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巴戟天(原变种)
释义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巴戟天(原变种)

二名法: Morinda officinalis How var. officinalis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

纲: 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又称木兰纲。

亚纲: 菊亚纲(Asteridae)

目: 茜草目(Rubiales)

科: 茜草科(family Rubiaceae)

亚科: 茜草亚科(Rubioideae)

族: 巴戟天族(MorindeaeMiq.)

属: 巴戟天属(MorindaLinn.)

种: 巴戟天(原变种)

分布: 产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命名来源

巴戟天(原变种) Morinda officinalis How var. officinalis

来源:中国植物志 第71(2)卷 || 茜草科 RUBIACEAE || 巴戟天属 Morinda L. || 巴戟天组 Sect. Bajitian Y. Z. Ruan || 巴戟天 (原变种) Morinda officinalis How var. officinalis

26a. 巴戟天(原变种) 图版47: 1-2

Morinda officinalis How var. officinalis

植物形态

巴戟天(原变种)藤本;肉质根不定位肠状缢缩,根肉略紫红色,干后紫蓝色;嫩枝被长短不一粗毛,后脱落变粗糙,老枝无毛,具棱,棕色或蓝黑色。叶薄或稍厚,纸质,干后棕色,长圆形,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6-13厘米,宽3-6厘米,顶端急尖或具小短尖,基部纯、圆或楔形,边全缘,有时具稀疏短缘毛,上面初时被稀疏、紧贴长粗毛,后变无毛,中脉线状隆起,多少被刺状硬毛或弯毛,下面无毛或中脉处被疏短粗毛;侧脉每边(4-)5-7条,弯拱向上,在边缘或近边缘处相联接,网脉明显或不明显;叶柄长4-11毫米,下面密被短粗毛;托叶长3-5毫米,顶部截平,干膜质,易碎落。花序3-7伞形排列于枝顶;花序梗长5-10毫米,被短柔毛,基部常具卵形或线形总苞片1;头状花序具花4-10朵;花(2-)3(-4)基数,无花梗;花萼倒圆锥状,下部与邻近花萼合生,顶部具波状齿2-3,外侧一齿特大,三角状披针形,顶尖或钝,其余齿极小;花冠白色,近钟状,稍肉质,长6-7毫米,冠管长3-4毫米,顶部收狭而呈壶状,檐部通常3裂,有时4或2裂,裂片卵形或长圆形,顶部向外隆起,向内钩状弯折,外面被疏短毛,内面中部以下至喉部密被髯毛;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着生于裂片侧基部,花丝极短,花药背着,长约2毫米;花柱外伸,柱头长圆形或花柱内藏,柱头不膨大,2等裂或2不等裂,子房(2-)3(-4)室,每室胚珠1颗,着生于隔膜下部。聚花核果由多花或单花发育而成,熟时红色,扁球形或近球形,直径5-11毫米;核果具分核(2-)3(-4);分核三棱形,外侧弯拱,被毛状物,内面具种子1,果柄极短;种子熟时黑色,略呈三棱形,无毛。花期5-7月,果熟期10-11月。

本种是现代中药巴戟天的原植物,其肉质根的根肉晒干即成药材“巴戟天”。

产地分布

巴戟天(原变种)产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于山地疏、密林下和灌丛中,常攀于灌木或树干上,亦有引作家种。中南半岛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广东罗浮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