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
释义 | 学院简介历史学系创建于1937年,历史专业是西北大学传统优势专业之一,长期以来在全国高校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先后有侯外庐、陈直、马长寿、陈登原、张岂之、彭树智及林剑鸣等著名学者任教。 历史学系设有周秦汉唐研究中心、佛教研究所、古籍研究所及西安事变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等专业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5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1997年以来,被列为西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被评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已成为历史学高级人才培养与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历史沿革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的前身是1937年设立的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许寿裳任系主任。1938年春,学校奉令南迁汉中城固县。1939年,学校改名国立西北大学,设三院十二系,历史系为文学院三系之一。1946年,学校迁至现址,设四院十五系,马师儒以文学院院长兼任历史专业主任。历史系自建系至新中国成立十二年间,学校数易校名,两移校址,历尽艰难曲折。然于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名校名师一时际会,创业于巴山汉水之间;调查张骞墓,整理地方文物史迹资料,在研究、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多有贡献。历史系于1956年上半年,正式设考古专业,组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考古学、民族学等教研室和资料室、文物陈列室。1957年,郭绳武任系主任。1962年首次招收民族史方向研究生。1964年,学校抽调本系部分教师成立伊斯兰教研究所,后更名中东研究所。建国初期,历史系发扬城固办学以来优良传统,以坚韧精神积极进取,革故鼎新,遂在中国历史教学与研究领域占取重要一席。1978年,张岂之任系主任。同年,学校以原西北民族史研究室教师和学校专题组人员成立西北历史研究室。1981年,中国古代史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中国思想史专业和世界近现代史专业分别获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1984年,彭树智任系主任。1985年,在长期酝酿总结的基础上,提出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八字系风,此内容后来被确定为西北大学学风。同年成立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1986年世界史专业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近现代史和考古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文物局签订《关于联合创建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的协议》,同年增设博物馆专业。1990年,西北大学召开文博学院成立大会,彭树智任院长。同年增设文物保护技术专业。1992年成立西北大学佛学研究所。1993年,历史文献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历史学专业获准实行本硕连读试点。1995年,历史学专业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同年获准设立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6年,成立西北大学周秦汉唐研究中心,并以文物陈列馆为基础,正式建立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1999年成立西北大学西安事变研究中心。2002年,历史学、考古学两专业被列入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2003年,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正式成立了考古学系,文博学院建成了院、系(历史学系和考古学系)两级管理体制。2004年,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东研究所和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同时被列为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2005年,获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5月,西北大学与陕西省文物局依托文博学院,联合成立了我国首家文化遗产学院。同年,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被列入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文博学院(历史学科)的教学科研领域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历史、考古、文化遗产保护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师资力量历史学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所有教师均具人博士或硕士学位。学术成就长期以来,历史学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承担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等研究课题,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侯外庐、张岂之先生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陈直先生的《汉书新证》、《史记新证》及陈登原先生的《国史旧闻》等专著,被学术界公认为经典之作;近年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六卷本)、彭树智先生主编的《中东国家通史》(多卷本)、陈峰、傅建成和岳珑教授主编的国内第一部大型多媒体《中国通史》等出版后,先后被教育部确立为“高校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思想文化”),2门陕西省精品课程(“中国通史”、“周秦汉唐文化史”),1门西北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历史地理”)。专著和教材还先后获得郭沫若史学荣誉奖、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二等奖、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二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先后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学术专著百余部。 学院领导李国良,男,副研究员,历史学院党总支书记,主持党总支工作。陈峰,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历史学博士。王新刚,历史学院副院长,主管学院教学科研工作。李长宏,男,历史学院副院长,主管学院行政管理工作。 办学条件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一贯重视加强办学条件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一步加大了教学改革和教学设施建设的步伐,学院办学条件整体上迈上了新台阶。在校内,学院在以往积累的基础上,持续地进行办学条件改造,建设完成了历史博物馆、历史学科综合资料室、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视听室等一批高质量的教学基本设施建设项目,使历史学院向教学条件现代化的目标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同时在校外,学院经多年努力,在我国十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广大地域建立了数十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包括中国著名的各类历史文化遗址、文物管理、研究和保护单位,以及与此有关的教学单位,能够满足文博学院历史学、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等专业有效地进行教学计划规定的有关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验、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论文调研、实验等方面的需要,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是1945年成立的西北艺术文物研究室,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成立时间较早、藏品较为丰富的博物馆之一。作为高校历史博物馆,其职能首先是服务于学校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和文物保护学等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并在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对外交文化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陕西是我国第一文物大省,西安是周、秦、汉、唐等十三朝故都,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我校较强的文物考古科研力量,为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文物考古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馆舍面积约700平方米,馆藏文物标本约2万余件。其中,经鉴定的三级以上文物130余件(组)。博物馆陈列分为历代典型文物陈列、考古发掘成果陈列和校园考古出土文物陈列三部分,展品包括距今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历代典型文物标本300余件,形成了种类较为齐全、序列比较完整的体系。馆藏重点文物主要有:仰韶文化的陶器和塑像。陕西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我校考古专业先后发掘了商县紫荆、华县梓里、扶风案板等重要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如用于日常生活尖底瓶、圜底钵、碗和埋葬小孩的瓮棺等,特别是发现了一批造成型古朴的陶塑人像,这在我国史前考古中尚属罕见。反映了距今7000~5000年前较高的制陶水平和社会生活。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甲骨刻辞。20世纪70年代,我校考古专业师生先后参加了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早期遗址、著名的殷墟遗址和陕西周原等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商周时期文物。博物馆有造型厚重的藁城台西村商代早期青铜器、珍贵的殷墟刻辞甲骨及以及数量较多的西周青铜器等,是研究商周文化的重要资料。秦汉瓦当和陶文。西安秦汉长安城的故地,有着丰富的秦汉时期文化遗存。西北大学博物馆收藏了一批种类较为齐全的秦汉瓦当和刻印于陶器上的陶文。如著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瓦当和各种文字瓦当,大量的刻印于陶器上的文字等,这对于秦汉时期的制度、建筑、文字、艺术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唐代的面食品和墓志。20世纪70年代,我校考古专业师生参加了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木器、雕塑、文书和丝织品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一批罕见唐代的面食品,包括有各种花式点心,其中有一部分入藏于我校博物馆。这是研究唐代西域饮食文化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此外,近年来还征集了唐遂安王墓志等,特别是征集到一方唐代日本留学生井真成的墓志,是迄今为止中国的首次发现,弥足珍贵,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校园考古。西北大学坐落在唐长安城太平坊和崇化坊遗址之上。多年来,配合学校的基本建设,考古专业师生先后对太平坊和实际寺遗址和崇化坊经行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房屋建筑基址、水井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佛教文物。如石佛头像、铜佛像、石经幢构件、陶净水瓶、三彩器、瓷器、瓦当范、石围棋盘和棋子等。由于唐代高僧善导、鉴真曾在实际寺生活过,故这些佛教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文物考古、历史和佛教界的高度重视。历史学科综合资料室按照历史学科资料建设的统一规划,除了中国思想文化资料室、世界地区国别史资料室和西北民族史资料室等3个专业资料室外,文博学院重点建设了一座历史学综合图书资料室。该资料室现分为四部分:历史图书资料室、考古图书资料室、期刊资料室和史学基地学生阅览室,现藏中外文书刊近10万册,其中线装书2.5万册,宗教典籍上千册;期刊资料室拥有包括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在内的二百多种中外文期刊和报纸。本资料室与国内许多高校和日、韩、美、奥等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常年保持资料交换关系,具有网络查阅资料信息功能。 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面积约300平方米,配备有文物保护相关的分析、检测、实验仪器设备,可基本满足文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各类基础实验教学的需要,并在文物保护和修复、文物保护科学术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点一、硕士学位授予权点1、历史文献学2、专门史 3、中国古代史(方向:先秦史、秦汉史、隋唐史、两宋史)4、中国近现代史(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5、世界史(方向: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二、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博士一级学科招生专业(历史学院):1、专门史2、中国古代史(方向:先秦史、秦汉史、两宋史)3、中国近现代史(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4、世界史 专业设置历史学专业本专业为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陕西省普通高校名牌专业。本专业是西北大学历史悠久、学者辈出的优势专业之一。该专业充分利用陕西特有的人文历史背景及资源,以传统史学与现代考古学相结合、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视野相结合为教学特色。培养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富于创新精神的历史学教学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外历史知识和掌握一定历史研究技能及良好思想品质、富于创新精神的研究型历史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研究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与能力: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中外历史的基础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及分析方法;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4.熟悉古文字、版本目录学、音韵学、训诂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7.掌握一定的外语语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结构:主干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历史文选、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外国史学史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习:结合课程内容,参观有关博物馆。综合实习: 参观、考察及社会调查等。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毕业应修总学分178学分,其中通修课程40学分,学科核心课程52学分,专业方向课程22学分,通识课程12学分,选修课程25学分,实践教育环节17学分,课外附加学分10学分。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学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