家谱),形成首都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特色品牌。

2、组织一个名医讲堂:室站由名老中医或其弟子运用多种形式,如网络教室、报纸杂志、学术论坛等开展系列讲座,形成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交流特色品牌。

3、发行一个传承刊物:室站围绕本室站建设的主要工作主办或协办《中医药动态》刊物,形成室站建设成效的动态展示品牌;

4、建设一个信息平台:室站围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挖掘、整理、传承、发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库和网络平台,形成室站名医文化传播特色品牌;

5、建立一个医案评价制度:室站围绕本学科领域的历代名家医案和本室站的医案进行讲解与点评,形成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教育的特色品牌。

“五个一品牌”是室站建设工作成果的突出代表,也是首都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工作的特色标志。“五个一品牌”创建活动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工作的一项激励机制,室站建设经费投入除各室站基本建设经费外,将对各室站建设期内“五个一品牌”创建活动给予经费资助,特别是资助整合学术资源,联合多室站开展共建项目的单位。各室站及依托单位应根据《建设标准》和“五个一品牌”,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本室站“五个一品牌”创建活动方案,我局将组织专家对各室站创建方案进行筛选,对其中的优秀方案进行重点督促落实,根据项目需要给予经费资助。

二、加强对室站建设合同管理

室站建设采取合同制管理,合同由各室站、室站依托单位和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三方签订。各室站应根据《建设标准》制定三年建设规划,并填报《合同书》和《任务书》,落实责任制。各室站应具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明确的岗位职责,良好的运行机制,规范的经费使用方法。各室站建设依托单位应明确具体部门负责本单位室站建设工作的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建立室站建设管理工作制度、激励机制、考核制度和建设档案。

三、完善室站建设考核制度

建立室站建设公共信息管理平台,实时开展对室站建设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室站建设采取定期定项考核制度,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根据各室站的共性和个性,参考各单位上报的考核报告,按年度进行相同内容或不同内容的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在北京中医药信息网予以公布,并与建设经费挂钩。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限期进行整改。各单位每年2月底前将上一年度建设计划执行情况、本单位的考核结果汇总后,报送中医管理局科教处。

四、工作要求

1、请各室站建设单位参照《建设标准》及“五个一品牌”创建活动要求,制定本单位每个室站三年建设规划以及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并提出2008年度室站建设和创建活动经费预算,以上材料请于2月29日前报送我局科教处

2、各室站及依托单位于2008年2月29日报送材料时同时与我局签订建设合同书。

3、薪火传承“3+3”工程室站建设工作是我局进一步推进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抢救性继承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不断总结各单位的先进经验,汲取大量的合理化建议,完善工作方案和各项建设标准,希望各单位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并将工作经验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我局,使首都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工作取得实效。

本通知下发前有关室站建设的管理规定与本通知不符的,以本通知为准。

附件:

1、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二室一站”建设标准;

2、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合同书

3、项目任务书

二○○八年一月十五日

附件1、

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二室一站”建设标准(试行)

为实施好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两室一站”建设项目,把“两室一站”建设成为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体现首都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高水平传承活动的学术平台,制定本建设标准。

一、总体要求

室站建设要针对首都中医药学术传承的关键需求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以传承名家名医的学术思想为中心,以平台建设、机制创新和制度完善为重点,多角度、多方位以不同的方式开展建设工作,把“两室一站”建设成为中医药学术传承平台、特色服务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文化展示平台,形成首都特色突出的中医药学术传承的工作机制。打造一批能够按照中医药规律开展的传承活动品牌项目,培育一批相对稳定的中医药传承骨干,形成一批对中医药学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提高有推动作用的研究成果,开发应用一批中医药特色技术专利和中药制剂,把“两室一站”建设成为能够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递进提高的“学习型组织”,成为中医医疗、教育、科研、科普密切结合的示范基地,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共享和传承。

二、学术继承平台建设

(一)工作内容

深入发掘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总结出名老中医药专家的理性认识和学术思想,通过同时期的横向比较和不同时代的纵向比较,高度概括出名老中医药专家最具个性特色的学术体系,按其构成要素的重要性和社会需求的迫切性,具体安排工作步骤,保证两室一站的继承工作能够科学、有序、稳步、高效地开展。

(二)考核指标

1、探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渊源,总结名老中医对前人学术思想的继承内容,形成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的脉络图。

2、总结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体系,提出名老中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发挥和临床价值,整理出版名老中医经验汇编丛书。

3、收集整理名老中医个人医案、教案、跟师笔记、跟师医案、读书临证心得等原始文字材料,并形成台帐。凡与名医生平和学术生涯有关,或与中医事业、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有关的文字记载、图片、实物、声像资料等,都必须尽力搜集齐全,分类整理,妥善归档,分析研究,并复制备份。

4、通过室站建设,对本室站学术领域传承谱系、学派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收集整理学派代表医家、代表著作(主要是北京地区20世纪以来)的主要学术思想和学术贡献,形成本室站学科领域京都学派体系名医谱和脉络图。

5、通过室站建设,对名老中医弟子和主要传承人的学术传承进行归纳总结,形成长久的跟踪研究框架和工作机制。

室站每月要完成的名医医案10例;以每位名医为单元,系统整理名医的传记、医案、医话、图籍等,或以著作题材、体裁为依据,选收各室站名医相应方面的研究成果,编撰系列丛书出版,内容可以纵横交叉,而又各成体系;每年发表的相关论文不少于5篇,其中核心期刊至少1篇;建设期内出版学术专著至少1部;建设期内中标局级(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以上课题不少于2项,总结出特色诊疗项目至少1项。

三、特色服务平台建设

(一)工作内容

室站建设应以提高临床服务水平为重点,把名老中医在诊疗规律上的理论创新和用药规律应用到临床,推动在完整继承、保持名医学术特色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形成诊疗新技术、专科新特色、疗效新优势。同时要通过各室站之间的学术交流,开拓新的创新领域。

(二)考核指标

1、室站建设单位周门诊次数不少于2次,年门诊量不少于2000人次,并有独立的门诊记录档案。

2、建立室站建设单位师生定期查房制度,将名医的学术思想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去,并有独立的查房记录档案。

3、筛选出室站建设单位的治疗优势病种,将名老中医治疗经验在新领域有所拓展,开展源于名老中医经验的特色治疗项目。

4、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转化为临床诊疗规范,并加以临床应用。

5、在建设周期里要有开发名医验方的工作计划,并加以实施。

四、人才培养平台建设

(一)工作内容

造就一批中医药优秀传承人才,是实施薪火传承“3+3”工程的重要任务。要不断探索走出一条与院校式教育互补的教育模式,要统筹规划,建立名家、名师讲堂制度,继承人轮转室站研修制度,室站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一题多讲”、“一人多师”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所有资源,加快学术继承和人才培养的进程。

(二)考核指标

1、室站建设在传承形式上有所创新,要摒弃过去1+1师徒传承方法,可采用“1+X”、“一代带二代”、隔代传等多种模式,加快继承和培养步伐。

2、室站每月至少开展1次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交流会,以专题形式由室站工作人员轮流主讲,将跟师学习心得及感想与大家分享,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形成书面活动纪要。

3、吸引优秀中青年人才进入室站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促进名老中医个案学习,每年按要求完成对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的传承人才培养任务的基础上,接受的传承团队外人员入站学习工作不少于5人。

4、室站建设要建立工作机制,把名家名医不同时期、不同单位的传承人以及有代表性的研究生、博士生吸纳到传承团队中,共同完成室站建设任务。

5、室站建设单位每年自身举办“名家、名师讲堂”活动不少于2次,参加全市组织的“名师大讲堂”活动不少于1次。

五、学术交流平台建设

(一)工作内容

学术交流是促进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必要手段。两室一站要建立室站内部和各室站之间的学术论坛制度,建立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创办室站建设的专题刊物,开辟“名医之路”、“医案分析”、“医话精读”、“继承心得”、“专家点评”等栏目,以交流学术,共享信息,相互勉励,开展横向联合,为取得薪火传承“3+3”工程总体成果而共同努力。

(二)考核指标

1、建立室站学术论坛制度,室站建设单位要充分利用全市“两室一站”丰富的学术资源,积极策划、组织同学派间、同学科间的学术交流活动,两建设单位以上组织的学术活动,每年不少于1次。

2、构建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室站建设单位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开辟名医经验学习、交流社区、医案医话赏析、名医经验临证心得、疑难医案探讨、专家点评等栏目,使传承工作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室站应运用现代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建立并完善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文献的智能型数据库。

3、创建统一的室站建设刊物,室站轮流主办两月一期刊物,内容应包括理论传承、医案新说、经验精讲、创新发挥、文化园地等栏目。

4、在室站建设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中医医案评价制度,各室站建设单位轮流承担本学派、本学科名家医案的评论工作,推动学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5、在室站建设初具规模的条件下,室站应进一步扩大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影响与辐射作用,加强与本学科领域的医疗、教学、科研机构的合作与协作,促进本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确立室站在本学科领域的学术领先地位。

六、文化展示平台建设

(一)工作内容

中医诊疗手段和诊疗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名老中医药专家在工作和生活中留下的许多资料,都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要把“两室一站”建设成为既具有强大的中医学术传承功能,又有丰厚的中医文化显著特征的优秀品牌项目,使两室一站成为中医药科普工作的重要基地,展示与民众传统信仰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的中医药文化神韵。

(二)考核指标

1、两室一站要紧扣中医药文化传承这一主线,在场所安排、环境布置、物品摆放、工作程式以及网站门户和板块设计、专题刊物的总体风格等个个方面,都要注意挖掘中医药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2、室站建设应采用现代声像采集技术,记录名老中医工作、生活、学术生涯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为深入挖掘名医文化内涵积累第一手资料。

3、室站应悬挂市中医局统一制作的冠名标牌,室站建设成果应标注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积极形成统一的名医名家传记出版格局。

4、收集、充实与名老中医相关的书法、绘画、诗歌、散文等艺术作品,特别是恢复使用毛笔书写处方的传统,每个室站每年存留的毛笔字处方不少于100张。

5、在室站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医学文献和医史文物的访查和收集工作,为北京中医文化史志和医学史志的编写奠定基础,两室一站建设过程中搜集整理的历史资料和取得的各项成果,将为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增添更多丰富的内容。

七、条件保障建设

(一)工作内容

室站应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良好的运行机制,健全的规章制度,明确的岗位职责,有序的日常管理,规范的经费使用,营造加快传承工作的氛围和条件。

(二)考核指标

1、室站建设单位应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并及时上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

2、室站建设单位应在五大平台建设各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室站应保持各种学术、文化活动档案的齐全。

3、依托单位要在室站的科研活动、技术支撑、机制建设、人员保障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与优先支持与政策倾斜。

4、依托单位应为室站配备与传承工作相匹配的办公场所和先进的通讯、办公设备。办公设备应先进、完好、配套齐全,至少应具有电话、传真、网络宽带、计算机等通讯及网络条件;先进的声像采集系统—包括摄录设备和编辑系统;先进的实时记录设备——计算机手写板、录音笔及移动存储设备(移动硬盘、U盘)等;文献资料应满足传承工作的需要。

5、室站应有一支高素质的年龄、职称与知识结构合理的相对稳定的长期从事该传承工作的团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