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鲍螺 |
释义 | 鲍螺中文学名:鲍螺 简介鲍螺是一种生长于深海水域的海鲜,捕获后即破壳取肉,去肠脏及洗净,然后采用先进科技急冻包装,所以保鲜度极高而不含添加剂。由于体型大,色泽洁白,可切丁、丝、片,可炒、可煲汤及作为海鲜火锅的上等原料。 贝克扁平,螺层不多;梯层大,壳上开有数个小孔,供呼吸用。内面有珍珠光泽,中央有肌痕。鲍螺紧紧吸附在岩石和珊瑚礁上,分布于世界各地,体型大的种类产于温带海域。 1.鳆鱼的别名。即石决明。2.见"鲍酪"。 资料“鲍螺”也作“蚫螺”、“抱螺”、“泡螺”。 《金瓶梅词话》中曾多次提到此物。如五十八回:“这应伯爵看见酥油蚫螺,浑白与粉红两样,上面都沾着飞金,就先拣了一个放在口内,如甘露洒心,入口而化。”六十七回:伯爵……先捏了一个放在口内,又拈了一个递与温秀才,说道:“老先儿,你也尝尝!吃了牙老重生,抽胎换骨;眼见稀奇物,胜活十年人!”温秀才呷在口内,入口而化,说道:“此物出于西域,非人间可有;沃肺融心,实上方之佳味。”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分茶酒店》记载:“更有干果子,如锦荔、木弹、京枣、枣圈、香莲、串桃、修梨、旋胜番糖、糖霜、番桲桃、松子、巴榄子、人面子、嘉庆子诸色韵果、十色蜜煎蚫螺。” 又卷十三《夜市》曰:“市西坊卖蚫螺滴酥,观桥市西坊卖蚫螺滴酥, 观桥大街卖豆儿糕、轻糖,大平坊卖麝香糖蜜糕、金铤裹蒸儿,庙巷口卖杨梅糖、杏仁膏、 薄荷膏、十般膏子糖。” 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果子”类也列有“蚫螺”。这些文献资料都把蚫螺与果子、糕点等相提并论,“蜜煎”即“蜜饯”,而且从《词话》中的描述来看,“泡螺”应为一种甜食点心,表面像螺蛳,入口而化,因其形状而得名。 至于具体描写“蚫螺”形貌及其制作方式的有张岱《陶庵梦忆》“乳酪”条记云:“乳酪自驵侩为之,气味已失,再无佳理。余自豢一牛,夜取乳置盆盎,比晓,乳花簇起尺许,用铜铛煮之,瀹兰雪汁;乳厅和汁四瓯,百沸之。玉液珠胶,雪腴霜腻,吹气胜兰,沁入肺腑,自是天供。或用鹤觞花露入甑蒸之,以热妙;或用豆粉搀和漉之成腐,以冷妙;或煎酥,或作皮,或缚饼,或酒凝。或盐腌,或醋捉,无不佳妙。而苏州过小拙和以蔗浆霜,熬之,滤之,钻之,掇之,印之,为带骨鲍螺,天下称至味。其制法秘甚,锁密房,以纸封固,虽父子不轻传之。” 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六《饮食类》“醍醐酥酪抱螺”有:“牛乳贮瓮,立十字木钻,两人对牵,发其精液在面者杓之,复垫其浓者煎,撇去焦末,遂凝为酥;其清而少凝者,曰醍醐,惟鸡卵及壶芦可贮不漏。有白糖为饼者;有作乳酪者;或少加羊脂,烘和蜜滴,旋水中,曰抱螺。” 两者说谈的蚫螺制作方法,大同小异,都是与酥酪一类的食品一起描述,可见,“蚫螺”是一种奶油制品,凝乳酪而成。联系现在的酥油、奶酪等的制作工序,我们可一一还原当时的制作过程。张氏所言“余自豢一牛,夜取乳置盆盎,比晓”是为了让牛乳发酵,“乳花簇起尺许”是发酵后的状态。“和以蔗浆霜”是指在里面加入糖料,熬过之后,酸奶呈现出豆腐渣形状,再“滤之”,用纱布将其中的水分过滤掉。“钻之”就如同方氏所说的“立十字木钻,两人对牵”,即充分搅拌奶渣,使油、乳分离。至于“掇之”,把从奶渣中分离的乳油,放入盛凉水的大盆里,在凉水中用两手反复捏、攥,直至将油团中的杂质——脱脂奶除净为止,同时也可降低乳油的温度,成为凝乳状,方氏所说的“旋水中”也是这个步骤吧。 《金瓶梅》中写到蚫螺,使用的相关动词都是“拣”。第三十二回,潘金莲见李瓶儿“在房首拣酥油炮螺儿”。第六十七回,郑春送一盒酥油蚫螺儿,告西门庆曰:“此是月姐亲手自家拣的。”第六十八回,郑爱月儿又告诉西门庆道:“拣他不难,只是要拿的着禁节儿便好。”张岱所言“掇之”的“掇”应是《金瓶梅》里的“拣”。这个“拣”包括要掌握好时间、温度、用力大小,需要相当的技巧,禁节儿,是关键处、窍门儿的意思,掌握了“禁节儿”,才能“拣他不难”。 最后的“印之”应该就是把弄好的凝乳块状物放进磨具或木盘中,压制成形。 至于“蚫螺滴酥”中的“滴酥”,其制作工艺看来是把酥加工得松软,甚至让酥近乎融化,然后拿在手里,向盘子一类的器皿上滴淋,一边淋一边做出造型。在其他文献中,也提到过这种“滴酥”的工艺,但是说得都不详细,让人无法了解到具体的做法。不过,它多少让人联想到今天向蛋糕上挤奶油裱花的方法,不知二者之间是否真有什么传承关系。 后《清稗类钞·鲍螺》云:“乾隆时,有以牛乳煮令百沸,点以青盐卤,使凝结成饼,佐以香粳米粥,食之,绝佳。复有以蔗饧法制如螺形,甘洁异常。始于鲍氏,故名鲍螺,亦名鲍酪。”这条资料说乾隆时始有,不确。 由以上可知,书中的蚫螺是一种乳制的点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