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百年孤独:写给大众看的辛亥革命
释义

基本信息

名称:百年孤独:写给大众看的辛亥革命

作者:丁亚鹏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9月1日)

平装:335页

开本:32 开

ISBN:9787549508419

条形码:9787549508419

定价:28.00元

内容简介

《百年孤独——写给大众看的辛亥革命》为名叙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在表达他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孤独”一词应当内含着历史所留给它的那种脱节。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事实,但内含于历史事实中意义则需要解释和解说。同一段历史之能够一遍一遍地书写,正在于一代人和另一代人,一个人和另一个人读史之际的理解和感悟常常不会一样。而每一种理解和感悟都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视野,能使我们对历史的本相和内涵看得更分明一点。业鹏随我读史有年,是个肯用功夫的人。他作这本书立意虽是“写给大众看的”,而其叙述则于通俗之中一秉史家笔法,自有一种学术上的严谨。因此,写给大众看的历史同时也是可靠的历史。

作者简介

丁业鹏,(1981- ),2002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7月至2007年7月任教于广东海洋大学理学院。2010年6月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所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

目录

第一章 先行者:一个人在战斗

一、通往革命之路

二、l’m lonely lonely lonely

第二章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You are not alone

二、黄兴:投笔方为大丈夫

三、成立同盟会

第三章 屡败屡战

一、失败是成功之母

二、十次之外

三、天下事尚可为也

第四章 武昌起义

一、非一日之寒

二、辛亥革命第一枪

三、黎元洪“被”都督

四、阳夏之战

第五章 各省响应

一、湖南、陕西

二、山西、江西、云南

三、贵州、浙江、江苏、安徽

四、广西、广东、福建、四川

第六章 论清政府的倒掉

一、孙黄和南京“临时政府”

二、袁世凯“拔树”

第七章 二次革命

一、张振武案

二、宋教仁案

三、二次革命

尾声

序言

民国初年康有为曾追叙晚清“各省督抚任意赋课于民,别设善后局,听其调度,督抚意欲如何,政府不得难之,且或不得预闻也”,视为大悖;然后举“今各省都督自收其税而不纳于国”,且“以私意署群司,以喜怒专杀戮,体制类国君,僚属如臣仆”作对照,统括言之曰:“因旧督抚专权之弊,成今都督割据之害,而适于革命之后,更因军兴之制,拥兵自立,无所禀承,岂徒不奉号令,亦且不奉贡职。”他意在用晚清的大悖反衬民国的更悖,而连类相比之际,则实证地说明:在晚清与民国的历史连接中,曾以“新纪元”为愿想的革命不知不觉便已卷入其中,变成被淹掉和被消化的一方。而后是在历史中产生的革命,又为历史所改变。革命之不能离地飞天而游走于历史之外,盖在于此。因此武昌起义后三个月,孙中山作《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说:“夫中国专制政治之毒,至二百余年来而滋甚,一旦以国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过数旬,光复已十余行省,自有历史以来,成功未有如是之速也。”他用“踣而去之”说革命之后的赤地新立,富有代表性地表达了党入共有的自负与自信。但相隔五年,他在阅世既久之后已经深知“踣而去之”的东西其实依旧还在眼前:“夫去一满清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比之“踣而去之”,这些话非常痛苦地承认了一场“成功未有如是之速”的革命并没有在中国改变他最想改变的东西。其时孙中山与康有为立论完全相反,而对比革命前后,所见到的今时之弊犹往昔之弊和今时之弊甚于往昔之弊,则显然很相近。

然而作为一种历史的震荡,革命过后,留给中国的不会真是了无痕迹。当时和后来袁世凯都被视为革命的反面,但即使是袁世凯,其谋划帝制之日所操弄的各种团体请愿和各个地方请愿,都意在营造多数,使洪宪皇帝在外观上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被选举出来的皇帝。在初试共和之后的中国,这种人造的多数和选举,显然都是以民权政治和代议制度为样式模仿而来的。而比之两千多年里新朝之君以“天命所归”和“奉天承运”为理据,则此日之皇帝须借用多数和选举作理据,便不能不算是大异。这种古今之间的歧义,正说.明了帝制反共和,但帝制同时又在共和带来的观念制约之下而不知不觉地被牵着走。继起的宣统复辟以“虚君共和”为宗旨,其间所臆想的行民权的帝王又因深深的抵牾而去古益远。之后,皖系的安福国会和直系的曹锟贿选,皆因太多的收买而秽声四起。这些人手里都有枪,然而他们面对共和留下的代议制度,皆宁可用金钱运动政治,买一条路来走,而不敢推翻既有的成法以另造一局,则亦见共和观念虽然屡经风雨飘摇已千疮百孔,但他们所代表的那一套道理,彼时依然在为当日的社会立规则。因此,十多年里武人当道而攻战不休,但其彼此之间以通电相讨伐,则多见“国际公例”、“本国法律”、“受人民托付之重”、“夫共和主权在民”、“现代新潮流”,以及詈人“专制”而自居“民主”,等等。究其来路,这一类被用来申张大义和魁制对手的东西,显然都取之于革命播撒的共和论说之中。这些作通电的武人都由晚清入民国,就其一人一身而言,皆非那个时代自觉的共和主义者。但也正因为这样,他们一个一个地引共和论说中的概念和词汇来表达自己,又非常具体地以其各自的归附时趋为实例,显示出民国与晚清之间社会心理与社会观念的不同,从而折射了革命在中国留下的变化和影响。

为革命所改变的东西和革命没有改变的东西共存于历史之中,写照了这一场革命的程度和限度。自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七十年中西交冲里,中国社会始终在回应西潮,又始终在回应西潮的同时不断嬗蜕。由此形成的近代化过程曾明显地促成了知识人的变迁,城市的变迁,沿海沿江地区的变迁以及思想意识与政治制度的变迁。但与之同时发生而相为表里的,则是知识分子与大众脱节,城市与农村脱节,沿海沿江与内地脱节,思想意识政治制度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深层结构脱节。若以后者比前者,显见得七十年变迁所造成的近代化,其实是一种扭曲的近代化。因此,辛亥革命继七十年历史变迁而起,便不能不成为一场先起于沿海沿江的革命,一场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一场以知识人为重心的革命,一场用思想意识改造政治制度的革命。而七十年累积起来的脱节,又使革命想要“踣而去之”的东西成了与之间隔太远力所不及的东西。其程度和限度都以此为因果。一百年来,后人读史最能触发深思久想的,常常是这种与革命交缠在一起的历史矛盾。

丁业鹏君以《百年孤独》为名叙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在表达他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孤独”一词应当内含着历史所留给它的那种脱节。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事实,但内含于历史事实中意义则需要解释和解说。同一段历史之能够一遍一遍地书写,正在于一代人和另一代人,一个人和另一个人读史之际的理解和感悟常常不会一样。而每一种理解和感悟都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视野,能使我们对历史的本相和内涵看得更分明一点。业鹏随我读史有年,是个肯用功夫的人。他作这本书立意虽是“写给大众看的”,而其叙述则于通俗之中一秉史家笔法,自有一种学术上的严谨。因此,写给大众看的历史同时也是可靠的历史。

杨国强

2011年8月

文摘

第一章 先行者:一个人在战斗

一、通往革命之路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幼名帝象,后取名孙文,字德明,号日新,又号逸仙。从事革命时,曾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孙”是姓,“中山”也是姓,但“孙中山”的称号流传开来,并名垂后世。

在他童年时,同村有一个太平天国的老兵,名叫冯爽观,经常给孙中山讲太平天国的故事。孙中山因此十分景仰洪秀全,和同伴们玩耍时常以“洪秀全第二”自许。

从9岁开始,孙中山被送进本村私塾读书,读的不外乎是《三字经》、《千字文》、《幼学故事琼林》以及四书五经。他对死记硬背儒家教条有抗拒心理,几年下来,收获不大。孙中山自己回忆说:

我亦尝效村学生随口唱过四书五经者,数年以后,已忘其大半。但念欲改革政治,必先知历史,欲明历史,必通文字,乃取西译之四书五经历史读之,居然通矣。连读四书五经都是读英文版的,说明孙中山所受的系统教育完全是西方化的,幼年的传统教育对他没什么影响。

孙中山有机会接受系统的西式教育,全靠他大哥孙眉。孙中山小的时候,家里很穷。1871年,孙眉当时只有17岁,就远赴重洋到檀香山(今夏威夷)做工,吃苦耐劳,省吃俭用,常常把工资的一大半都寄给家里。过了几年,孙眉又在檀香山茂宜岛承租了大片土地垦荒耕种,一举取得了成功。

1877年6月,孙眉衣锦还乡,在家待了三个月,成了亲,并在家乡招徕了一百余人同赴檀香山。那里人烟稀少,政府正在大兴垦务。孙家的环境因孙眉而得到了改善,早就想出洋见识一番的孙中山,觉得机会来了,要求随兄长一同前往檀香山,但未能如愿。

直到1879年5月,孙中山的母亲杨太夫人去檀香山探亲,孙中山随之前往,这才实现了檀香山之行。从这次出洋算起,到辛亥革命共32年,孙中山待在中国的时问极为有限,合起来大约只有3年。

到了檀香山以后,孙中山被孙眉送到火奴鲁鲁的意奥兰尼书院寄宿就读。意奥兰尼书院是英国圣公会主办的一所学校,教师基本上是英国人,上课全部用英语。虽然在入学时孙中山一个英文单词都不认识,但是他劲头十足,学得很快。孙中山很喜欢西式的教育,他回忆说:

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

在令人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孙中山学业大进,1882年7月毕业的时候,成绩优异,在毕业典礼上,夏威夷国王卡拉鸠亲自给孙中山颁奖。

除了“西学’’知识以外,意奥兰尼书院还在另外两个方面对孙中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是、民族主义。当时美国已经控制了夏威夷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吞并夏威夷是迟早的事,而意奥兰尼书院则是反对美国控制和吞并的急先锋。这种情形影响到了孙中山,使他产生了民族主义思想。

第二是基督教。意奥兰尼书院的校长韦礼士主教想让学校的几个中国学生皈依基督教,亲自给学生讲授圣经课,还特别聘请了一个年轻的中国传教士给学生讲授基督教义。孙中山很快被吸引,如果不是孙眉反对,他可能这时候就正式入教了。

1882年秋季,孙中山进入欧瓦胡学院读书,这所美国公理会学校是夏威夷群岛的最高学府,同样具有浓厚的宗教背景。孙中山原计划在此读完书,毕业后再到美国深造,但孙眉不给他机会。他们两兄弟的矛盾越来越深,孙中山的价值观越来越西化,而孙眉骨子里奉守的是中国传统。孙中山信基督教,孙眉反对;孙中山想剪掉辫子,孙眉反对;孙中山撕掉挂在厅堂的关帝画像,孙眉大为光火。为了让孙中山远离基督教世界,学习中国的文化,孙眉让孙中山打道回府,并且分了部分财产给他,希望他回家后为家里争光。

孙眉的希望落空了,孙中山回家没几个月,就干了一件惊动乡里的大事。他和同村的陆皓东一起,把村庙北极殿的神像毁了。村民们大为愤怒,到孙中山家兴师问罪。孙中山的父母赔礼道歉,答应出钱修复神像,还把孙中山送到了香港,免得他再惹是生非。P1-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5: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