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阿卡迪亚的牧人
释义

【名称】阿卡迪亚的牧人

【类别】油画 、 名画

【年代】作于1638~1639年(一说1636年)

【作者】普桑

【规格】约85×121厘米

【属地】现藏巴黎卢浮宫

【简介】

尼古拉·普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省靠塞纳河畔的一个名叫安德利镇,父亲出身贵族,并参过军。尽管普桑从小喜爱艺术,但父亲仍让他攻读拉丁文,以备将来当一名法官。恰巧,一位旅居安德利的法国画家康坦·瓦兰(Quentin Varin 1570-1634)发现了普桑的艺术秉赋,鼓励他坚持学绘画,终使他如愿以偿,走上了艺术的道路。最初,他从一位鲁昂画家儒佛内(Jouvenet,1644-1717)处学了一段时期,不久,来到了巴黎这个艺术家荟萃的中心。巴尔扎克在他的短篇小说《玄妙的杰作》里描述过普桑进京求艺的曲折经历,不过,在小说家的笔下,难免有虚构之处,不作为凭。

到巴黎之后,他首先结识了负责保管国王艺术珍品的亚历山大·库图瓦。此人给普桑提供了饱览许多世界艺术品的机会,尤其是拉斐尔的绘画,几乎使他钦佩得五体投地,这是他日后成为坚定的古典主义艺术家的重要启迪。 普桑性格沉静,为人耿直,不苟言笑,也不事权贵,当他初次受到屈辱时,愤然离开了巴黎,又回到父母身边。在家乡病了一年,才外出为人作画。1621年,他二次到达巴黎,并与比利时来的腓力普·德·尚帕涅结为挚友;次年,即受雇为卢森堡宫作装饰画,渐渐被上层人物所注意。这其间,他结识了一位关键人物--旅居巴黎的意大利诗人马里诺(Marino)骑士。他为马里诺的诗篇画了许多精美的插图的同时,在这位诗人的影响下研读了不少意大利古典文学与哲学著作。

1630年普桑来到了罗马,他的生活与艺术从此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起初,他只能为一些高雅的艺术爱好者画些"收藏画",即属于非布置建筑物壁面的小型架上画,因为接受教堂订件,常常与当地人发生竞争,他的自尊心容忍不了更大的刺激或者吃亏。这一幅《阿卡迪亚的牧人》是这一时期重要作品之一。

普桑的艺术素养决定他选择一些具有"崇高风格"的绘画题材,他画的人物也是按照希腊、罗马的雕刻形象来塑造的。他认为这些形象的可贵处,在于符合了一种"典范",所以他画的人物从不来自实际生活。这一幅著名的《阿卡迪亚的牧人》含义较晦涩,一直是美术史上莫测高深的难解作品。"阿卡迪亚",即古代传说中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乐土"。画上展现一块宁静的旷野之地,和煦的阳光照在仅有几棵荒疏林木的墓地前;背景是一片明净的蓝天。四个牧人,头戴花冠,各拿牧杖,正围在一块墓碑前在研读着铭文。一个连腮胡须的牧人跪着读出碑上铭文,并回过头来向右侧的一个女牧人说着什么,石上的拉丁铭文是:"即使在阿卡迪亚也有我。" 据美术史家的解释,这里的"我",是指"死神"。那末,铭文的意思似乎是说: "在美好的乐土里,死也是不可避免的。"显然,这是一种"风光虽好,人生苦短"的感叹。我们从左侧一个伏在墓顶上的牧人的表情看,他低着头,似有缅怀之情,与左边站立着的女牧人形成对比。女牧人身着黄衣蓝裙,是全画最跳突的色彩。这个女性形象费人猜思,据说,她是美好人生的象征。她虽含颌垂首,默默倾听着铭文,却给人以一种抚慰感。疑虑与抚慰,惆怅与哀思,围绕着一个人生的哲理问题,让人紧紧思索。

这里的女牧人与男牧人构成了形象化的一种情绪对比。似乎隐隐地在向观者表白:"死何足惧?阿卡迪亚毕竟是世人的向往之地。" 这种非现实的牧歌式悲凉情调,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画家当时的处境与对艺术的憧憬。画上人物的服饰都是仿效希腊雕刻风格的。他始终把这种形象视为艺术的崇高表现。不过对于西方人来说,也许确能发思古之幽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4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