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包孕性顷刻 |
释义 | 概述包孕性顷刻,即为“最富有包孕性的顷刻”,也可理解为瞬间的艺术。这一观点属于美学概念,常见于评论绘画,摄影,诗歌文学中。是由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22 — 1781.2.15)在其美学著作《拉奥孔》中提出的美学理论,并利用它来剖析现实中采和用图片的“美”的标准,在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条创作原则运用到诗与画的创造活动中,又被艺术家们发展为“写包孕性顷刻”的技巧。 概念莱辛提出:“绘画,雕刻属空间艺术,它受空间规律的支配;诗是时间艺术,它受时间规律的支配。一切物体不仅在空间中存在,而且也在时间中存在。物体持续着,在持续期中的每一顷刻,可以显现不同的样子,处在不同的组合里。每一个这样顷刻的显现和组合,是前一顷刻的显现和组合的后果,而且也能成为后一顷刻的显现和组合原因。绘画在它的并列的布局里,只能运用动作的一顷刻,所以它应该选择孕育最丰富的那一顷刻,从这一顷刻可以最好地理解到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只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 这就是说艺术作品所表现人物或事件的任何瞬间虽都包含一定意义,但具有包孕性的顷刻却应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从某一意蕴储存量来看,这一顷刻必须是内涵特殊丰富的,能激发观赏者探究其内在意蕴,故表现此顷刻就能以一当十;其二从因果关系上看,所展示的顷刻要连结着过去和未来,但表现出顶点反会束缚住观赏者的想象力,要使人从这一顷刻去想象前因后果。 简单来说,所谓“包孕性顷刻”,就是凝缩密度大而又没到顶点,最能激发人想象力的顷刻。在图像上讲,它的这一画面所包孕的内容,应是最丰富的那一顷刻,而且,从这一顷刻的画面中,让人可以“最好地理解到后一顷刻和前一顷刻”。包孕性是指内容丰富,包孕性顷刻即为能将内容表达的最丰富的时刻。 也有人提出高潮前的顷刻是最有孕育性的,即高潮前的顷刻为包孕性顷刻。 意义从时间观念上说,任何瞬间都是其整个链条上的组成部分,必然同其它部分保持着各种联系。别林斯基说:“如果诗人给你描写出他底生活的特定瞬间,你就能讲述出这瞬间以前和以后的他底整个生活。”(见《智慧的痛苦》)所以,善写人者,虽描写人物瞬间却能展示其一生;善写物者,纵然仅写顷刻却令人思索不尽。这正是包孕新顷刻的意义所在。 应用及举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读一本书或看一份报纸时,书或报纸上有大量的图片文字信息。而总是有那么一两幅图片能够在第一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吸引着读者去细读,我们说这样的图片或文字一般来说就是最富有“包孕性顷刻”的。 包孕性顷刻的创作观点用于艺术和文学的创作,即绘画,摄影,诗歌甚至平面设计,新闻业等。 这一美学原理,同样适用于新闻图片。报纸编辑和广大读者对1980年代末《小平你好》这张新闻图片,都不会忘记。该图片最具典范性。图片画面并不美观,在看似有些杂乱的游行队伍中,一群大学生打出了写有“小平你好”的白床单。可是,它的内容所展示的“一顷刻”是最富有包孕性的,显现和组合是前一顷刻的显现和组合的后果,也是后一顷刻显现和组合的原因。民族浩劫的文革,反击右倾翻案风,小平是再次复出。此时,《小平你好》不仅仅是反映个人的政治命运,还反映了中国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政治斗争和全国人民渴望拨乱反正的愿望。它所孕育的丰富内容不仅寄托着人民对小平同志感情上的抚慰,还有着由他带领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走上“第二次解放”之路的重托。这一顷刻正是前一顷刻显现和组合的后果。同时,它的显现和组合又正好是后一顷刻的显现和组合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面旗帜的指引下,当代中国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年代。这张图片,对读者的视觉冲击力,随之而来的感染力、震撼力和影响力,正是源于它最富有包孕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内容的“一顷刻”。 在诗歌上,拿艾青名篇《乞丐》所写顷刻来说: 在北方 乞丐用固执的眼 凝视着你 看你在吃任何食物 和你用指甲剔牙的样子 这是描写北方农民被日寇蹂躏沦为乞丐的惨状,诗人沉郁的感情都沉淀在不露声色的勾勒中,是不露泪痕的泪痕,仿佛血泪蒸发后的凝结。因为这白描勾画的顷刻中,分明包孕着这场民族悲剧的来龙去脉。因此使人读后便不能不油然而生“再也不能容忍”的沉痛感情。 但作为抒情艺术的诗歌,毕竟不应只追求如绘画般逼真的描绘效果,还要善于运用象征或暗示手段,以表现瞬间感受的情感内容。如“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 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桌上”(艾略特《弗瑞德·普鲁弗洛史的恋歌》)。如果说这瞬间描写仅包孕着诗人对资本主义世界绝望的感情,那么将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注入其中,既善于对具有包孕性的瞬间进行象征变形处理,又使其鲜明凸现出生活内容本质方面,就可以锤炼出类似艺术抽象式的诗歌意象,并使其奇警动人。如: 暴戾的苦海,用饥饿的指爪,撕裂着中国的堤岸,中国呀,在苦海怒沫底闪射里,我们永远记得 你底用牙齿咬住头发的影子。(绿原:《你是谁》) 作者所描绘这惊心动魄的瞬间更富有诗意的浓缩性,感情色彩浓重而包孕性极强,写出解放前历经苦难而屹立不屈的中国形象,仿佛几千年的历史和时代的悲愤都集中在这瞬间描绘之中,但又没有到达顶点,因而激发读者想象到历史发展的必须结果,成为具有预示性的历史抽象的艺术表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