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大学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大家入史研究与传承工程 |
释义 | 北京大学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大家入史研究与传承工程于2010年5月7日在北京大学正式启动,宗旨是弘扬传统文化,研究艺术经典,挖掘并有效整合当代艺术家资源。目标为研究当代经典艺术名家及其作品,挖掘其文化内涵,塑造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代表;整合高端艺术资源,树立典范,发挥示范效应,实行一体化工程;依托北京大学,充分开发资源,向该工程研究人员开放与研修班有关的课程。 背景西沐在该工程启动时指出,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最突出地表现是当代中国画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而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当代形态正在形成,而当代形态的核心是当代性的提出与确立。中国画当代性是对中国画当代形态的一种概括,是站在理论高度上的一个理性化提升。概括地说,中国画当代性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在文化大背景下当代文化精神向度上的取向;二是审美的言说空间从有限向无限努力的企图;三是在审美经验的整合中,对信息量的追求与体验成为一种新的取向;四是在多样性与都是时代化的环境中,中国画生态化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取向;五是对本源及本我的生存及其体验,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与创作,向本源、本我的回溯已成为中国画发展的一个方向。在这种态势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已经不断被提升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国运的增强及中国崛起概念的认知传递,使人们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关注更加具体与深入化,那就是人们更愿意从对经典作品与典范式人物的了解过程中去关注与了解中国的文化与艺术。 对艺术家本身及其创作的系统研究是当下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当代中国艺术的研究中,经典与典范是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并且在不少方面代表着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的一种高度与探索的深度。问题的关键是,无论经典还是典范都需要评价,而评价是需要标准的,无法用行政过程来任命。学术与市场的认知是必须的,对于当代中国优秀艺术品经典作品的评价标准,至少有:⑴具有时代气息,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精神;⑵突出中国艺术审美的品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物理价值及市场价值;⑶反映先进文化形象,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出新,在内容上要反映当下人文精神,表述内容上要创新;⑷与当代世界艺术审美文化接轨,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方法及材料等方面有所创造。 对于中国艺术家典范的研究,这需要从更广的层面去发掘:首先,在中国美学的转型过程中,他们勇于创造,努力探索中国绘画的当代性,不断丰富并完善自己的艺术表现。一是超越美学的兴起与拓展,从生存论的人类学本体论视角出发进行了深度开掘,以彰显生存的本原性、本己性和主体间性,为当代中国美学的转型打造了根基;二是审美文化研究的异军突起,更是以其对审美文化生存性的高度敏感、关注和护持为特征,为当代中国美学的转型不断拓展了研究路子;三是美学的“中国化”潮流的不断壮大,则是以中国文化传统中虚实相生的生命识度为标尺,在当代中国美学转型中呼唤着一种具有原发生存势态的风神气象;而作为最近不断提出的以建立在本原创造基础之上的信息量与可能空间为标志的中国美学审美当代性的探索,向我们展示出审美价值高低、艺术品价值高低、境界高低在于言说的信息量及营造空间的大小,以及超越有限的信息量与空间,给人以更大的信息量与想象空间是最为根本的,这很可能成为当代中国美学转型的第四方面力量。这也是我们考量当选艺术家的主线。 其次,在艺术创作中始终关注文化自觉,聚焦中国文化精神,并在对文化精神的感悟中达到个性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与审美经验。我们知道,文化的发展至少包括四个层面,一是文化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二是文化事业的重视与全面发展,三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文化环境的整合与和谐。如果谈文化只见精神而不见事业、产业与环境,文化的发展就是没有承载的幻境;同样,如果发展文化只见事业而不见精神,那么文化的发展就会缺少灵魂。在艺术发展不断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之所以重提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就是要更多地关注艺术创造及探索如何才能避免迷失于技术及现实的丛林,沿着文化的坐标,主动而又自觉地向着文化精神的高地前行。唯有此,艺术才能成为有源头的创造之洪流。文化的传承与文化精神的守望,不是一种形式的参拜,而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生长。审美的异化则是一种丧失生存性的文化,是被异化为牢笼的没有生命力的文化。一切艺术形式及其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及艺术家特有的生存状态,每一种风格、每一种流派都是艺术探索的结果。而在艺术探索中,传承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出新,创新又需要大环境及创新能力的机缘聚合。 对于发展与生发传统的人来说,守望传统无疑是在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对于那些看重传统的形式、视传统为教条的人来说,传统无异于牢笼。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笔墨作为一种绘画语言是缘于笔墨自觉,它不仅仅是个性与情感的载体,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更是文化精神的一种担当。对一个传统笔墨传承型的画家来说,对笔墨的认识往往决定了其绘画境界的高低,从这种意义上说,对笔墨的认识高度,往往决定了其笔墨精神的高度,当然,这也是中国文化精神高度的一种显现。这是我们考量当选艺术家的基点。 第三、随着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及世界文化中心的东移,对经典价值的认知正在成为一种潮流,市场的经典性会进一步拉动他们在当代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市场行情的调整迹象虽然非常明显,但近现代已有定论的书画大家、巨匠及大师的精品力作,还是人们关注与追逐的对象。古代书画的经典名作,更是表现坚挺,让人们充分体验到了文化经典的力量。在市场快速滑落的过程中,我们太需要一种支撑。在文化精神的向度下,代表性画家、代表作品、经典之作所构成的关于艺术的内在核心价值,在市场的一次次冲击与教育下不断地深入人心,原创性与创造性的艺术价值判断视角也正在一步步走入人们对学术的认识与价值判断。我们说,市场一旦有了正确的价值体系的支撑,资本一旦找到了艺术品价值的接口,中国艺术品市场就会在市场的推动与资本的牵引下,在实现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第四、自律及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确立了其创造能力的持久不衰,这为他们的学术定位及市场定位打开了广阔的空间。随着艺术品市场近10年的不断成熟与发展,艺术家队伍的规模呈现惊人式的扩张。这个时候,买家、收藏及投资者对艺术作品的筛选与对艺术家水平、资历及级别的评判往往要与艺术家的作品是否有创造性、创新能力以及有多大的创造性或创新能力直接挂钩。尤其是在当下艺术赝品横行、艺术作品趋同化明显的景况下,创造力及创新能力几乎成为人们擦亮眼睛、理性地判定艺术作品高低的头号标准。简单地说,一位艺术家如果生产出与自己雷同或是与其他艺术家相同的作品,其作品就会被视为艺术衍生品。从这种意义上说,艺术家最重要的职责不是生产出足够数量的作品,而是不断求索与挖掘,力争出新与创造。创造能力的这种聚合作用及战略地位,使很多国家都在一个战略与民族利益的高度来关注并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因为一个民族有没有创造能力往往预示了一个民族有没有未来。 简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发挥全体国民的参与热情及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是关键。针对这一发展的趋势,北京大学以弘扬中国文化精神为出发点在充分研究、论证与准备的基础上,适时推出了北京大学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大家入史研究与传承工程,这可以说是当下中国艺术研究及其方式、方法地一次大胆而又系统的尝试,在中国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极具战略眼光与实践意义。 据北京大学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大家入史研究与传承工程负责人西沐介绍,该工程的宗旨是弘扬传统文化,研究艺术经典,进一步挖掘并有效整合当代艺术家资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其目标是研究当代经典艺术名家及其作品,挖掘其文化内涵,塑造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代表;整合高端艺术资源,树立典范,发挥示范效应,实行一体化工程;依托北京大学,充分开发资源,向该工程研究人员开放与研修班有关的课程,突出经典名家品牌,利用研究教学传播正确艺术理念,弘扬中华民族的艺术神韵与文化精神。其基本模式就是以经典名家为核心的专项基金、工作室、研究会三位一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