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陵 |
释义 | 张陵,字辅汉,道教徒称之为张道陵、张天师、正一真人、祖天师等。东汉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生卒年虽不详,但据《后汉书·刘焉传》说张陵于汉顺帝时在四川鹤鸣山学道,造作符书,以惑百姓。《三国志·张鲁传》的记载与之相同。后来明代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撰《汉天师世家》说张陵生于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夜,死于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 在人间者一百二十三年。 张陵,西安交大教授。 中文名:张陵 别名:张天师 国籍:东汉 五斗米道创立者人物介绍中国东汉五斗米道创立者。后改名张道陵,字辅汉,敬为张天师。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少时喜读河洛图讳、天文地理之书。曾入太学,通达五经,又好黄老之学,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汉明帝时曾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隐居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炼长生之道,后羽化山中,不知去向。朝廷久征不就。东汉顺帝时,修道于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五斗米道。教门中尊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言》为经典,自称太上老君,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制作道书24篇,建立24治区,各治立道官祭酒,以统治道民。道民有犯小过者以悔过自新为奉道之主旨 ,并用符水咒法为道民治病。传有弟子王长、赵升等。子孙世袭天师道号,历代帝君皆加有封号。 张陵大约卒于东汉熹平 ,(172~178)末。 张陵生活在武阳之地,为他接触巴蜀氐羌民族的巫术传统,从中吸取营养,进而创立天师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五斗米道本乃古之巫术,实为西南少数民族之原始宗教,经张陵渗以老庄思想而成天师道或正一道。 生平经历关于张陵的生平,正史记述十分简略。据《汉大师世传》记载,张家的八世祖为文成侯张良。张良在秦末曾随汉高祖打天下,后弃官,学辟谷,导引,轻身 之术。张陵的父亲亦好神仙方术,自称 桐柏真人。张陵从七岁开始读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说,张陵 七岁读《道德》二篇,十许遍而达其旨。于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皆极其妙,通习坟典,所览无遗,从学者千余人,天目山南三十里,西北八十里皆有讲诵之堂。后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中之。汉平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诏书拜巴郡江州令。时年二十六,身虽仕而志修炼形轻举,久之,退隐北邙山。三年,朝廷征为博士,称疾不起。和帝即位,闻其有道,以三品印绶驷马车等征为太傅,后封冀县侯,三诏不就。永元四年,遂自河洛,乐蜀之溪岭深秀,遂隐其山。 《汉天师世家》对张陵的早年身世的讲述大致相同,但较为具体、详细,现节录一些如下: “张陵七年读《老子》书,即了其义,于天文地理图书谶纬之秘,咸贯通焉。以及坟典,所览无遗。从学者千余人。天目山南三十里、西北八十里,皆有讲诵之堂。……后自浙逾淮,涉河洛,入蜀山,得炼形合气之书,辟谷少寐。永平二年二十五岁,以直言极谏科中之,拜江州令,谢官归洛阳北邙山,修炼三年,有白虎衔符座隅。建初五年(公元80年),章帝征,不起。永元(公元89- 105年)初,和帝征为太傅,冀县侯,三诏不就。游淮,居桐柏太平山,独与弟子王长从淮入鄱阳,登乐平雩子峰。……炼丹其间,山神觉知,而双鹤导其出入,遂弃其地,泝流入云锦山(即龙虎山,在今江西贵溪境内),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山因以名。时年六十余,饵之益壮。……暨访西仙源,得制命五岳,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于壁鲁洞。复往嵩山石室,得《三皇内文》、《黄帝九鼎丹书》及《太清丹经》。乃日:昔禹平水土,益焚山泽,功垂万世。……闻巴蜀沴气为灾,当往除之。…… ” 这一记载无疑夹杂着不少神话色彩的内容,但有些内容则是真实的。如张陵两次入蜀,与弟子王长游历名山大川,到过江西云子峰、龙虎山,讲诵《老子》,降授道法、炼制丹药、以符水为人治病,招收弟子等等。 但其他一些道书对张陵的经历则有不同的记载,如葛洪的《神仙传》以及《太平御览》,都说张陵是 太学书生 , 博通五经 ,出身 大儒.葛洪的《神仙传》说: “张陵本太学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曰:' 此无益于年命' ,遂学长生之道。得黄帝九鼎丹法,欲合之,用药皆糜费钱帛。……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具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乃精思炼志。忽有天人下,千乘万骑,金车羽盖,骖龙驾虎,不可胜数,或自称柱下史,或称东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明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弟子户至数万。即立祭酒,分领其户,有如官长,并立条制,使诸弟子随事轮出米绢、器物、纸笔、樵薪、什物等。领人修复道路,不修复者皆使疾病。县有应治桥道,于是百姓斩草除溷,无所不为,皆出其意,而愚者不知是陵所造。……陵又欲以廉耻治人,不喜施刑罚,乃立条制,使有疾病皆疏纪生身以来所犯之辜,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复犯法,当以身死为约。于是百姓计愈,邂逅疾病,辄当首过。一则得愈,二使差惭,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致,从此而后,所违犯者皆改为善矣。陵乃多得财物,以市其药合丹,丹成服半剂,不愿即升天也。…… ” 东汉顺帝(126—144年)时,张陵闻蜀地多名山,民风淳厚,易于教化,于是携弟子入蜀,居住在鹤鸣山(又名鹄山)修道。精思炼志数年,著作道书二十四篇。感太上亲降,授以《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命为天师。于是,张陵以鹤鸣山为中心设二十四治,是正一盟威道的基层组织与活动中心。初设二十四治,主要集中在蜀汉地区,后为与二十八宿相配,乃增至二十八治,其中阳平治是正一盟威道的总部。传太上正一盟威之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 张陵创立道教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具有深厚的学识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首先是对西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巴蜀氐羌民族巫术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其次是对黄老儒墨学问的掌握。张陵世代为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就是一位“诵灵书”的“真人”,要掌握黄老儒墨的知识并不难;唯要了解巴蜀氐羌民族的巫术传统,如果没有较长时间的生活体验,那是很难达到创立天师道这样的境界的。 正一盟威道创立,立祭酒分领教民,犹如官长。又使徒众出米绢,张陵以廉耻教人,乃立条制,令有疾病者书及其生身以来所犯之过错,手术之书投水中,与神明盟誓,以身死为约,不得复犯,谓之“首国”。道民因惧怕患病,皆遵守戒律。张陵还设置命籍,要求教徒在一定时候会集治所,核实户籍,检查教徒有无违反禁约行为。 张陵教法以上章招神、符咒劾鬼为主,故后世称之为符录派与后世丹鼎派相对,当然道教一开始就只有符录派。故此正一盟威道反对血祀、淫词,而兼修行气、导引、房中(就是阴阳采和之术,小道就不多讲,大家知道就行)金丹诸术,并规定奉道者于十月一日向天师、祭酒交纳信米五斗。 创教活动著作道书 《后汉书·刘焉传》说张陵 造作符书.《三国志·张鲁传》亦载张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说: “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以惑百姓。 ”至于张陵究竟造作了什么道书,内容是什么,史无明载,就是葛洪的《神仙传》也只是说 造作道书二十四篇 ,说到了详细篇数,也没有涉及到书名和内容。《魏书·释老志》说: “张陵受道于鹄鸣,因传《天官章本》千有二百,弟子相授,其事大行。斋祠跪拜,各成法道,有三元九府百二十官,一切诸神,咸所统摄。……其书多有禁秘,非其徒辄不得观。”.恐怕当时张陵造作的道书,只在教内传授,未在社会上公开流传,所以难于知道他究竟作了什么道书。但从现在的一些资料和研究成果来看,张陵造作的道书主要有《老子想尔注》,此外,据刘宋徐氏《三天内解经》、《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一引《太真科》及《云笈七经》卷六,张陵还著作《正一盟威妙经》、《正一科术要道法文》等道书。今人饶宗颐在《老子想尔注校笺》后附有张陵著述考,列有《道书》、《灵宝》、《天官章本》、《黄书》及存疑10种:《中山玉柜神气诀》1卷,《刚子丹诀》1卷,《神仙得道灵药经》1卷,《峨嵋山神异记》3卷,《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太上说东斗主算护名妙经》、《太上说西斗记名护妙经》、《太上说中斗大魁保命妙经》、《太上三天正法经》1卷,《太平洞极经》(以上据道书);附录2种:《二十四治图》,《张陵别传》。另,陈国符《道藏源流考》第89- 90页列有《太平洞极经》144卷,说 汉张陵得《九鼎丹经》,以授弟子王长、赵升。《上清金液神丹经》三卷。卷上正一天师张道陵序,经文,及作丹法.以上所列书目来看,五斗米道在创教时期就有了道书符章,以布教化是无疑的。 尊奉老子 张陵奉老子为教主,在《老子想尔注》把老子看成是 道 的化身, 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张陵自称 太清玄元 ,从道书解释也有尊老之意。《淮南子·道应训》说: 太清,元气之清者也。 《三天内解经》云: 玄元始三气,生玄妙玉女,因生老子。 《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则说,玄青为天,元白为道,始黄为地。是天师张陵已以太上老君之道而自尊,奉太上为降授大道的教祖。直接把老子等同于 道 ,使老子成为创造宇宙,化生天地的神灵。近人章太炎也说: 夫仲舒之托于孔子,犹宫崇张道陵之托于老聃。 张陵尊奉老子在于增强创教的号召力。因为老子在东汉时完全被神化,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云: 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将老子等同于 道 ,当时崇尚道术之士,更将老子作为祖师崇拜,说张陵将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并奉为教主,是顺理成章的事。 自称天师 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 天师 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徐无畏》: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后又出现于《黄帝内经·素问》和《太平经》。由于张陵自称天师,故其所创立的五斗米道一开始就叫天师道。《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其主要内容就是以围绕着黄帝与天师问答的形式展开。《太平经》不仅多次出现 天师 一词,而且还出现了 天师道 这一名称。《太平经》说: 暗昧之人固固,心结聪明犹不达,不重反复见晓敕者,犹朦朦冥冥,复乱天师道,故敢不反复问之也。 又说: 愿得天师道传弟子,付归有德之君能用者。 东汉桓帝时李膺在《蜀纪》说: 张道陵疟,于丘社中,得咒鬼书,遂解使鬼法。入鹤鸣山,自称天师。 又《珠囊》卷五《坐忘精思品》引第二说: 张天师弃家学道,负经而行,入嵩山石室,隐斋九年。周流五岳,精思积感,真降道成,号曰' 天师'。立治传道。 在张陵所创立的五斗米道组织中,设有 治 作为传教点。六朝道书《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道门科略》、《三天内解经》等皆云张陵设有二十四治。《云笈七鉴》卷二十八《二十八治》说: 谨按《张天师二十四治图》云:太上以汉安二年正月七月中时,下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应天二十四气,合二十八宿,付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道陵方亲授太上质敕,当步纲蹑纪,统承三天。……依其度数,开立二十四治。 张陵所设置的二十四治,主要分布在巴蜀、汉中一带。二十四治中以五斗米道祭酒为长,领导各治的活动,并把奉道者按治编户著籍,名为道科宅录。《道门科略》说: 天师玄治置职,犹阳宫郡县城府,治理民物,奉道者皆编户著籍,各有所说。 又说: 道科宅录,以是民之副籍,男女口数,悉应注上,守宅之官,以之为正。 收取信米 张陵创立的道教叫做米道,是由于信道者须出五斗米。《华阳国志·汉中志》说: ……其供道限出五斗米,故世谓之米道。 《三国志·张鲁传》则明确说: 从受(张陵)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 但也有不收取五斗米,而收取 酒一斗、鱼一头 的,或者别的什么物品。收取信米,目的在于解决组织自身的物质资金来源和拯救灾民饥民。《要修科仪戒律》卷十引《太真科》说:崇仰信米五斗,以立造化和五性之气。家口命籍,系之于米。年年依会,十月一日,同集天师,付天仓,及五十里亭,以防凶年饥民往来之乏;行来之人不能装粮也。 这说明了收取信米的办法和意义。 治病收徒 东汉后期,疾病流行,《后汉书·五行志》载安帝、桓帝时就数次大疫,死者无数。张陵认为疾疫身死多由病人过错或道路不通所致。因此,张陵治病的方式是先让病人自己思道悔过,或修复道路以解过,若不愈,再上章请神杀鬼。《神仙传》说:张陵 得正一盟威之道后,……能治病,于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为师,弟子户至数万.又说,张陵 使有疾病者皆疏记生身以来所犯之辜,乃手书投水中,与神明共盟约,不得复犯法,当以身死为约。 于是百姓计愈,邂逅疾病,辄当道过 ,并 领人修复道路,不修复者皆使疾病.《内解经》说: 疾病者,但令从年七岁有识以来首谢所犯罪过,立诸诡仪章符,救疗久病。 张陵令有疾病者自己悔过或修路以解过,并以符水咒法降妖驱邪为其主要道术。 反对巫教 东汉时期,巴蜀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巫风极盛,张陵在创教时,就遭到巫教势力的抵抗。据《汉天师世家》等道书记载,张陵于汉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山有鬼城鬼市鬼众,分为八部,日为民害,各有鬼帅。天师逐于青城大战众鬼神,制伏外道恶魔。诛绝邪伪。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俱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使人处阳明,鬼处幽暗,悉破毁其城市,使六天鬼王归于北丰,八部鬼帅窜于西城。妖厉衰息,蜀人感化。今青城山仍留有所谓张陵与众鬼帅战斗的誓鬼台、羊马(魔)台、鬼界碑等古迹。道书传记不足为据,但所说的 鬼帅 、 恶魔 等,实际上是指装神弄鬼的巫觋及其首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巫之争的事实。巫教保持野蛮的习俗,以杀人或杀牲祭神,以建庙舍祠屋供神,这种淫祀,由于 擅行威福,责人庙舍,求人飨祠,扰乱人民,宰杀三牲,费用万计,倾财竭产,不蒙其祐,反受其患,枉死横夭,不可称数 (陆修静《道门科略》)。所以老君拜张陵为太玄都正一平气三天之师,以三天正法(指道师)去废六天三道时事。其所谓之正法,即 不得禁锢天民(道教徒),民不得淫祀他鬼神,使鬼不饮食,师不受钱,不得淫盗。治病疗疾。不得饮酒食肉。民人唯听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七月七日道德腊,十月一日民岁腊,十二月王侯腊)(《三天内解经》)。因此张陵的五斗米道受到百姓的信仰,最终战胜了巫教。 情系瓦屋山张陵直接接触巴蜀氐羌民族原始巫术的机遇,是因为他染上了疟疾而得到的。《广弘明集》引《蜀记》说,张陵因“避病疟于丘社中,得咒鬼之术”。丘社这种宗教组织,传授咒鬼巫术,可以为民治病,张陵所创天师道的咒鬼术来源于丘社。在羌民中流传着张陵与羌族巫师一同拜师学道的故事,有的道教史料表明张陵学道的师承关系是“青衣帝”授道于阴长生,阴长生传与张陵,说明张陵于丘社之中跟师学道,并非无师自通。 所谓“青衣帝”,传为古蜀王开明氏的末代孙,实际是蜀人后裔为反抗封建集权统治而树立的一面旗帜。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兵伐蜀,蜀王被打败,逃往武阳,为秦军所杀。蜀王后裔为了复仇,重新打起了蚕丛氏青衣神的旗号,尊开明末世为“青衣帝”,以借助始祖的灵威,联合氐羌及一切能够联合的力量,图谋恢复巴蜀奴隶主阶级早已失去的天堂。但是,随着关中大量向巴蜀移民,武阳逐渐成为关中移民聚集区,“青衣帝”在这一带失去了社会基础,只好退缩到仍为氐羌民族聚集区的洪雅瓦屋山一带去坚守最后的世袭领地。 瓦屋山以其四周悬崖绝壁,山顶相对平缓的奇特山体,矗立在崇山峻岭之中,格外引人瞩目,即是在百里以外,也能清晰的望见它那高平厚重的雄伟轮廓。具有浓厚山崇拜意识的巴蜀先民,把这座山当做他们祭天祭祖的最理想的场所,也就不足为奇了。 蜀人世代相传,自称为黄帝后代。在古史中亦有蜀族为黄帝后世的传说,《世本》中有“蜀之先,肇于人皇”的记载。据《山海经》所记:“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铁,其兽多麋鹿、 牛。”此记载与今瓦屋山酷似。古人所说的“金”即铜,瓦屋山的铜矿藏量甚丰,品位很高。汉孝文帝“赐邓通蜀严道铜山,得自铸钱,‘邓氏钱’布天下。”瓦屋山的铁矿藏量也很丰富,至今仍在开采。“ 牛”是一种稀有动物,俗称“野牛”,为瓦屋山所特有,半山腰有一条为野牛出没的通道,长达300多米,宽10余米,山民称之为“野牛街”,至今仍有野牛成群结队地在这条“街”上行走。《五符经》说“皇人住峨眉山北”,瓦屋山在峨眉山北,当指瓦屋山,并非指峨眉山。只不过在唐代以前,这座山还不叫瓦屋山,因产铜,故名铜山;一度为严道县所辖,山上有严道故址,所以有“严道铜山”之称。 秦灭巴蜀后,到了汉代,张陵家乡所在的武阳之地,虽然早已成为关中移民居住区,但在与武阳邻近的洪雅瓦屋山一带,氐羌民族的势力仍很强大,敢于同中央集权下的官府抗衡,形成拉锯之势。《碑目》关于“洪雅市中古夷獠《誓碑》”的记载则是獠人在这一带活动的实证。“獠”是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贬称,其中包括氐羌民族在内。獠民在洪雅一带占据的时间相当长,直到三国时,诸葛亮率兵平獠,才最后把氐羌民族赶进了西南深山丛林之中,青衣江亦因之而名平羌江。 洪雅瓦屋山一带作为獠人聚集区在东汉时仍能坚持下来,在历史上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保留了巴蜀原始宗教,獠民在那天高皇帝远的瓦屋山上,可以继续用巫术宗教礼仪来祭祀鬼神。祀乃“国之大事”,巫术祭祀的存在,象征蜀国未亡,对西南少数民族在心理上是一种安抚,獠区因以巫风盛行不衰,人皆卜筮,以《易》为俗,连官府也不得不予以承认,将瓦屋山所在的区域定名为“易俗乡”。二是保留了原始道团组织“丘社”,所谓“青衣帝”在这里以原始道团组织“丘社”为依托来进行有一定政治目的的宗教活动,可以得到广大獠民群众的支持。 青衣江沿岸,有一条从洪雅县城通向丁雅州(今雅安市)的通衢大道,在交界处有一关口,名叫竹箐关,在关口路边的山岩上,依山就石刻有一通碑,俗称《张道陵碑》。据《碑目》记载:“汉灵帝时《张道陵碑》在洪雅之易俗乡,有汉熹平二年三月一日等字。”易俗乡后改为中宝乡,今属洪雅县罗坝镇。瓦屋山及其所在的炳灵和青衣江畔的竹箐关,均在易俗乡的辖区之内。所谓《张道陵碑》,即《米巫祭酒张普题字碑》,碑云:“嘉平二年三月一日,天卒鬼兵胡九□□,仙历道成,玄施延命,道正一元,布于伯气。定召祭酒张普、萌生、赵广、王盛、黄长、杨奉等,诣受微经十二卷,祭酒约施天师道,法无极耳。”这一碑文清楚地记载了道教正式创立的时间、参与人员及教职名称、道的内容、道的名称等等,所谓“天卒鬼兵”,表明天师道是以巴蜀氐羌民族族的巫鬼教即“五斗米道”为基础的;所谓“仙历道成”是天师道正式创立的标志,整个碑文是天师道正式创立的宣言书,也是纪念张陵创立天师道不朽功绩的历史丰碑。 天师道在其产生和展的整个历程中,经过了一个在洪雅瓦屋山一带的初创时期,这个时期的天师道已经形成了一定模式,达到了相当规模,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悲壮业绩洪雅瓦屋山一带,据说,在瓦屋山顶有一条巨蟒,修炼成真,血盆大口化作一个大石洞,名叫仙人洞;舌头化为桥,叫做会仙桥;桥头连着石梯,称做上天梯。只要过了会仙桥,顺着上天梯,进入洞中,就可脱胎换骨得道成仙。因此不知有多少人过了桥就再也没有回来,说是都成仙了。张天师不以为然,认为是妖怪作祟,决心亲自去斩杀妖孽,为民除害。他手持神剑,登上山顶,直逼会仙桥,与巨蟒搏斗。巨蟒遭遇敌手,原形毕露,用舌头一卷,把张陵卷入腹中。此后,历代都有法术高超的道人上山除蟒,为天师报仇。最后是元代一位黑察院的京官,以高超的武术战胜巨蟒,将其置于死地。 《蜀记》中即有张陵于“汉熹平末为蟒蛇所噏”的记载。张陵葬身蟒腹,是张氏家族也是道教宗门的不幸。若将实情传出,天师在道民心目中必然威信扫地,但又不得不给一个说法,以安教民之心。《蜀记》接着写道:“子衡奔出,寻尸无所,畏负清议之讥,乃假设权方,以表灵化之迹,生摩鹤足,置石崖顶。到光和元年,遗使告曰:‘正月七日,天师升玄都。’米民之山獠,遂因妄传。”这段文字清楚地表明,所谓张天师于鹤呜山“升天”之说,实为张陵为蟒蛇所吞的事实,张衡“假设权方”之故。文中所说“灵化之迹”,当在鹤呜山;“遣使”所告的“米民”“山獠”,当是洪雅瓦屋山一带氐羌民族崇信五斗米道的教民。张衡“恐遭讥讽”“假设权方”,收到了应有的效果之后,道教大本营也因之而转移,于是,张陵在鹤呜山成仙的“妄传”,也就弄假成真了。 洪雅瓦屋山令张陵后人心惊胆颤,且又有口难言。一年之后,张衡亦相继去世,这一段“尘封日子”就再也没有人去擦拭它,历史的本来面目愈埋愈深,只有那屹立在瓦屋山下、青衣江畔的碑刻向世人倾诉着张陵创立天师道的悲壮业绩。[ 西安交大教授个人简历1)1975年参加工作,西安漂染厂任电工 2)1978/2----1981/12 建筑力学 理学学士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 3)1982/2----1985/8 助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4)1985/9----1987/7 结构工程 工学硕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5)1987/9----1992/2 讲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6)1992/2----1995/4 固体力学 工学博士 西北工业大学 副教授 7)1995/5----1997/2 固体力学 博士后 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 8)1997/2----1999/3 西安交通大学 建筑工程与力学学院副院长 博导 9)1999/4----2002/5 西安交通大学 教务处副处长 教授 博导 10)2002/5---- 西安交通大学 教务处处长 教授 博导 社会职位西安交通大学 教务处 处长 教育部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成员 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计划获得者 中国力学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力学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陕西省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陕西省学科学位评审专家组成员 《应用力学学报》编委 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个人成就研究领域或方向 主要从事机械系统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操纵稳定性、工程结构抗震、减震与控震实用技术、智能材料及其工程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开发、城市风环境问题研究。 教学方面 在高校工作近20余年,长期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主讲《理论力学》、《理论力学计算机辅助分析》、《机械振动》、《有限单元法》以及《FORTRAN 程序设计》等课程。曾多次获得校级优秀青年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校讲课竞赛第一名等荣誉称号。编著教材及教学参考书2部、在国内教育与社科类学术期刊上发表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的论文16篇。主持或主要参加教育部、陕西省、以及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获国家、省部级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共5项。2002年获高校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 科研方面 主要从事机械系统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操纵稳定性、工程结构抗震、减震与控震实用技术、智能材料及其工程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开发、城市风环境问题研究。在工程力学、结构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领域知道硕士、博士研究生。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2本,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级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3项,校级科研成果三等奖2项。2001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国尾武科技奖。 管理方面 具有校、院两级教学、科研等管理方面的经验,在学校干部考评中多次获得优秀、并或学校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