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大学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释义

简要概括

北京大学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建立时间:2001年4月。

主要研究方向:

1. 大疱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

2. 医学真菌基础与临床

3. 银屑病的发病机理

4. 环境与皮肤病

5. 性传播疾病

负责人

中心主任:朱学骏 教授

副主任:李若瑜 教授、张建中 教授、李林峰 教授

联系人:李若瑜 教授

成立10周年

2011年4月30日,北京大学皮肤性病防治中心成立十周年庆典暨皮肤性病学系高峰论坛举行。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出席论坛。医学部副主任方伟岗、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等出席论坛并致辞。北京大学皮肤性病防治中心主任朱学骏教授介绍了十年来中心取得的成绩,中心主任李若愚教授等汇报了中心成立十年的标志性成果。

北京大学皮肤性病防治中心以研究疑难重症皮肤病的发病机制、提高诊疗水平为主要发展方向,依托北京大学及医学部,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梯队。作为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学科,中心在医疗、教学、科研等诸方面得到了全面、均衡发展。2002年,成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心共培养了博士研究生58位,硕士研究生73位。目前有在读博士研究生30位,硕士研究生28位。2010年被教育部授予创新团队称号。

中心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教学,目前已成为国内皮肤科人材培养的摇篮。作为卫生部“皮肤科师资培养基地”,中心为国家培养了千余名高水平专业人才。特别是加大对西北和边远地区人才培养力度,青海、甘肃、内蒙、新疆、宁夏、山西、河北、湖北等省的学会主要负责人均曾在中心进修学习,成为当地的骨干。根据社会需要,目前中心每年还举行皮肤病理班、医学真菌班、皮肤外科班、接触性皮炎、色素病及皮肤美容班等,深受欢迎。

中心专业全面,综合实力强,在皮肤病、性病的诊断治疗,尤其在疑难性皮肤病、大疱病、真菌病等的诊断治疗上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在国内率先开展皮肤激光、皮肤外科、皮肤美容、遗传病的产前诊断、真菌病分子诊断的科室,起着引领学科发展的作用。遵循“从床边到实验室”,“从临床上来,又回到临床中去”的主导思想。

中心结合临床,开展科研工作,重点进行了真菌及感染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大疱性皮肤病,遗传性皮肤病及皮肤肿瘤的研究。承担了“十一五”、“863”等项目,出现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副肿瘤性天疱疮研究——证实PNP患者伴发的肿瘤分泌抗体、导致皮肤粘膜损害,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新的治疗方案;遗传性皮肤病研究——2002年,实现在国内成功实施遗传性皮肤病产前诊断,在国际上首次确定了原发性红斑肢痛症的致病基因为钠离子通道SCN9,确定了其发病机理、治疗机制、突变热点,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难治性真菌病研究——最早确定了Hog1-MAPK在侵袭性曲霉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真菌耐药监测体系,发现曲霉唑类系列耐药株并深入探讨耐药机制,实现揭示等离子体的体外抗真菌作用;皮肤肿瘤研究——作为首批全国皮肤病理培训基地,中心在国内最早建立皮肤肿瘤组织库,皮肤肿瘤手术> 2000人次/年,进行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在国际上首次发现Sézary细胞中存在SATB1基因的低表达,阐明SATB1基因在皮肤淋巴瘤凋亡抵抗中的作用。

十年来,共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43篇,被引用400余次;获中华医学科技奖5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