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释义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是国家重点口腔医学院校,实行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医学研究所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其宗旨是培养高等口腔医学人才,普及和提高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水平,承担国家级及教育部、卫生部有关科研项目。

公司名称: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总部地点:北京

经营范围:医疗机构

公司性质:公立医院

医院等级:三级甲等

医院类型:口腔医院

基本简介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坐落于海淀区魏公村,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功能为一体的大型专科医院。下设三个分支机构,员工1200余人,拥有诸多国内外著名的口腔医学专家,开展口腔疾病及颌面部创伤、畸形和肿瘤等疾患的专业化治疗,长期以来受到全国各地和海外患者的推崇,还承担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国驻华使节、离退休老干部等的口腔保健任务。日平均门诊量高达2500余人次,年门诊量达80万余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3000余人次,是目前国际上口腔专科医疗服务规模最大的口腔医院。

学院位占地面积35,400平方米,具有现代化的先进设备,为完成医、教、研、防四项基本任务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和环境。拥有诸多国内外著名的口腔医学专家, 为国家培养大量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培训国内外进修生、留学生等。1984 年学院培养出我国第一位医学博士 ,1988 年又培养出我国第一批临床医学博士。

学院下设的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是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共设有15个临床科室,9个医技科室,下属4个分支机构。现有椅位442台,开放病床120张。年完成门急诊量近100万人次,日均门急诊近3000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4000余人。承担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离退休老干部、各国驻华使节、外国专家及海内外侨胞的口腔医疗保健工作。在长期学科建设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已逐步凝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口腔医学临床学科群。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目前设有中心实验室1个、临床和基础研究实验室13个、以口腔常见疾病防治为主导的跨学科研究中心9个、实验动物室1个和1所口腔医学专业图书馆。还设有卫生部口腔医学计算机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华口腔医学会、 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等全国性口腔医学机构挂靠在学院,是中华口腔医学会下设的 21 个专业委员会或学组中的 9 个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单位或学组组长单位 , 是《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口腔研究杂志》、《精粹中国口腔医学继 续教育杂志》、《现代口腔医学杂志》的主编单位。世界卫生组织批准学院口腔医学研究所为 WHO 预防牙医学科研与培训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学院成立口腔医疗器材检测中心,负责全国口腔材料的质量监控。

学院重视发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先后与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口腔医学院校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多次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签订多项合作项目。学院平均年接待外宾达 1000 余人次,已成为中国口腔医学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始建于1941年,是国家重点口腔医学院校,实行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医学研究所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拥有诸多国内外著名的口腔医学专家,是中国高层次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是中国口腔医学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学院重视口腔预防工作,多年来广泛开展社区健康促进、农村教学基地建设等工作。在1981年即被世界卫生组织批准为“WHO预防牙医学科科研与培训中心”。先后主持完成了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组织领导了10多年“全国爱牙日”活动,并参与举办口腔健康咨询、义诊、讲座等公益活动。协助政府制定了我国口腔卫生保健的目标规划,进行长期、艰苦的口腔健康教育和观念启蒙,为规范和发展我国口腔预防医学和牙病防治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70年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不但赢得了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地位,培养了大批口腔医学人才,而且还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医院文化,“厚德尚学、精医济世”的院训作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的核心文化理念,将激励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人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再创辉煌。

机构设置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外科门诊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种植科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科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儿科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医、粘膜科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科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修复科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预防科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综合科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特诊科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放射科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检验科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麻醉科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药剂科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义齿加工中心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病案统计科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病理科 、北京大学综合治疗二科。

预约挂号

请注意:

各门诊部比较分散,请一定注意各门诊部的地理位置,避免给您带来麻烦,谢谢! 医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2号。

第一门诊部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甲37号;

第二门诊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立路66号安立花园A2、B5;

第三门诊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高德大厦2层203室。

第五门诊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佳汇国际中心A座305室。

现任领导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 -- 李铁军

李铁军,1963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湖北医科大学口腔系,1987年获湖北医科大学口腔病理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牙学院博士学位,1995~1998年赴日本鹿儿岛大学齿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分部高访进修6个月。现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口腔病理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口腔医学会理事、现代口腔医学杂志编委等。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 -- 林野

林野,男,1955年9月1日出生于西安,现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口腔种植中心副主任,正颌外科中心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学科专长:口腔种植学、正颌外科学、颌面创伤学。德国整形外科医师、德国口腔科医师、德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德国科隆大学医学博士。亚洲种植学会副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种植学会副会长、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会员、德国口腔科医师学会会员。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 -- 郭传瑸

郭传瑸,男,1964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现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颌面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198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系,1992年毕业于原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口腔颌面肿瘤诊治,颅底及咽旁颞下区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肿瘤专业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颅颌面外科杂志》及《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编委,《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审定稿人,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 -- 罗奕

罗奕男,1959.11出生,汉族,中共党员。 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医学学士。 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工作至今。 1993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进行为期半年的访问学习。现任:北大口腔医院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大口腔医院病案统计科主任。北大口腔医院病案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唇腭裂学组成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计算机委员会成员 主要从事口腔颌面成形外科工作,尤其在唇腭裂序列治疗领域有较丰富临床和科研经验。发表论文近三十篇,参编相关专著4部。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998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唇腭裂序列治疗》,2002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唇腭裂患者齿槽嵴裂植骨修复的临床应用研究》。指导8名研究生(其中2名博士生副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

主要科室

口腔颌面外科

涉及口腔颌面整形,功能重建,口腔颌面肿瘤,口腔颌面种植,口腔颌面创伤,口腔颌面炎症等.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始建于1955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口腔颌面外科之一;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专业技术队伍最为齐整的科室之一.

北大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研究性课题分工细,目前成立的医疗中心有正颌外科中心,唇腭裂治疗中心,牙种植中心,颞下颌关节病及口腔面痛治疗中心,颌面创伤中心,涎腺病中心等;同时各医疗中心又密切合作,相互支持使我科一方面整体综合医疗水平高,一方面各分支学科能向纵深发展,与国内及市内相应专科相比,具有明显的特色.1996年作为重点学科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作为重点临床学科.在学科建设方面,我们一直坚持全面高水平,重点有特色的方向,以努力保持国内的领先和国际先进为目标,全面进行学科建设.

北大口腔医院颌面外科目前共有病床111张,床位使用率达88%以上,平均住院日低于16天,年手术例数超过2000例.

口腔颌面外科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授权的博士学科点单位.1984年培养出我国的第一位博士,现已培养出博士59名,硕士40名,七年制本硕连读生20人,博士后5人.

今年来北大口腔医院经各种渠道(包括卫生部临床重点建设项目,国家“211工程”拨款等)获得口腔颌面设备建设费582万元,科研经费280万元,并由医院投资278万元完成了种植科和颞下颌关节诊治中心的建设,并投资71.2万元完成了对手术室改造,使我院拥有国内一流的种植科和颞下颌关节病诊室.口腔正畸科创建于1949年,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口腔正畸诊室,初期即具有一定规模。1977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口腔正畸科,并确定为口腔医学二级学科。1996年被批准确立为211重点工程学科。口腔医学专家毛燮均教授一手创建了学科,是著名的学科带头人。建立以来,共取得国家级科研成果4项,部市级科研成果21项,局级科研成果9项,在口腔界排名第一。承担科研基金项目2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研基金9项,占据首位。目前30名医师人员中,80%拥有博士学位,60%有一年及以上的海外留学经历。

正畸科

拥有以毛燮均教授、黄金芳教授、傅民魁教授为代表的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在全国口腔正畸学界享有极高学术声誉。

在学科的创始阶段:

毛燮均教授(1901-1979)是我国著名口腔医学家、教育家,是我国口腔正畸学科奠基人,为我国口腔正畸学科的创立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1930年以博士学位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牙医学系,历任北京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科杂志》总编辑,中华医学会理事,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口腔专题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口腔界仅有的一级教授。半个多世纪前他提出了“口腔医学是一门生物学科”,“口腔医学与其它医学各科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着重要关系”,在学术思想上取得了重要建树。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促使狭隘的牙医学转变为口腔医学,并发展为一门有独立理论、操作基础的科学科目。今天,口腔医学与医学各科,生命科学,信息工程学科的结合使之飞速发展,更体现出毛燮均教授学术思想的精辟。

黄金芳教授(1922-1997)于194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历任北京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学组第一任组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顾问,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口腔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等6种期刊编委和特约编委。经她的不懈努力,使口腔正畸学首批成为口腔医学的临床博士点,从口腔矫形学中分离出来建立独立教研室,出版全国统编的口腔学专科教材,任第一版《口腔正畸学》统编教材主编,为口腔正畸今天的蓬勃发展局面奠定了第一块最为坚实的基石,加快了我国口腔正畸学科的发展。

口腔修复科

修复科位于门诊楼的一层,是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最大的门诊科室,全科共有大小诊室六间,口腔综合治疗台50台,日门诊220人次左右。

修复科技术力量雄厚。目前有在职人员45人,其中医师28人;护师14人;教辅人员3人。

修复科的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医师中有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常委1人;北京口腔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一人,常务理事一人;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技术学组副组长一人,常委一人;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委2人,审稿人5人;中华口腔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国际牙科研究会会员3人;国际牙科学会亚洲分会会员2人。

牙体牙髓科

临床业务范围包括龋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诊断与系统防治,牙齿硬组织发育缺陷的诊断与治疗,牙齿医疗美学修复等。目前拥有牙科椅位数30,主任医师(教授)6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6人,主治医师11人。

科室承担北京大学口腔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的教学任务,承担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

科室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研究项目3项,教育部研究项目1项,卫生部研究项目2项,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科室现任主任高学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曾留学英国和美国。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现任领导

院长徐韬

徐韬,1958年出生,现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口腔预防医学,治疗活性物质的应用研究和转化型临床研究。1982年毕业于原北京医学院口腔医学系,获得口腔专业医学学士学位,并留校工作,后出国深造。分别于1989年和1995年在美国波士顿大学获得口腔生物学博士和牙医学博士学位。

曾在美国波士顿大学工作。1995年任波士顿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研究和医疗工作。曾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科研经费。1989年获得国际牙科研究学会唾液研究学科“终生会员” 荣誉称号。1992年,获得美国牙科研究学会的William J. Gies 奖。 拥有美国多州口腔医疗执业执照。

曾在国际著名口腔产品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职位,任临床科学总监,领导新技术研发和临床研究工作。

主要学术兼职为多个国际口腔基础和临床研究杂志的编委或专项审阅人。兼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预防牙科培训中心(中国)中心主任。

副院长李铁军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 -- 李铁军

李铁军,1963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1987年获武汉大学口腔病理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牙学院博士学位,1995~1998年赴日本鹿儿岛大学齿学部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分部高访进修6个月。现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口腔病理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澳大利亚皇家牙外科学院院士资格考试考官、《Oral Disease》编委、《现代口腔医学杂志》常务编委、《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编委等职。

主要专业方向为口腔肿瘤病理、特别是颌骨牙源性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1998年获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2001年获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2完成人);2002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与临床结合成果奖;2005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1完成人);2006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1完成人)。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基金资助,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迄今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98篇,其中SCI收录39篇,累计被引用480余次;主编专著1部、参编7部;已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0名。

副院长林野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 -- 林野

林野,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3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口腔系,1986年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90年起赴德国科隆大学学习,1991年考取德国北威州口腔颌面外科医师执照,在德国科隆大学口腔颌面外科任住院医师至1995年, 1994年取得德国科隆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95年应聘归国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工作至今,现任该院口腔种植科主任。在德国期间受过系统、严格、规范的口腔种植学临床技术训练,1995年回国以来,率领课题组首先在国内开展了多种植骨技术,上颌窦底提升技术,即刻种植与即刻负重技术,功能性颌骨重建技术,种植美学修复技术,面部器官缺损的赝复体修复技术,无牙颌即刻修复技术,计算机设计、加工种植修复技术等国际先进技术,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特邀发言,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口腔种植学会会长,德国口腔医师协会会员,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会员。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92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与责任作者发表58篇。自2007年被聘为European J of Oral Implantology杂志编委。2001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第二获奖人),2005年获得“中央保健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获首届中国“杰出口腔医师”称号,2008年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青年专家,2009年获中国医师奖。

行政机构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 (简称两办)系统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医务处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育处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科研处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外事办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财务处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人事处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保卫处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后勤综合协调处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设备科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护理部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工会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病案统计科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离退休办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纪委监察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团委

地理交通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2号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1: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