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奥鲁姓
释义

奥鲁[奥鲁,读音作ào lǔ(ㄠˋ ㄌㄨˇ)]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古代蒙古族部落形式描述,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奥鲁,夷姓,元有奥鲁赤。

“奥鲁”,是蒙古语auruq的音译,在明朝时期汉译为“老小营”,原专指征戍军人的家属、辎重所在,如同现代的后勤系统。大蒙古汗国时期,男丁充军出征,其家属和童仆按千户在后方或随军从事生产,经营畜群和其它产业,以供应前方,这种组织形式就称为“奥鲁”。后将管理这些后勤系统的官职称谓衍伸为姓氏,称奥鲁氏。

成吉思汗西征时,以中军的后方为大奥鲁,委派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留守。蒙古灭金国以后,在江淮以北逐渐形成具有汉地特点的奥鲁制度。军户都归各路奥鲁官府管领,凡签发丁壮,替换老弱,供应军需,赡养征戍军人老小,处理军户间的民事纠纷等等,都由奥鲁官府直接管理,不受地方路府州县管辖。各路奥鲁官府自成系统,受中央枢密院节制。

元朝时期的奥鲁官,常常贪污受贿,放富差贫,压榨贫苦军户。元朝政府鉴于汉军奥鲁官府对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颇多障碍,在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以后,逐步改由地方路府州县长官兼领诸军奥鲁,管理军户。然而,元朝统治者基于其一贯推行的民族分化和民族歧视政策,在蒙古军和色目军中仍保持单独的奥鲁赤(auruqi),即奥鲁官,并往往有世袭状况。到了元朝末年,官军腐朽衰败,元朝政府愈来愈依靠地方地主武装来镇压烽火云起的农民起义,奥鲁制也走向崩溃。但由奥鲁官职演变的姓氏,仍然保留了下来。奥鲁氏后来大多汉化改姓为奥氏,少部分改为鲁氏。

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复姓了。

二.迁徙分布:

今陜西省西安市、山西省吕梁地区北部、陕西省渭南市一带有蒙古族奥鲁氏奥姓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奥鲁赤:(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著名元朝上国柱、西平王。

奥鲁赤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七子,元朝初期为上国柱,受命出镇吐蕃,镇戍地方,管理吐蕃军事。

奥鲁赤曾多次前往乌思藏平息叛乱,残酷镇压该地区的各民族起义。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农历10月,受封为西平王,持驼纽金镀银印。

按史书记载,上国柱,全称是“上国柱都尉”,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官衔称谓,为朝廷重臣之一,为楚国最高功爵,相当于上将军,封赏于对国家有大功之人,屈原及其儿子屈署就曾被楚怀王封为“上国柱”。一个时代的朝廷中,只能有一个“上国柱”官员,执掌全国的军政事宜。到了隋、唐时期,“上国柱”执有军事指挥权力,但不得干政。到唐朝后期,“上国柱”逐渐成为了一种赏赐称谓,变成没有实权地位的爵位。到了元朝时期,“上国柱”又恢复了原来的地位,拥有军、政一体化的巨大权力。明朝以后,“上国柱”这种官衔被废黜。

波斯史家拉施德丁在《史集》中记记:“合罕(qahan)把吐蕃地区赐给了奥鲁赤”。藏文史籍中也记有奥鲁赤受命管理西土之事。据此,学术界曾认为吐蕃是西平王奥鲁赤的封土。但依史籍《元史》中关于奥鲁赤活动的记载及元朝时期治边制度,奥鲁赤于吐蕃是出镇而非分封。

奥鲁赤的最大功绩,就是维护了西藏地区与元朝中央政权的统一,防止国土分裂。

奥鲁赤的后裔分衍有世袭西平王和镇西武靖王两个支派,均为镇抚吐蕃地方的实力派王爷。首任西平王奥鲁赤建王府于西藏的朵哥麻思(今西藏朵甘思)的算木多城,为元朝在西藏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的官邸。

奥鲁铁迈赤:(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国诸万户府奥鲁总管

奥鲁铁木禄:(生卒年待考),蒙古族,原名虎都铁木禄,字汉卿,奥鲁铁迈赤之子。

元朝至元七年(公元1207年),在蒙古族姓氏汉化中,因其母是回族,姓刘,遂改名为刘汉卿。此后该支奥鲁氏后裔姓氏汉化为刘氏,入回回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