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六六年》 |
释义 | 六六年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 《六六年》是一个可以引起一代人心灵悸动的名字。凡是亲历过一九六六年的一代人,都会在他的心中有一个关于六六年的不堪回首的故事,因为就在那一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突然暴发了。不久前,《南方周末》做了一个报道,几名当年的红卫兵——如今,他们都是已经是超过60岁的老人,在44年后向他们的曾经辱骂或殴打过的老师道歉。据南方周末引用的公开数据,1966年,仅北京一地的死亡人数便不少于1772人……虽然那些荒唐悲伤的岁月已经成为历史,但发生过的事情——“就在哪里”。 这部取名为《六六年》的小说,要讲述的正是那个如火如荼的年代,而作家王斌也正是那个年代的一位亲历者,只是那时,他仅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少年。小说《六六年》是以当下的一个成年人回忆,去追述那个年代作为少年的他所目击与遭遇到的命运——从最初欢天喜地的狂欢与喜庆,渐渐坠入了命运的深渊,由一个人们所羡慕的根红苗正的红五类子弟,沦落为被人所耻笑的黑五类子弟。命运的阴差阳差、荒诞与滑稽,构成了惊心动魄的一九六六年:游行、抄家、武斗,还有死亡与血腥、暴力、人性的挣扎与撕裂,王斌用饱含激情的内敛的笔触,荡气回肠地书写了那个风雷激荡的一九六六年。 为这本书做序的作家礼平说:“我的年龄比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们要大一些,所以我有幸参加了那时的红卫兵。我真的是‘有幸’参与了这件事。因为所谓革命,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只要那是一场‘革命’,它就是参与者的盛大节日,你在里面可以由着性子一任所为,然后你就准备着为此付出代价吧。这个世界的种种悲剧就是由此而发生的。但在那一天,你却可以获得巨大的欢乐。于是我就参加了。干嘛不参加呢?过把瘾就死。这句话包含着多少无情的真理。既然没有什么人说我不能参加,那就参加吧。于是我们人生中便有种种的东西从此彻底的改变了。在那一年,我突然见到了许多的人……”相信这是许多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看到“六六年”这个名字后产生的同感。 《六六年》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家庭命运的故事,它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故事,小说家沉思般地在探寻与思考关于人性与人的命运,小心地叩问: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为什么在当代人类的文明史上竟会发生这么惨绝人寰的一幕?为什么一个所谓的阶级身份就要让彼此间视若仇敌、不共戴天?为什么热情与信仰竟会让一代人走向了人性的堕落与荒芜? 当年参加或被卷入那些历史事件的人们,还是天真而热闹的少男少女,现在,他们大多都该是五十岁以上的人了。几十年的时光淘洗,历史起落,当年孩子们的事儿,在今天的时间维度上,具有了别样的美感和悲情。整个小说人物不多,对于一部长篇小说来说,它甚至显得太少了一些,所以它具有很紧凑的人物结构。故事也不复杂,一个少年和一群少年,以及少年所经历与目睹的大人们的奇崛悲壮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当代史上最重要也最奇怪的时代,所以它具有很清晰的故事主线。这就使得这个故事变得有意思。这些部队大院以及省政府大院里的男孩子——历史的另一面就在这一地鸡毛中展开了。 套用毛主席那句话:六六年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我们的。这里不是说未来,在反叛的青春期又遭遇动荡的岁月,所有的故事都是时代的故事。 这里有许多让人惊奇,也让人叹息的情节。在这些意态从容的叙述中,人性的展示,人生的思考,历史的重现,作者也有不少精彩的剖白,值得我们去加以细细的品味。 作者简介 王斌 曾策划过电影《活着》、《满城尽带黄金甲》、《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漂亮妈妈》、《千里走单骑》,《赵先生》。编剧过电影:《英雄》、《十面埋伏》、《霍元甲》、《青春爱人事件》与《美人依旧》的王斌,在小说寂寞的年代,转战于此,其对文学纯真的执着,使这部小说有着清新的面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