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杨小潜细蛾 |
释义 | 种名:白杨小潜细蛾 种拉丁名:Phyllonorycter populiella(Zeller) 国内分布:河北、北京、河南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 2 mm左右,翅展 7—7.5 mm。全体金光闪闪。头部顶端有金色鳞毛;复眼黑色,触角丝状,超过体长。前翅顶角有由黑点圈成的三角形纹,其底部中间黑点较密,从前翅前缘 2/5处至后缘一半处有黑色波状纹,翅面上分布许多白色不规则的波状纹。后翅披针形,缘毛宽度约为翅宽的2倍。前足从腔节到附节可见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点5个,中足、后足有1-2个不明显的小黑点。卵灰色,扁圆形。幼虫体扁平,乳白色;头部黄褐色。初龄幼虫浅绿色。老熟幼虫体长 4-4.5 mm,腹部最后 5节变为黄色,第二至第七节背面中央出现半圆形灰褐色斑,以第五节上的班最大,第八节上的斑最小。蛹长 3.5 mm左右,梭形,黄褐色,羽化前全体黑褐色。 生物学特性在河北易县1年发生4代,以蛹在虫斑内越冬,翌年4月上旬当毛白杨展叶时,成虫开始调化、交尾并产卵于初放叶的叶背。 成虫羽化以10—16时数量最多,24-4时未见羽化,其余时间羽化数量较少。蜗壳留在羽化孔上。成虫脱离蛹亮后静伏壳旁,经50—70分钟后开始活动。从天亮后开始,白天都很活跃。常在林内作短距离飞行。休息时停在叶背或叶正面,稍遇惊扰,立即飞遁。羽化后第二日(有在第三日)2—3时开始交尾(也有在4一6时交尾的),经2-3小时后雌、雄分开。成虫寿命3-10日,多数4—5日。卵散产于叶背,多靠近叶脉。越冬代的成虫多在4月上旬开始羽化,此时毛白杨开始展叶,成虫产卵多在最外层的叶片背面,因此春季第一代幼虫虫斑普遍出现在叶丛下面的老叶上。4月中、下旬羽化的成虫在老叶和嫩叶上都可以产卵。初孵幼虫从卵壳底部潜入叶组织内。由于虫体小、食量少,从卵壳到叶背面虫斑之间形成过道。虫斑椭圆形,其上有一细柄,长短不一,有的柄不甚明显。当幼虫长到2.5-3.0mm长时,逐渐在叶正面出现花白色虫斑。幼虫老熟后,由斑渐变为白色,只在斑中央留1条绿色细带。每头幼虫只在一个虫斑内危害,不转移。各代幼虫历期依次为对(24—29)日,23(21—26)日,25(22-28)日。老熟幼虫在虫斑里化蛹。蜗很活跃,透过表皮可见蛹体腹部不停地左右摇动。蛹体旁有一堆黑色虫粪。各代蛹历期依次为 11(8—13)日, 9(7-12)日,8(6—9)日,最后一代蛹在虫斑内越冬,为期长达6个多月。 天敌种类很多,蛹期有1种寄生蝇,幼虫和蛹共有4种寄生蜂,其中以幼虫的一种多胚跳小蜂寄生率最高。据在毛白杨散生幼林中调查,各代寄生率分别为 44. 7%,52. 8%(当年生留茬苗),62.4%和61.5%。据文献记载,此类跳小峰可能产卵于寄主卵或初龄幼虫体内,每个卵在寄主体内分裂成若干个胚胎。细蛾幼虫老熟时,凡被寄生者,由体伸长,不食不动,体射变形,胸、腹部各节长出鼓包。寄主体壳初为白色,后渐变深为黄褐色,此时可见每个鼓包的白色胚胎、胚胎发育成为小蜂。小蜂在即将羽化前胚胎为黑色。据观察统计,每头寄主变形尸体内可出蜂3-13头,平均为7—8头。这种多胚跳小蜂成虫羽化比细蛾羽化晚。如第一代细蛾成虫羽化盛期为5月26日至6月1日(河北易县),而多胚跳小蜂则为6月4日至6月12日,一般晚9-11天。但前者老熟幼虫化蛹和后者在寄主体内形成胚胎,时间是一致的。两者都在虫斑内越冬。第H年4月中旬大量出蜂。越冬代细蛾成虫大量羽化约推迟5—6天。 防治方法l.冬季在林地、苗圃和果园清扫落叶,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蛹和成虫。如遇天敌昆虫寄生率高的林地,也可将扫集的落叶于早春撒到寄生率低的林地。 2.化学药剂防治一般年份第一代细蛾幼虫潜叶期较整齐,可抓住初孵幼虫这个关键时机,喷洒 50%杀螺松乳油 1000-2000倍液,或 50%对硫磷乳油 2000信液,或叙%氧化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或50%马拉松乳油1000—2000倍液。 3.成由出现期,可设黑光灯诱杀。或在集中连片的林地、果园,施放“741”插管烟雾剂,用药量 7.5—10.5 kg/ha,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4.保护和利用天敌细蛾有多种天敌,捕食性的有胡蜂、食蚜虹、瓢虫等,均能捕食幼虫和蛹;寄生性的有跳小蜂、小英蜂、姬蜂、杆状细菌等,能寄生幼虫、蛹。如利用金纹细蛾桃小蜂防治第三代金纹细蛾,寄生率高达50%。由此可见,利用天敌昆虫防治细蛾是有前途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