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巴彦通抗俄要塞遗址
释义

巴彦通抗饿要塞遗址

位于黑龙江省15公里处。要塞在巴彦哈达山抱之中,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控制松花江水路的战略要地。要塞包括靖边营和炮台两部分。1880年(清光绪六年),清政府为防范沙俄的进一步侵略,命吴大澄会同吉林将军铭安编练的“绥”字军驻守三姓(依兰)巴彦通,并建营5座。前后2座营为马队,左中右3营为马步队,共2000余人。1884年奉命将“绥”字军改为靖边后路营,当地简称为“靖边营”。5座营城的每座营址长宽各200米,呈方形。围墙以黄土夯筑,现残高约3~4米,顶宽2米。墙内为营房址,中间有一土台,长宽约3米,高1米,为“司令台”。右侧有水井一眼。另有4座哨所设于营址西部两个山顶上,现只存哨所遗址一处。在东岭峡谷间有一片平地,称“跑马沟子”为靖边营练兵打靶之地,曾发现大量清代铅弹、铅丸等遗物。炮台位于靖边营东北1.5公里松花江右岸山岗北坡高地上。1881年吴大瀓亲至巴彦通沿江一带勘定,于松花江右岸下口要隘处,仿天津大沽口炮台样式修筑炮台一座,1884年竣工。炮台长60米,宽33米,炮台基高6.6米,以石灰混合沙浆灌筑。炮台上设5个炮位,炮台周围皆为土墙,周长495米,高6.6米,现南墙残高2米,底宽6米,中间有1门宽9米。北墙处坡高约10米。墙内炮台西侧营房和大小火药库遗址尚完好。1900年7月11日 ,当清军和义和团民众紧紧包围哈尔滨时,中东铁路当局下达了撤退俄军的命令。盘据在哈尔滨的沙俄侵略者乘“奥德萨”号轮船逃往伯力。当船行驶至三姓时,被驻守在巴彦通要塞的守军和义和团袭击。20日,满载俄军和护路队官兵的俄轮“齐必斯”号驶经巴彦通要塞时,不肯接受检查,并开枪射击,守军和义和团民被迫还击,经过一场激战,俄军上校运输官文尼科夫当场被击毙。7月下旬,沙俄将军萨哈罗夫率侵略军溯松花江而上,驶入三姓江面时,登岸四面包围要塞,200多名将士以死相拼,重创俄军,25日巴彦通要寒失守。在此战役中,涌现出全亮、常胜等一大批清军及义和团爱国英烈,为后人所敬仰。巴彦通要塞是黑龙江军民抗击沙俄侵略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黑龙江近代边防建设的重要遗址。1981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后,陆续有外地史学研究人员和少数游人到此参观。该遗址与靖边营遗址共同构成巴彦通抗俄要塞,198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 8: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