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美穴蟋螽 |
释义 | 北美穴蟋螽(学名:Ceuthophilus pallidus)触角超过体长,左、右上颚较对称,具有尖齿,跗节多数4节,有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前翅较宽大,雄性在前翅基部的肘脉域具音齿,前翅是革质,后翅是膜质,静止时成扇状折叠,口器咀嚼式。属于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卵、若虫、成虫)。通常有着发达的后腿,善于跳跃。翅退化。四季鸣叫,鸣声为“唧唧唧”,连续不断。有趋光性。杂食性,以植物的茎、果、叶、饭粒、菜屑等为食,也捕食小昆虫。群栖性强,常大量栖于井壁、洞壁上,亦藏于炉灶处。 中文学名:北美穴蟋螽 拉丁学名:Ceuthophilus pallidus 别称:北美洞蟋螽,北美灶马,北美驼螽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直翅目 科:穴螽科、驼螽科 属:北美穴螽属 命名者及时间:Thomas, 1872 英文名称:Camel Cricket 外形特征北美穴蟋螽体长5厘米,腿长10厘米,有非常大的“鼓槌状”的股骨的后腿,细长的触角,驼背。体背棕褐色,密布黑褐色纹,背部隆突驼背状,体表肌理如甲壳,头小,停栖时头部习惯朝下,后脚长,腿节侧缘有发达的波状纹。小北美穴蟋螽是半透明的。头下口式,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复眼发达,单眼3个。前翅狭长且稍硬化,为覆翅,后翅膜质;后足强大,适于跳跃。腹端有尾须一对,短或中等长,并有产卵器。渐变态,若虫类似成虫,但体裁较小,前、后翅位置反迭。 生活习性穴蟋螽通常在洞穴中发现,这些物种也生活在其他阴凉,潮湿的的地方,如井,烂原木,树桩,树洞,潮湿的树叶,石块,木板隙缝中,夜晚会爬到洞口。不会掘土为巢,夜晚以腿部摩擦发出唧、唧声音。生活在野外的北美穴蟋螽,栖息石缝或枯叶层里,以植物茎、叶、果类及小型昆虫为食,杂食性,翅膀退化但警觉性高擅于弹跳,白天不容易发现。 其独特的肢体和触角有双重运用的功能。通常生活在无光的环境中,或在夜间活动,它们主要依赖肢体和触须的触摸感,在已经被占用居住在建筑物的地下室里,穴蟋螽的洞穴内生活,深入整个生命。有时在这些栖息的地面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并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为了避免饥饿,会吞噬自己的四肢,即使不能断肢再生。 分布范围分布于北美大草原和低海拔的山区。 生长繁殖雌性产卵瓣呈镰刀状剑状,雄性下生殖板具腹突;交尾习性特殊,一般为雌虫爬在雄虫背上,精囊插入雌虫体内、外,留在体外的部分常被雌虫取食,卵产于植物组织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