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瓜绵疫病
释义

白瓜又称冬瓜。白瓜绵疫病俗称“烂冬瓜”,是冬瓜上的一种主要病害,主要为害近成熟果实、叶和茎蔓,发生严重时可减产30%到50%。

中文名:白瓜绵疫病

别名:冬瓜绵疫病

病原中文名:辣椒疫霉

病原拉丁学名: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病原类型:卵菌

主要危害作物:冬瓜

主要为害部位:叶子,茎蔓,果实

病害症状

白瓜绵疫病为害叶、蔓和近成熟果实。叶片染病初现黄褐色斑,后生白霉腐烂。茎蔓染病,蔓上现绿褐色斑,多呈湿腐状。果实染病,初在近地面处现水渍状黄褐色斑,后病斑凹陷,病部密生白色棉絮状霉,严重的病瓜腐烂。并在近成熟时突然发病造成大量烂瓜。

病原特征

白瓜绵疫病的病原是phytophthora capsiciLeonian称辣椒疫霉,属卵菌。在CA培养基上菌落呈放射状或均匀絮状,气生菌丝中等或繁茂,菌丝宽3~10微米;孢囊梗呈不规则或伞状分枝,细长,粗 1.5~3.5微米;孢子囊卵形至肾脏形或梨形至近球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形态变异大,大小40~81×29~52微米,卵孢子无色,球形,平滑,直径21~30微米。病菌对淀粉利用能力极强。生长最适温度24~28℃,最高36.5℃,最低7℃。寄生于辣椒、瓜类、番茄、茄子、木瓜等植物上。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北方寒冷地区该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种子上不能越冬,菌丝因耐寒性差也不能成为初侵染源;在南方温暖地区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及种子上越冬,其中土壤中病残体带菌率高,是主要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菌经雨水飞溅或灌溉水传到茎基部或近地面果实上,引起发病。重复侵染主要来自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雨水传播为害。田间25~30℃,相对湿度高于85%发病重。一般雨季或大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急剧上升,病害易流行。土壤湿度95%以上,持续4—6小时,病菌即完成侵染,2~3天就可完成一代,易积水的菜地,定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1)选用友谊1号抗疫病、枯萎病品种或饭瓜(番瓜)等早熟品种,及多伦大矮瓜、大瓜、矮瓜等抗逆性强的品种。 (2)定植冬瓜、节瓜前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肥料不足的可穴施;生长期尽量少追或不追施速效氮肥,苗期适时中耕松土,以促发根和保墒,甩蔓后及时盘蔓、压蔓;冬瓜、节瓜生育期内尽量少浇水,遇有大暴雨后要及时排水。重病地实行3年以上轮作。发现病瓜及时摘除,携出田外深埋或沤肥,秋季拉秧后要注意清洁田园,及时耕翻土地。

药剂防治

防病初期应根据植保要求用45%百菌清烟雾剂,每667m250一300克,或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mlkg,隔9天左右一次,连续防治2一3次,同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提高药剂有效成分利用率,巩固防治效果。

采果前7天停止用药。此外,于夏季高温雨季浇水前每667m'撒96可以上的硫酸铜3kg,后浇水,防效明显。棚室保护地也可选用烟熏法或粉尘法,即于发病初期用45%百菌清烟雾剂,每667m'250一300克,或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m'lkg,隔9天左右一次,连续防治2一3次。

其他防治方法参见黄瓜灰色疫病。对72%克露、克霜氰、克抗灵(霜脲锰锌)、58%瑞毒霉锰锌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改用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防效优异。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8: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