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林曦 |
释义 | 郑林曦(1914~ ),新野县城关镇人,原名锚麟,又名之东,笔名含华,当代汉语言学家,文字改革研究者和活动家。 民国22年(1933年)考入北平大学(今北京大学),次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从师于朱自清、王力等。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任武汉青年救国总团宣传教导部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7—28年(1938—1939年),在周恩来、郭沫若领导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任抗敌宣传队第三队队长,民国32—38年(1943—1949年),先后主编《新华日报》、《人民日报》副刊,并任新华社文化教育负责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理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语文》杂志编辑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普通话推广处长等职。 他在上大学时便致力于文字改革,编辑《大众的文字》半月刊,还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新路》连载文章。 1949年他编著了《中国文字改革》、《常用字表入《增订常用字表》,并把《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译为英、法、日文。国内也出了藏、英、汉对照本,还编出了《现代汉语通用字简化全表》和《异体字整理表》及《精简汉字字数的理论和实践》等。 在中国文字拼音化问题上,他编出《汉语拼音字母十课》、《汉语拼音常识》和《拼音识字字话读本》等。同时,还切实解决了首都路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药名的拼写方法。 1956年,他在《教师报》上开辟“普通话教学”专栏,协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了多种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留声片。后来他又提出了“用拼音字母推广普通话”,组织筹办了第一届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 他对现代音韵,也有许多研究和发现。民国32年(1943年)在《新华日报·副刊》上发表书评,介绍并评论了罗常培主编的《京俗曲百种摘韵》。1962年9月19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普通话诗歌有多少韵》,绘制元音韵位图,首创“韵位”学说。发现了汉语诗歌押韵的原理,并编著《怎样合辙押韵》,发表了他关于诗韵研究的意见,成为一家之见。1963年应《人民日报》编者之约,辟《论语说文》专栏,连续发表了近30篇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1981年3月《人民日报》恢复了《论语说文》栏目,他继续撰文,帮助群众解决有关的语文问题。数十年来,他写有专著或读物10余种,论文130多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