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尾吊鱼 |
释义 | 中文名:白尾吊英文名:Whitetail Tang 学名:Ctenochaetus flavicauda 最小水族箱尺寸:250升 饲养难度:中等 饲养要求:盐度 1.020-1.025;酸碱度 8.1-8.4 性情:温和 水族箱最大成体尺寸:12厘米 珊瑚兼容性:安全 食物要求:草食 主要产地:太平洋群岛 种属:粗皮鲷科 也叫西瓜吊。幼鱼期呈黄色;成鱼颜色为橘褐色,头部淡黄色,尾巴白色,身体上带有水平淡蓝色条纹。需要250升以上的水族箱饲养,足够的游泳空间。无论在裸缸或珊瑚缸中都能适应很好。一个缸放一只,它们非常贪吃藻类。 虽然吊类鱼也和其他鱼一样喂食动物性饵料,但需要注意要提供足够的海草及海藻等植物性饵料。这能增强其身体免疫力,减少攻击行为及提高其全面健康。也可以在石头上绑上干海草来喂食,每天建议喂食3次。或者准备一些人工的植物性饵料,能更方便些。 中 文 名: 白尾吊 俗名别名: 西瓜吊(香港) 英 文 名: Whitetail Bristletooth、Whitetail Tang 拉丁学名: Ctenochaetus flavicauda 地理分布 分布在中太平洋东部和西部的珊瑚礁海域,东部的分布范围包括列岛群岛(Line Islands)、社会群岛(Society Islands)、拉帕群岛(Rapa Islands)和奥斯垂群岛(Austral Islands)一带海域;西部的分布范围仅在美属边疆群岛(US Minor Outling Islands)一带海域。 气 候 带 热带 濒危状态 不在IUCN红皮书中 繁殖方式 群体产卵型 食 性 藻食性 形态特征背鳍鳍棘(总数):8条 背鳍软条(总数):26-28条 臀鳍鳍棘:3条 臀鳍软条:23-26条 成体呈椭圆形而侧扁,尾柄部有一尖锐而尖头向前之矢状棘。头小,头背部轮廓不特别凸出。口小,端位,吻部呈乳头状突起,上下颌各具刷毛状细长齿,齿可活动,齿端膨大呈扁平状。背鳍及臀鳍硬棘尖锐;胸鳍近三角形;尾鳍内凹。体被细栉鳞,沿背鳍及臀鳍基底有密集小鳞。成鱼体橘黄色,体侧具数十条黑色横纹;头部和胸腹部青色,具黄色圆形斑点,眼睛后方具一黄色月形斑纹,吻部蓝色;背鳍和臀鳍青色,具蓝缘;腹鳍与体色一致,胸鳍淡黄色透明;尾鳍白色,因此得名“白尾吊”。与所有栉齿刺尾鱼属鱼种一样,白尾吊的幼鱼和成鱼截然不同。幼鱼时期的白尾吊与黄三角(Zebrasoma flavescens)吊非常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白尾吊幼鱼的眼圈上浅蓝色的,且背鳍和臀鳍呈三角形并具蓝缘,而黄三角吊的背鳍和臀鳍呈伞形且不具蓝缘。此外,白尾吊幼鱼与大西洋蓝吊(Acanthurus coeruleus)的幼鱼也较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背鳍和臀鳍软条部为角形,而后者的则为钝圆形,不难分辨。 体形尺寸最大体长11.8cm 习 性栖息于较浅的珊瑚礁区水深1-30米之间的水域,偶尔在更深的水层中活动。通常单独或成小群生活。主要以丝藻和附着在碎石上的单细胞藻类为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