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宝峰禅寺
释义

宝峰禅寺坐落在抚宁县东北21公里宝石山。始建于元代,明弘治14年(1501年)重修。寺坐北朝南,长约20米,宽15米。现存正殿一间,西厢房三间。正殿为石砌墙,无梁歇山布瓦顶。圆拱石门,门两侧各镶嵌明代重修碑一通,殿内四壁镶有27块石刻卧碑,碑上镌刻如来、天王、金刚等像,体态丰满、衣纹飘逸,雍容端庄,具有辽代造像艺术风格,为我国石刻艺术珍品

河北抚宁宝峰禅寺

遗址

宝峰禅寺位于抚宁县平市庄林场宝石山中。宝峰禅寺因其背靠山峰得名,坐北朝南,院南北纵25米,东西宽15米,四周曾有围墙,现已倒塌。院内北部有正殿一座,因山石风化多沙砾,又俗称沙龙殿。另存西厢房三间。始建于元朝,年代无考,明弘治年间重修。现存正殿和西厢房四间。正殿为砖石结构,歇山顶无梁殿,面宽6.9米,进深5.6米。殿以石砌墙,正面墙厚1.2米,侧墙厚0.8米,高2米,正前面开石拱门,高1.9米,宽1.17米,门两侧外壁嵌有青石卧碑各一通,东为功德碑,西为记事碑,记录了重修年,即“大明弘治十四年(1501)四月”。墙体上部三层石板迭砌递出,其上为歇山布瓦顶,顶高3米,殿内板石铺地,四壁镶嵌27块高80厘米、宽60厘米青石线刻敷色神像,中间是三世佛,左右列有文殊、普贤、地藏、观音、阿难并有十圆觉、诸大菩萨及天王金刚等神像。寺前300石壁上有阴刻神像十多余幅。画像石题有捐赠下款。殿顶砖拱券,石灰罩面,涂以红料。三间厢房为青砖瓦舍,与民房无异。

现状

1982年7月2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殿于1986年2月由省拨款翻修殿顶。1986年由省文物局拨款,县文物管理所主持施工,翻修殿顶,装置套兽,复其旧制。

江西靖安宝峰禅寺

历史由来

江西靖安宝峰禅寺系中国佛教禅宗大师马祖道一的道场,初名“泐潭寺”,后称“法林寺”,唐大中四年(850)宣宗赐“宝峰”匾额,乃易名“宝峰寺”,沿用至今,因寺筑于石门山境内,故有“石门古刹”之称。泐潭寺地属建昌县寿安乡,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分割出建昌、新吴、武宁的部分地方组建靖安县,建昌县属地寿安乡划归靖安县,迄今隶属未变,即今的靖安县宝峰镇。宝峰寺就建在

这镇上的宝珠峰下,泐潭之滨。

一片净土

靖安县地处赣西北,九岭山脉横亘全境,因而这里大部分地方是深山老林,人口稀少,民风淳朴,

宝峰禅寺

信仰虔诚,宗教在这里容易传播。据《靖安县志》记载,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全县有寺、观、庵61座,其中佛教寺院57座。从靖安县探索佛教发展的历史轨迹,便会惊奇地发现,靖安与佛教的渊源非常深远,举证三例: (一)早在四世纪初叶的东晋年间,西域沙门竺昙僧人云游到靖安,在雷公尖的绣谷峰下发现一块风水宝地,很像西天婆罗双林间如来佛说法处,因此在这里建寺, 名曰“双林寺”,是江西省最早建筑的寺庙之一。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书有“大中双林寺”匾额,名播遐迩。直到民国晚年,这座古寺才衰败,一千五百余年的香火熄灭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1993年靖安县人民政府同意修复双林寺为尼众道场,现在道场重新,灯火复明。

(二)在宝峰镇周郎村有一座曹溪寺,据《靖安县志》记载,该寺为中国佛教南禅六祖惠能始建,直到1965年被毁,说明六祖曾经在靖安这块土地上进行过弘法。

(三)马祖道一对靖安的影响更为深远,他曾在靖安县主建过两座寺庙:一座叫暇僧寺(后改名“龙门寺”),此处与武宁、修水毗邻,幅员广阔,信众很多,香火旺盛;另一座叫云峰寺(后改名为“书堂庵”),在今高湖镇的刘家?,据《江西佛教史》(韩溥著)确认云峰寺为马祖所建,兴建年代,《高湖乡志》认定为建于唐代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这两座寺的香火都延续到现代。相传,在唐代贞元年间靖安县疫病流行,马祖在靖安县城的法药院凿井,置药井中,病人饮水即愈,并将法药院改名为“法药寺”,马祖在当地群众中深受崇拜。马祖圆寂后将灵骨礼葬靖安泐潭寺,从此泐潭寺高僧云集,名声远播,成为著名寺庙。

古刹兴衰

宝峰寺从水潦开基到现在已历时1250年左右,几度兴废,历尽沧桑,一千多年来,国内外僧侣前来参拜,门叶繁盛,有时全寺僧尼多达千余人,为江南著名古刹。

水潦开基

水潦(生卒年月考),洪州(今南昌)人,南岳下二世,唐代洪州钟陵开元寺僧人,他在唐代肃宗在位年代(756-761)年间来建昌石门山(今靖安县宝峰镇境内)云游,看到这里山环水绕,峰峦起伏,宛若蟠龙,不忍离去,便在宝珠峰下、泐潭之滨结茅定居,名为泐潭寺,所以水潦和尚实际上是宝峰寺的开山祖。唐贞元元年(785年)马祖从洪州来泐潭寺弘法,水潦前往参拜,并叩问马祖:“如何是西来意?”马祖答道:“先行礼吧!”水潦礼拜,马祖忽然一脚将他踢倒,水潦顿时大彻大悟,爬起来高兴地说:“太奇怪,太奇怪!”行完礼后便退去,马祖于是收他为法嗣。贞元四年,这时马祖的一些高徒驻锡泐潭寺,水潦和尚便在附近的毘炉村另行开山建寺,取名“毘炉院”,他直到在这里圆寂,建塔于寺侧山麓。

马祖归骨

泐潭寺原来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庙,但这里山川奇秀,唐德宗贞元四年元月份,马祖来泐潭寺弘法,他对侍者说:“我入灭后,当归骨到这里。”说完就回开元寺去了,过几天马祖就病了,二月初一溘然圆寂。他的弟子怀海等数十人将灵骨舍利护送到泐潭寺,埋藏在寺后的宝珠峰下,开了一座地宫,用于藏灵骨之用,地宫上建了一座石塔,一直修到贞元七年七月,费时三年才竣工。在护送马祖灵骨来泐潭时,场面非常隆重,洪州刺吏李兼和建昌县令李启率众用释子的幢盖开路,烛火通明,来寺里供斋、施财的人络绎不绝。据说,这次葬礼是继华严宗创始人法藏归真嵩山、净土宗创始人善导瘗塔秦岭后,马祖是佛门的第三次盛大葬礼。

据1966年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在地宫中挖出来马祖的舍利石函上的题记:“维唐贞元七年岁次辛未七月庚申朔十七日景子,故大师道一和尚黄金舍利塔于此地。大师贞元四年二月一日入灭。时洪州刺使李兼、建昌县令李启、石门法林寺门人等记。”从题记中使后人确切无疑地了解马祖圆寂和瘗骨的一些情节。泐潭寺自马祖归骨后,他的入室弟子怀海结茅守灵三年,法嗣道通、常兴、法会、怀建诸禅师入主泐潭,相国权德舆撰塔铭,因而引起朝廷的重视,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赐马祖谥号为“大寂禅师”,塔名“大庄严之塔”,因此,泐潭寺便成为马祖道一祖庭,海内外信徒来朝。

会昌佛难

唐朝的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宪宗等历朝的皇帝都信奉佛教,因此佛教盛行,一直得势。唐朝的晚期佛教寺院的土地不纳税,僧人免除劳役,损害了国库的收入,而寺院的经济不断扩张,这样一来,寺庙日增,僧尼日多,当时的一些儒家大臣主张废佛,韩愈就是有代表性的人物,由于皇帝的庇护,所以废佛的事没有发生,到了唐武宗时,他信奉道教,于会昌五年(845年)宣布灭佛,除长安、洛阳和各州保留少数的佛寺和僧尼外,其余的寺院一律拆毁,僧尼还俗,共计拆毁大、中寺院4600所,小庙4万所,还俗僧尼26万多人,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受打击最大的一次,当时江南西道的观察使裴休自己信佛,因而对朝廷灭佛的政令在江西未彻底执行,而泐潭寺还是没有能够幸免,所以当时信众将马祖舍利秘密迁移他处,得以保存。

元符复兴

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开始,宝峰寺先后由晓月、常总、善清等相继执掌法席,率众募化,

宝峰禅寺

修建殿堂,被破坏的庙宇逐渐得到恢复。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年)的宝峰寺香火兴旺,当年本寺的头门设在8里以外的藕潭岩上,有“打马关头门”之说。二门建在宝莲龙颈,离寺有3里之遥。 本寺僧尼吃饭要七处开梆、九处过堂、九井不敷使用的盛况,在宝峰寺的方圆数十里以内尽罩袈裟,这时宝峰寺开创以来的全盛时期,此后一直到清代末年,这八百年间,宝峰寺香火绵延,元朝至治年间(1321-1323年)吉安居士萧履堂捐资将马祖舍利迁回宝峰寺,并建护塔石亭,进入清朝以后,历代皇帝采取尊佛政策,雍正十三年(1735年)朝廷追谥马祖为“普照大寂禅师”,同时赐金整修殿宇,嘉庆十一年(1806年)重修天王殿,道光三年(1892年)住持方醒禅师全面修复殿堂,禅林栉比,钟鼓长鸣,为宝峰寺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日军蹂躏

日本军国主义在卢沟桥发动侵华战争,长驱直入,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军入侵宝峰寺,纵火烧毁殿堂和佛像,财物洗劫一空,全寺只剩下三幢殿堂和数堵残墙,僧人四散,香火中断。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慧定法师自四川峨眉来宝峰寺住持,在废墟中整理残存殿堂,僧众陆续聚集,香火重燃。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宽鉴禅师经虚云老和尚的引荐,前来宝峰寺住持,他发心图治,振兴门庭,使宝峰寺重现生机,励行禅农并重,组织全寺僧人耕种,多时有近百人,香火兴旺,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国的僧侣、居士远道前来宝峰寺礼祖,这时全国正在开展反右运动,宽鉴禅师蒙冤被迫离开了宝峰寺,同年宝峰乡中心小学迁入寺内。

“文革”浩劫

1966年9月10日“文化大革命”靖安县城红卫兵到宝峰寺破四旧毁佛像、焚经典、砸祖塔、逐僧人,千年古寺遭到破坏,香火中断。马祖舍利塔被砸开,挖出石函一只,内有鎏金塔形金属罐所藏舍利子倾倒在马路上,金属罐由县文化馆收藏,后上交给省博物馆,1992年修复马祖塔时从省博物馆取回复藏入地宫。

一诚中兴

重修马祖道场宝峰寺是当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当年的心愿,因为宝峰寺是马祖藏骨之地,虚公一直怀念祖师,1953年他曾率领十数人来靖安宝峰,目的在于修复宝峰寺,因为机缘未到,没有能够遂愿。为了实现虚公的宿愿,1992年11月25日,一诚大和尚应靖安县人民政府之请,驻锡宝峰,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在一片废墟上鸠工重建,历时7个春秋,精心规划,尽力募化,精打细算,1999年9月全寺落成,随之,2000年8月江西佛学院由庐山东林寺迁来宝峰,2004年9月新建教学大楼正式启用,至此,宝峰寺的殿堂和全部附属建筑总面积达17400平方米,规模空前,常住僧侣百余人,为全国重点寺庙,江南名刹,江西佛事活动中心。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和香港、台湾地区远及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以色列、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国僧尼、居士前来礼佛,已成为著名弘法道场、游览、观光胜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1: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