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勃七铁路修建纪念章 |
释义 | 在祖国的东北边陲,坐落着一座新兴的煤炭工业城市———七台河市。七台河市煤炭储量丰富,煤质优良,品种齐全,特别是炼钢急需的主焦煤蕴藏量驰名中外,总藏量超过10亿吨。但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因素,在1958年以前,七台河一带仍然是荒无人烟、野草遍地的一片莽原,丰富的煤炭资源还没有得到开发,只能躺在地层里睡大觉。 1958年正值我国“大跃进”特殊年代,经地质勘探得知七台河一带蕴藏储量颇丰的煤田。时任勃利县副县长的毕福山建议:“由县政府自筹资金,向东部山区修建勃利至七台河铁路。”也就是从国铁图佳线(图们至佳木斯)的勃利站起向七台河修一条支线,即勃七铁路。 此建议得到了勃利县委、县政府批准,随即成立以县委书记高岱为首的筑路领导小组,并设立勃七铁路修建总指挥部,副县长毕福山任总指挥,副县长孙志鹏、公安局长王动、财贸部长李清平任副总指挥,下设办公室、设计处、财务组、材料组、施工组、运输组、车辆组、总务组、调度室9个办事机构。 勃七铁路的勘察、设计工作由指挥部工程设计处主任梁殿民(当时牡丹江铁路局林口铁路分局总工程师)负责。历经60天艰苦的前期勘察、论证,筑路工程于1958年6月5日开始施工。勃利县为修建勃七铁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还得到了四面八方的大力支援:桦南县派来1400余人支援;汤原县派来1900余人参战;铁道部特批3200吨钢轨、190吨鱼尾板等铁路物资,并为筑路提供了诸多技术指导。 修建勃七铁路的万余名筑路大军,不畏艰难险阻,逢岭开道,遇沟填平,跨河架桥,施工现场红旗招展,战歌嘹亮,场面十分壮观。此项工程主要闯过了互助站至大草甸子段、大草甸子至石子山段、新民屯至大崴子段、大个子岭和缸窑沟至七台河段等难关。全线路基共使用土石方45万立方米,钢轨3258吨、道钉105吨、枕木50170根、鱼尾板217吨、螺丝26吨。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施工,勃七铁路于当年冬全线竣工。这条全长近36公里、拥有4个停车站的地方铁路,全线造价仅525万元。 勃七铁路经牡丹江铁路局检查验收合格,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于1958年11月20日10时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仪式。勃七铁路总指挥部特制作了一枚纪念章,赠发给勃七铁路的所有建设者。修建勃七铁路纪念章(如图)为铜质,盾牌造型,宽2.5厘米、高3厘米,中间绘有隆隆开进的列车图案,并镌有“修建勃七铁路纪念”铭文,上方为齿轮和交叉的铁锤标志,代表工人,两边绘有麦穗,象征农民,底部为红色飘带,寓意欢庆勃七铁路建成通车,背面铸“1958年”。 勃七铁路的建成通车,为后来的新兴城市七台河建市和开发七台河煤田奠定了战略基础。1959年9月19日,黑龙江省政府决定将勃七铁路全线移交牡丹江铁路局管理经营,并纳入国家铁路序列。至此,由勃利县政府承建的勃七铁路只存在不足一年,即结束了这段县建、县管铁路的历史。 随着煤炭外运量急剧增长,为解决七台河老站区难以承受的外运任务,经国家铁道部、煤炭工业部决定,将该段线路从原终点站向东延伸10公里,建立新站区。这一修建任务由铁路部门、七台河特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七台河矿务局共同承担。1969年2月开始筹建,1970年开始施工,1971年5月1日竣工通车。 修建勃七铁路纪念章,见证了勃利群众修建铁路为发展地方经济、开发矿藏建立的不朽功勋,足以说明无论在什么条件和年代下,都是人民创造了历史,人民赋予了时代新的内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