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本杰明·伯克雷·哈奇开斯 |
释义 | 哈奇开斯1826年生于康涅迪格州,比马克沁大14岁,早年曾在柯尔特专利火器公司工作,1856年研制出击发式线膛步枪并获专利,1860年前后还担任过纽约兵工厂厂长。哈奇开斯改进了金属壳定装枪弹,但在美国这项发明未受重视,最终为法国采用,因此1867年他赴法定居,1875年在圣丹尼斯创办了哈奇开斯公司。 哈奇开斯创造了日后普遍使用的37mm口径,并设计出一种广泛应用于海军舰艇的37mm机械式转管火炮。1885年2月,哈奇开斯因病逝世,此时马克沁机枪刚刚诞生不久。哈奇开斯虽然没有来得及研制出他自己的机枪,但他培养与造就的一批接班人却迎来了导气式武器时代,并使哈奇开斯这个名字在他死后乃熠熠生辉。 1893年,奥地利陆军大尉巴伦·冯·奥柯勒克来到圣丹尼斯,向哈奇开斯公司展示了他自己设计的一挺导气式机枪。当时的公司负责人,美国人劳伦斯·贝尼特及其法国助手亨尼·莫西感到这挺机枪很有特点,经商洽后买下了专利权,并对其进行了完善。1895年,第一批样枪在圣丹尼斯投入试验,新枪采用导气式原理,结构类似于勃朗宁机枪,用简单的往复式活塞取代了摆动杆,结构更为简单,射速可在每分钟100到600发之间调节。新枪的缺点是枪管容易因过热而磨损,因此贝尼特在枪管末端靠近弹膛处增加了一块黄铜以吸收热量,后改为环形散热片,散热面积较原来增加了9倍,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了缅怀公司的创业者,新枪及后来的一系列改进型号都被命名为哈奇开斯。 哈奇开斯机枪通常采用弹板供弹方式,但有些型号也可以采用专门的250发弹链。这种钢制弹链不用时可以卷扎成圆盘状,以便携带。 从结构设计和实际使用来看,马克沁和哈奇开斯这两种机枪都难分伯仲,并且分别成为枪管短后坐和导气式两种原理的典型应用。相比而言,马克沁的机件动作确实可靠,射击精度好,但结构复杂,加工、维修难度大,成本较高;水套筒冷却方式尽管可以保证长时间连续射击,但有时会因产生蒸气而暴露阵地,在不能及时补水或套筒被打坏的情况下,枪管易因过热而扭曲变形。哈奇开斯机枪结构相对简单,全枪仅30多个零部件,可靠性也不错,1916年凡尔登战役中,曾有2挺机枪10天内连续发射15万发子弹的纪录;该枪是气冷式,不用冷却水,尤为适合法属北非等干旱地区使用,但散热片的效率远不及水套筒,实际射速因此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不得不采用重型枪管,使得枪重甚至超过了水冷式马克沁;哈奇开斯的最大缺点在于其弹板供弹系统,在枪弹自重将弹板压弯前,最多只能承受30发枪弹,尽管可以连续挂接,但火力持续性还是比不上使用弹带的马克沁,且弹板易于变形和受污染,因而故障率大为增加,虽然后来开发了250发专用钢制弹链,但并不完全可靠,不得不仍随枪配发弹板矫正器。但总的来说,哈奇开斯仍是早期机枪中的佼佼者,只是名气不如马克沁响亮,使用的国家也不如后者广泛。 1891年,马克沁机枪正式列入英军装备,并在1893年的罗得西亚和1895年苏丹战役中崭露锋芒。1897年,法国也开始装备哈奇开斯机枪。 1887年冬,马克沁携样枪赴俄国圣彼得堡表演。俄国人对这种能在半分钟内打完333发子弹的武器表示信服,认为该枪适合守卫要塞和桥梁,并订购了一部分。1900年,俄陆军炮兵管理局在分别对马克沁和哈奇开斯两种机枪进行试验后,最终选择了前者,主要装备炮兵要塞部队。同时,俄国从仿造枪管开始,逐步掌握了全套制造技术,1905年图拉兵工厂曾仿造过少量整枪。在此之前,俄国采用的马克沁机枪都是从欧洲进口,但口径改为7.62mm,发射7.62×54mm莫辛纳甘枪弹。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推行扩张政策,积极扩军备战,对机枪和速射炮等新式武器都很有兴趣。因日本陆军师从法国,虽然也对马克沁机枪进行了试验,但最后仍决定进口哈奇开斯机枪以取代早期采用的加特林手动机枪,进口的机枪使用与法军相同的8×50mm勒贝尔枪弹。1905年,日本购买了哈奇开斯的生产特许权。 随着1904年2月8日从旅顺口传出的隆隆巨响,日俄战争最终爆发。马克沁和哈奇开斯这两种以前只在试验场上较量过的机枪,终于有机会在真正的战场上一决高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