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薄弱课程 |
释义 | 概述薄弱课程,教育界术语。目前业界定义为: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多发生在小学教育中,主要是由于家长、学生、学校不重视如“音乐、美术”等小课等综合因素造成的。 名词由来由于以下因素造成所谓薄弱课程: 因素一:重视度不够。领导不重视,教师也不会重视,学生更不会重视,家长也不会重视。 因素二:各方面条件不成熟。综合实践活动没有专职教师,没有现成教材,没有经费投入,缺乏活动基地因此其薄弱。学校课程没有现成教材,需要任课教师自己开发,兼职教师精力不够。地方课程还算好一些,有教材可依据。但评价力度不够,上好上差一个样,因此也变得薄弱。 改善方法全面落实课程方案,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好几年,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在很多老师及家长的心中根深蒂固,紧紧抓住所谓的主科不放,而对所谓的小科“打游击”。如何加强薄弱学科的管理与教学,让其变得不再薄弱呢?关键因素是领导从思想上重视。领导重视,教师才会重视,学生才会重视; 其次,要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师的课程理念, 再次,加强教师培训,掌握其教学方法;; 最后,采取管理措施。比如学校采取专职或跨年级兼课,开展推门课,重视过程管理及师生的评价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