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讲真话的中国》——《环球时报》社评精选(2010-2011)
释义

基本信息

书名:《讲真话的中国》--《环球时报》社评精选(2010-2011)

书号: 978-7-03-031327-0定价:38元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7

上架建议:时政类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个复杂的国家

如果把环球时报所有社评加在一起当成一篇文章来读

这句话可以做这篇文章的标题

这的确是一句真话

而且是被舆论常常忽略的一句真话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环球时报》2010年1月到2011年4月的社评文章。该书由环球时报总编辑与编辑部一些资深编辑共同撰写,但每一篇都容纳了来自全社会的大量思想,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度,甚至可以说,环球时报社评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主流社会的声音。在该书中,环球时报真实反映了中国民间在一些对外敏感问题上的态度。这可以减少外界对中国的误判,这种实事求是的表达对中外发展可持续的关系是有益的。

作者简介

《环球时报》是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一份时事新闻媒体,创刊于1993年1月3日,如今在世界90个国家和地区驻有350多位特派、特约记者,单期发行量超过200万份。

《环球时报》社评撰稿团队

总撰稿:

胡锡进,《环球时报》总编辑。1960年4月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解放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1989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获俄罗斯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至2005年任《环球时报》副总编辑。1993年至1996年任《人民日报》常驻南斯拉夫记者,深入前线报道波黑战争。2003年前往海湾前线报道伊拉克战争。2005年起担任《环球时报》总编辑。

社评起草人:

王 文:《环球时报》编委,主管评论,先后就读于兰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北京大学,2005年加入环球时报。

何申权:《环球时报》评论组副组长、首席编辑,毕业于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曾就职于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2005年加入《环球时报》。

胡 笳:《环球时报》评论编辑,毕业于复旦大学,先后在10多个国家从事特派新闻采访工作,2005年加入《环球时报》。

陈晨晨:《环球时报》英文版编辑,毕业于南京大学,2009年加入《环球时报》。

推荐人

《环球时报》社评的特殊贡献,在于它敢于在敏感问题上发声,又努力把握分寸,避免走政治极端或人身攻讦。这需要兼备勇气、智慧及雅量。更重要的是,中国要成为自尊而受人尊重的大国,这样的舆论空间对社会环境和国民心态都是不可或缺的。

-- 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中国发展是很大的话题。胜出必有所长。中国取得这样大的变化和成就,是有原因的,有它的道理。《环球时报》的社评就是努力去解释为什么中国还是这片土地还是这些人民,30多年里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复杂性和内在动力。

-- 房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近十年来,《环球时报》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有国际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我以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从中国人的角度报道世界变化,而不是从所谓地球人的角度分析国际现象;二是反映中国民众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非仅仅宣传中国官方立场。《环球时报》社评的独特性很能引得国际关注。

-- 阎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环球时报》的社评,可以说是这份报纸的“心”,它所见证和参与的世界和中国的变化,它所为之努力奋斗的中国崛起的目标,它所秉持的客观和理性的思考,都为这个复杂的激变时代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关键性的参照。

--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环球时报》要成为世界大报,就要世界级的评论版,以及培养世界级的评论大师。两年来,《环球时报》社评敢于直面中国问题,在不回避、不隐讳的前提下提出解决思路;在介绍外国时,坚持中国立场。不模仿西方,也不理想化。它正在向世界级大报迈开坚实的步伐。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崛起的中国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多年来,《环球时报》就诸多国内外大事率先发表了见解独到的社论,经常“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今天这些社论的精华又被汇编成册,成了中国崛起过程中许多观点交流碰撞的一个全面汇总,成了大变革时代中国人声音的一个真实记录,也是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一个很好开端。

-- 张维为(日内瓦外交与国家关系学院教授、《中国震撼》作者)

目录

第一篇 大国博弈

来一场对美报复的民间讨论

奥巴马让中国人很失望

立住中国制裁大棒的权威

让西方适应“强硬的中国”

中西冲突,中国要有掌控力

太平洋上筑不起“柏林墙”

沉着应对人民币汇率博弈

中国不会做西方出的选择题

抛弃对美幻想,中国沉着前行

看透美国,看透中美关系

美国议员该与世界对表了

不容许美国砸中国人的饭碗

美俄裁减核武器应更快、更多

美国核裁军,别老拿中国说事

纽约时报为何不怕破坏中美关系

中国官员要善于对外大胆说话

中美竞争,看谁更善学习

中美人权对话不应谈歪了

中美要学会骑双人自行车

和美国“斗气”,中国声音要更响

要让美国反华议员付出代价

中国要以己之长,克美国之短

美国把中国当战略对手

提防心理上的“亚洲版北约”

美国应出份中国和平崛起报告

中国如何应对甩掉伊战的美国

与日本斗,应攻其软肋

美国不能靠捣乱“重返亚洲”

“逢华必反”让西方舆论迷失

“龙”和“熊”不会笨重相撞

“强硬论”怎么可能吓住中国

美国国会不是中国央行的董事会

对华思想战,西方既着迷又耐心

西方不能对中国搞“强买强卖”

与美国在亚洲打太极拳

做西太平洋漂亮的“削球手”

中美必须一起“摸石头过河”

中欧最可能摆脱零和魔咒

中美:宁做假朋友,莫做真敌人

中美:西太平洋谁也别挑战谁

欧洲对华军售禁令将成垃圾股

《联合声明》符合中美真正民意

中美互联网有可能分道扬镳

第二篇 周边形势

伊朗、西方都别想绑架中国

欢迎印度愿为中国商船护航

朝鲜莫在核钢丝上跳舞

曼谷骚乱凸显社会分化恶果

伊朗核活动应放在阳光下

认真回应外界疑问对朝鲜有利

换一种思路对待朝鲜

东海蛀牙还要痛多久

日本频繁换相,周边很难踏实

韩国休把美航母带入黄海

美国须约束在中国门口的军事行动

让伊朗放弃谋求核弹的念头

中亚稳定,中国需发挥积极作用

不能只埋头和邻国做生意

日韩不应自降为中美博弈筹码

百折不回,拆除冷战最后边界

美别对中国努力“故意看不见”

黄海挑衅将是美国战略失策

黄海事件,中国民间外交应当发力

谁也别做搅乱黄海的罪人

和中国竞争,印度宜摆正心态

警惕中美海上碰撞危机

美航母远离中国近海是明智的

美国应抑制在东亚的帝国冲动

南海周边国家不要上美国的当

中国要有南海路线图

不能让美国挑拨中越关系

伊朗政策,中国别怕挨西方骂

东北亚稳定,韩国清醒至关重要

日韩联手“针对中朝”是危险念头

菲律宾应善待香港民众感受

别幻想阴谋改变东北亚现状

稳定的中朝关系对中国最有利

世界应鼓励朝鲜改革开放

内向的中华文明面临“外向大考”

“撞”,日本当局的高危动作

与缅甸为友,中国没做错

日本休想用国内法吞掉钓鱼岛

中国须有一整套反制日本的手段

日本国内政治垃圾别往东海倒

中国不是一怒就失态的“乡巴佬”

中国不会因海上摩擦笨重跌倒

准备与日本打“连环反制战”

中国不能跟着日本快速“转圜”

中国认准一条:朝鲜稳定好

前原诚司,是外相还是防相?

日本民族主义是亚洲坏榜样

亚洲不能让几个岛礁缠住

周边国家应支持缅甸稳定

朝韩大炮对话是东北亚悲剧

韩美同盟是平时用不上的原子弹

半岛政治的忍耐链条会中断吗

不想战争,就别装得不怕

“压服朝鲜说”是自欺欺人

韩国对“中立”的理解偏了

中印友好,最需要两国的胸怀

谁是“龙象之争”的赢家?

美国明挺韩国,实则害韩国

但愿朝韩的心理昨天扯平了

为朝鲜的这次克制叫一声好

韩国别把悬崖当足球场

韩国在打醉拳,还是真的醉了

再多“同盟”也救不了萧条的日本

日本别把危机感当成被子裹

第三篇 中国民生

互联网火爆今年还将升级

应急是政府永恒的工作主题

巨款捐耶鲁,试探国人雅量

谁也不要冲撞中国民意

中国要做互联网世界的强者

如何让百姓更相信政府数据

医疗改革奠定现代国家基础

当春节撞上情人节

期待“两会”破解房地产难题

缩小收入差距,难也要做

两会推动中国,讲真话是关键

向世界坦率讲述中国的担心

中国现代化必须算“水账”

构建透明政府,中国任重道远

以救援精神保障700万矿工安全

藏区形势实质性好转是可信的

把安全融入中国现代化目标

记住玉树孩子的坚强梦想

抑房价重拳考验中国调控力

莫让幸福感在拥挤中淹没

绝不能给校园凶手任何借口

中国城市为何跟报摊过不去

别让房市股市拉大贫富鸿沟

下水道决定中国现代化质量

富士康“十一跳”是中国制造业之痛

反思富士康,不应脱离中国实际

让体制更有弹性,让工人有效维权

分配财富比创造财富更难

世界杯,中国最不民族主义

相亲节目泛滥凸显道德彷徨

从“盲流中国”到“流动中国”

用人道主义拉动基础建设

中国社会要有“扫黄”共识

中国社会要经受媒体监督的洗礼

什么样的隐私权值得捍卫

中国人的科学精神仍未及格

中国人口政策共识不能乱

做发展中国家国民,要耐心些

将“拆迁”妖魔化不是公众利益

关注小人物,讲述中国梦

像重视国防、稳定一样重视安全

中国有“主流社会”吗什么是中国“主流价值观”

别让“弱势”情绪在中国蔓延

求真,中国社会打了多少折扣

围绕“公平”的争论必须实事求是

说点闲话,告别2010年

中国仍是研究生教育弱国

春运,现代中国的不可承受之重

北方期待“南水”早早到来

民主需要一场创新竞赛

李娜:更宽容中国的一个符号

对兔年中国抱一颗平常心

用工荒与就业难,中国的鸳鸯火锅

中国要抗的是21世纪大旱

配合社会治理,知识分子应带头

房产新政,社会不鼓掌的尴尬

中国互联网的政治贡献和缺陷

我们爱的是哪一个中国

安全,中国现代化的试金石

重寻幸福感,中国该做些什么

中国对动荡的记忆已经够了

防控“街头政治”,不值得大惊小怪

理性讨论有助于民生进步

对信息失真做一次集体反思

中国核电需要舆论监督护航

阻止核污染恐慌蔓延到中国

中国社会被谣言耍得太容易了

第四篇 强国之路

高行政开支,削弱国家竞争力

善待媒体,培育国际大报

中国要有更强大军事威慑力

走出圆明园的屈辱阴影

中国不可能成西方“思想殖民地”

挟洋自重的达赖需反思

要管理世界对中国的预期

边贸繁荣,边疆才能长治久安

见达赖是奥巴马的政治退步

中国模式:解不开的世界之谜?

虚心学日本,坚定走自己的路

丰田警示中企,提防扩张诱惑

调结构需要新的社会大动员

诺贝尔和平奖,中国不应躲着走

中国开放不会因谷歌而收紧

必须重视气候的战略研究

中国开放节奏,不是西方说了算

中国反恐还要靠“人民战争”

让我们为吉利的勇敢竖大拇指

团结的中国,才是强大的中国

自信地向老外介绍中国体制

中国需要干净的奥运奖牌

愿汶川伤亡悲剧永不重演

中德媒体交流多才能误解少

美国为何来华推销清洁能源

中国大学需大规模海外招生

中国须再创治水奇迹

消化台湾疑虑,大陆要有耐心

“党务新闻官”助世界看懂中共

爱国主义旗帜,中国永不可丢

两岸统一,中华民族的昂贵目标

中国知识分子,我们一起说真话

中国不可被巨大的安全成本难住

水患不治,中国经济难以毕业

不妨摊开能源战略让世界看

中国人,别怕走得慢一点

推动“一中”原则要百折不回

让外界亲近中国为什么很难

不是发展中国家?中国能是谁

中国社会要给失败者更多宽容

山区向外移民,中国缺的是决心

中国不是哭穷,是真的不富

深圳故事对中国改革的启示

中国为何拍不出《盗梦空间》

中国越自信,对付摩擦办法越多

61年一个国家能做什么

别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神秘化

几千人的洋枪队凭什么征服中国

“计划”应慎用,但不应禁用

幸福国家应是中国的目标

治“繁荣之堵”是场持久战

中国想继续崛起吗?那么多承受些

“全国化”,决不比全球化轻松

构筑对“全国化”概念的共识

加快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建设”

“GDP中国”不可能引领世界

中国应抓紧从信息低洼处往上走

中国的关键几步注定无处可学

中国没理由向多党制膜拜

巩固扩大中国社会的政治共识

第五篇 全球视野

西方极端言论挡不住中国登场

世界不欢迎“白宫的谷歌”

警惕美国的互联网霸权主义

互联网正站在历史转折点

人民币汇率改革需要西方配合

西方应从谷歌事件读懂中国

西方国家得了决策无力症

转型国家必须找到稳定之道

“谷歌主义”注定要在世界碰壁

拯救希腊,需重振欧洲精神

不做点实事,美国应羞于去G20

把千面中国放开让世界看

世界外交进入老百姓时代

别神化盖茨、巴菲特

诺贝尔和平奖又砸自己的牌子

世界进入防范时代但别往回走

诺委会,做一次史无前例的道歉吧

买“中国未来光明”这只股票赔不了

反华分子正组成“邪恶思想轴心”

连横与合纵决不能在亚洲重演

美国自封“亚洲领导者”缺少自谦

中欧未来比的是文化胸襟

“政治西方”继续存在是荒谬的

亚洲要提防美国的“巧实力”

掰开揉碎看中国对外摩擦

世界不能为美国“义务献血”

金钱不能为历史伤疤美容

“蓝领大国”是中国宿命的一部分

对维基解密网站打个问号

诺委会在构筑人类思想的“三八线”

“贵族国家”的倒彩还要喊多久

今天的奥斯陆像邪教中心

警惕西方的精神“特洛伊木马”

梵蒂冈应戒掉对政治的偏好

南苏丹公投,中国紧张不着

“中国偷盗说”是小人之心的荒唐

中美别让世界当猜谜的狗仔队

让恐怖分子绝望,西方应带头

中国与美欧的“非洲对立”是假的

埃及民主经验要从零积累

民主化不会导致世界“西方化”

重塑中东,中国难成旁观者

中东革命打乱全球化节奏

唯恐天下不乱者举世难绝

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向前走

空袭是西方要主导世界的宣示

第六篇 安全韬略

中国军费开支应加大透明度

公开航母计划,构建新海权观

中国核裁军,不是别人说了算

应对核恐怖,中国不是旁观者

美国太空飞机应让世界放心

美日须理解中国海军战略转型

美国没资格要中国核透明

中国在欧洲防务展上的尴尬

解放军需加强实战演习

看清西方对新疆的“关心”

什么是中国航母战略的上策

中国要有可信的反航母能力

60年前的战略勇气值得尊敬

“中国威胁”的泡沫能吹多大

中美都应承受“暗中较劲”的压力

歼-20试飞考验美国是否大度

文摘

新年对政府说几句话

在新10年第一篇社评中说点什么,环球时报编辑部曾在多种选择中一度犹豫,直到00年代最后几小时,我们达成一致意见:过去一年,中国民众与政府的互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新年伊始,我们愿就这个话题与政府说几句我们的心里话。

中国政府在与民众的互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环球网网友将最多票数投给了“被”,用以描述他们对过去10年中国的感受;而在另一项对今年政府工作的调查中,民众最满意的是应对甲流。诸多事实清晰表明,民众参与意识已经今非昔比,他们对政府有满意,有不满意,更有很多期待。

我们最想说的话就是,让民众更多了解政府的政策,给民众议政参政提供更多渠道,政府要增加对民众批评的承受力。

过去的10年,中国政府是世界上犯错误最少的政府之一。但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府,毛泽东说过:“我们要错误少一些是可能的。但否认我们会有错误,那是不现实的,那就不是世界,不是地球,而是火星了。”各级官员都应该有这样的自信:让老百姓更多了解和参与政府决策,就能使错误越来越少。

经过改革开放30年历练的中国民众已相当成熟,过去两三年中出现的一些事件就表明,他们的承受力很强。很多事情通过辩论或讨论,可以形成主流意见。有些事情因人多口杂,达不成共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以继续磨合。

磨合这个词听起来可能老套,但它却是民主政治的必然产物。磨合不是有人在上,有人在下;也不是一个只说,一个只听。磨合是相互适应,是寻找沟通与理解的最佳点。

让老百姓更充分地表达看法,是政府识别民意的机会。通过去伪存真,政府就不会被网络上的一些极端声音所绑架,也无须拘束于一些利益集团的声音。辨别主流民意,恰恰是政府大胆果断执行政策的基础。

有的时候,让民众知道得更多,会对政府的运作带来麻烦,引发更多的批评,甚至造成被动,但这对一个现代社会来说,却是十分正常的。

政府要学会适应这种被动,学会承受批评,善于从批评中发现、改正自己的不足,学会在监督下工作,并且有能力在被动与批评中把事情办好。如果遇到事情,总是捂着、藏着、掖着,即便会少一点麻烦,少一点批评,但长久下去,民众就会越来越猜疑政府。

一个受民众猜疑的政府最终很难有效行使权力。而更多的时候,只要讲清楚,政府尽了力,实在办不成、做得不够,民众多半都会理解的。

社会上会有一些人总是不满意,或者总会有稚嫩想法,但不必因此把老百姓都想象成捣蛋鬼,要相信中国民众的政治觉悟和参与能力不会弱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尤其是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富起来时,谁又愿意社会发生动乱呢?一位旅居中国多年的知名日本作家说得好:“否认体制根本不是中国主流民意。”

民众与政府携起手来,一定能创造更美好的10年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0: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