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CVN68尼米兹号航母 |
释义 |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是美国第二代核动力航空母舰,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航空母舰,它的7种不同用途的舰载飞机可以对敌方飞机、船只、潜艇和陆地目标发动攻击,可以支援陆地作战,保护海上舰队,可以在航空母舰周围方圆几百海里的海面上布雷,实施海上封锁。由它领衔组成的战斗群通常由4~6艘导弹巡洋舰、驱逐舰、潜艇和补给舰只构成。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自身也有强大的防卫体系,包括导弹、火炮、电子对抗系统、“海麻雀”导弹发射装置。由雷达导航的“海麻雀”导弹属短-中程导弹,可攻击飞机和截击敌方的巡航导弹。它的近程火炮系统有自动搜索和瞄准雷达,20毫米近程火炮系统每分种能发射3000发以上炮弹,能有效地防御敌方飞机和导弹的近程攻击。 两台核反应堆为航空母舰提供几乎是无限期的30节以上的续航能力。8台8000千瓦汽轮发电机提供的电力可供10万人口的城市使用。4台海水淡化装置为“尼米兹”级航空母舰每天提供1818440升淡水。一般情况下,舰上备有供其人员消耗90天的食品和生活必需品。 “尼米兹”级航空母舰都装有两座A4W密封水核反应堆,4台飞机升降机,4座飞机弹射器,4座“海麻雀”导弹发射架,3~4座“密集阵”20毫米近程火炮武器系统,SPS-48E三维对空搜索雷达,SPS-49(V)5二维对空搜索雷达,3座Mk-91火力控制系统,AN/SLQ-32(V)4雷达电子对抗和火力控制系统,AN/WLR-1H雷达电子监视系统。 开始建造日期:1968年6月22日 下水日期:1972年5月13日 开始服役日期:1975年5月3日 载员:舰员3105名,航空人员2880名,海军陆战队72名 排水量:标准81600吨,满载91487吨 船体:长332.2米,宽40.8米 飞行甲板:长335.6米,宽77.1米 吃水深度:11.3米 武器装备: 3座8联装“海麻雀”舰对空导弹发射装置,3座“密集阵”近战武器系统,SPS-49对空搜索雷达 舰载飞机:85架 F-14“雄猫”战斗机,F/A-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E-2C“鹰眼”预警机,S-3“海盗”反潜飞机,飞机弹射器4台 动力装置:2座核反应堆,4台蒸汽轮机 推进功率:20.9万千瓦 最大航速:30节 “尼米兹”号航空母舰1976年7月7日奉命开往地中海,它的航空母舰战斗群中包括“南卡罗利纳”号和“加利福尼亚”号核动力巡洋舰。 1979年,伊郎扣押52名美国人质。9月10日,第三次部署在地中海的“尼米兹”号奉命开往印度洋。 4个月以后,一支执行代号为“夜光”计划的营救人质部队从“尼米兹”号上起飞。后来由于运输营救部队和人质的直升机数量不够,营救计划宣告破灭。行动过程中,“尼米兹”号在海上共停留了144天,显示出核动力航空母舰的持久作战能力。 以下摘自《现代海军武器装备手册》 美国“尼米兹”(Nimitz)级核动力航母 (一)研制背景与计划 1.“尼米兹”级的产生 美国海军能得到“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有“核动力航母之父”之美誉的里科维尔上将的努力。他在国会授权委员会上成功地抓住了核动力航母的优越性,使其在1967年获准拨款。目的是为了提高美在冷战中的霸主地位。 2.建造计划. 1967财年批准“尼米兹”号,1970财年批准“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号,1974财年批准“文森”(Vison)号,1980财年批准“罗斯福”(Roosevelt)号,1983财年批准了“林肯”(Lincoln)号和“华盛顿”(Washington)两舰,“斯坦尼斯”(Stennis)号和“杜鲁门”(Truman)号两艘舰的造舰合同是在1988年6月签订的。1993财年拨款8.322亿美元作为“里根”(Reagan)号(CVN76)的前期预研资金,该舰1995财年拨款建造。该级舰的建造厂纽波特纽斯船厂。“尼米兹”号于1968年6月开工,1975年5月服役,第2至第8艘分别于1977、1982、1986、1989、1992、1995、1998年服役。“里根”号预计2002年12月服役,CVN77计划2003年开工,2008年服役。 “尼米兹”级的造价如下: “尼米兹”为7.25亿美元;“艾森豪威尔”为7.44亿美元;“文森”为12.8亿美元;“罗斯福”为32亿美元;“里根”为约45亿美元。 (二)总体性能与装备 满载排水量(t) 91487(CVN68~70),96386(CVN71),10200(CVN72~73) 空载排水量(t) 72916(CVN68~70),73973(CVN71) 总长(m) 332.9 两柱间长(m) 317 水线宽(m) 40.8 棱形系数 0.613 舯剖面系数 0.991 型深(m) 30.63 吃水(m) 11.3(CVN68~70),11.8(CVN71),11.9(CVN72~73) 飞行甲板(m) 长332.9,斜角甲板长237.7,宽76.8 机库甲板(m) 长208.48,宽32.92 机库净高(m) 8.07 动力装置 核动力,2座GE公司A4W/A1G压水堆,4台汽轮机,总功率 为194MW(260000hp);4台应急柴油机功率为8MW(10720hp), 4轴。 航速(kn) 30以上。 人员编制(名) 舰员3184(203名军官),航空联队2800(366名军官),编队司令 部70(25名军官)。 导弹 3座MK29型八联装“北约海麻雀”舰对空导弹发射装置,射程 14.6km,飞行速度2.5Ma。 舰炮 4座6管MKl5型20mm“密集阵”火炮(CVN68-69号舰上装3 座)。射速3000发/min,射程1.5km。 对抗措施 4座6管MK36型SRBOC干扰火箭发射装置,发射红外曳光弹 和箔条弹;射程4km;SLQ36型“水精”鱼雷防御系统; SLQ-29(WLR-8雷达预警和SLQ-17AV干扰机和欺骗系统),改 装时将由SLQ-32(V)4型电子战系统代替。 作战数据系统 NTDS/ACDS(海军战术及先进作战指挥系统),装有LINK4A、11、 14、16号数据链和JMCIS联合海上指挥信息系统,SSQ-82卫星 通信系统:SRR-1,WSC-3(UHF),WSC-6(SHF),USC-38(EHF)。 火控系统 3部MK91-1型导弹指挥仪。 雷达 对空搜索??SPS-48E三坐标雷达,E/F波段,作用距离402km。 SPS-49(V)5型雷达,C/D波段,作用距离457lan,休斯公司MK -23目标捕获雷达(TAS),D波段。 对海搜索??SPS-67V型雷达,C波段。 空中管制??SPN-41、2部SPN-42(CVN68~70)、SPN-43B、 SPN-44、2部SPN-46(CVN71?73)航母控制飞机进场雷达,J/K/ E/F波段。 导航??SPS-64(V)9雷达。900型雷达,I/J波段。 火控??6部MK-95型导弹火控雷达,I/J波段。 URN25型“塔康”飞机战术导航系统。 固定翼飞机 标准的航空联队有20架F-14,20架F/A-18,4架EA-6B,16 架A-6E.(含KA-6D),4架E-2C,6架S-3A/B。 直升机 8架SH-3G/H“海王”或SH-60F“海鹰”。 蒸汽弹射器 4台89.9m长的C13-1型弹射器。 阻拦装置 4台MK7-3型索连阻拦机,4道阻拦索;1台MK7-3型网连阻 拦机,1道应急拦机网。 (三)总体结构 “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军舰。同时也是连续20多年批产创记录的航空母舰。其基本布置类似“小鹰”级。1号和2号飞机升降机位于岛前,3号升降机位于岛后,4号升降机位于左舷侧斜角甲板的尾部,每部升降机尺寸都是25.91m×15.85m。首部和舯部各布置2台蒸汽弹射器。尾部布置4道阻拦索和1道应急拦机网。其布置如图2.1-3所示。 现在,通常把这些舰统称为“尼米兹”级,但美官方称,从“罗斯福”号以后在许多方面设计上都作了改进。因此从“罗斯福”号之后也被称为“罗斯福”级。两级不同包括新的、先进的弹药库的防护系统的布置。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十分机密,但前苏联人推测,其装甲板制成百页窗式的以便阻断聚能装药的弹头的射流。 CVN68舰的排水量分配为: 空载排水量(t) 73973 满载排水量(t) 91440 JP-5航空燃油(t) 9000 航空弹药(t) 2970 实际装载量(t) 17467 由于舰载机的大型化和高性能化,航母需要提供的航空燃料必然增多。“小鹰”级为1220000加仑,“企业”号为2570000加仑,而“尼米兹”级为3000000加仑。JP-5的密度为0.8,算起来为9000t。 “尼米兹”号航母从越南战争期间得到的经验教训,同样也要求增加弹药的装载量。“企业”号从1968年的1800t增加到2500t。“尼米兹”号载2970t。 不管是航空燃油,还是航空弹药,到目前为止航母内部容积都能满足上述要求。本级航母与“企业”号相比,原子反应堆的数目由8座减为2座,省下的空间可用作弹药和航空燃油舱,以及增加的舰员的住舱等。 “尼米兹”级舰同以前的航母一样,由其自身发展的要求,选择了不利于阻力的肥大船型。就其内部居住性标准而言也不高。重量分配是航母设计师颇费心计的问题。从“福莱斯特”号以后的超级航母虽然排水量不断增大,但吃水变化很小,而是在长度和宽度上增加。这种变化一是受港口和船坞水深条件的限制,二是获得了有利飞行作业的尽可能长的甲板长度和宽度,即扩大了飞行甲板的面积。在船体构造上也与前述的航母一致。机库甲板以下为水密结构,共分8层甲板(含双层底)。其型深为19.51m。两舷侧由底至机库甲板都采用古老的防雷隔舱结构,在内外两舰体之间有4道纵向隔壁。这种防护型式在二战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地,只不过现在更加发展了,将其延伸至水线以上,使机库两侧也形成双层防御结构。沿舰长每隔12-13m便设一道水密横隔壁,共23道,并设有10道防火隔壁。从而形成了2000多个水密隔舱,就是这2000多个水密隔舱保证了舰的不沉性。在这些舱中采用空、实相间的措施,增强了舰的抗损能力。二战时,这些舱中就装淡水和舰用燃油。现今,由于JP-5的性能较温和,是一种相对安全的燃料,所以在核动力航母的翼舱中也设有航空燃料舱,从而大大提高了航空燃油的装载量。两侧多层设置空、实相间隔舱和X形吸能支撑结构,以及HY-80以上的高强度结构钢,形成了航空母舰的坚固的被动防御体系。 飞行甲板距水面高为19.11m,距基线高为30.63m。由基线至桅顶高为74.37m。共有舱室3360间。从“福莱斯特”级以后的航母均采用闭式机库,飞行甲板为强力甲板,参加全舰的总纵强度。为此,即保证了高性能飞机着舰的要求,也解决了舰体加长后出现的舰体梁的纵向强度问题。在舰体内,动力装置、弹药库等重要舱室布置在一个装甲箱体内,以防受损危及舰的生命。机库甲板至飞行甲板占4个甲板层高,为11.13m。机库占3个甲板层高,长度占水线长的66%。机库的周围布置航空车间。.机库顶部为吊舱甲板(日本人称高射炮甲板)。飞行甲板至吊舱甲板之间的广阔空间为航空联队的办公区。集中在飞行甲板舯部右舷侧的上层建筑被称为“岛”。在这里布置有司令舰桥、航海舰桥和飞行舰桥,实施对全舰飞行作业和舰队的指挥。此外,许多雷达等电子天线设置在其上,是全舰重要的中枢区。 马岛海战时对美航空母舰的发展影响很大。由于防御的加强,故排水量一增再增,现已突破10万吨大关。飞行甲板进一步强化,增设了消防装置和新设了呼吸装置。“林肯”号和“华盛顿”号在增加飞行甲板装甲的同时,在舰桥等处增设了防御装甲。 目前据透漏的消息说,在“罗斯福”号以后的舰,在弹药库的舷侧增加了63.5mm厚的克夫拉装甲板,在弹药库和机舱顶部同样也增设了该型装甲板,形成箱形防御结构。在“华盛顿”号以后的航母舰桥上增设了这种弹片防御装甲。CVN74号舰以后,采用高强度低合金钢HSLA-100建造。这种钢能使结构变轻,有利于防御弹片。 该级航母设有2个锚,每个重30t。锚链每环重163.3kg。4个5叶螺旋桨,直径为6.40m,每个重为30028.32kg。共有2个舵,每个重65.5t。空调装置的容量足够800多个家庭用。每天制淡水1514m3(400000加仑)。. (四)航空设施 该级舰设置C13-1型蒸汽弹射器,在首部弹射区安置2部,在舯部斜角甲板的前端安置2部。据报道,在“林肯”号以后改为C-13-2型蒸汽弹射器。C-13-1型弹射器动力冲程为94.49m,往复车行程为95.97m,轨道长度为99.01m,末速度185kn。 在弹射器的后部,1、2、3号弹射器配有MK7Mod0型喷气偏流板,在3号弹射器后部配有MK6-2型喷气偏流板。 在斜角甲板后部设有4道阻拦索和1道应急拦机网。4台索连机和1台网连机均为MK7Mod3型。该型机的缓冲功能为63681301.6N?m,着舰飞机的重量为22680kg(紧急时27200kg),着舰速度145kn,滑跑距离106.68m。拦机网设在第3和第4道阻拦索之间,应急时使用。 一架进场速度为150kn,下滑角为3°的飞机在飞过舰尾时必须要有3m以上的安全高度,一般着舰甲板的进场长度为70.10m,4根阻拦索布设跨度约为18.29m,飞机滑跑距离为106.68m,停止后的飞机调度离开着舰区的回转距离约为30.48m。着舰甲板共长225.55m。为了保证最大45.36t重的飞机能以150kn的末速射出,弹射区长至少要107m长。加在一起,就是飞机起降作业需要的飞行甲板长332m。 机库和飞行甲板之间有4部舷侧飞机升降机相联接。每部升降机平台长25.9m、宽15.9m,面积约372m2。平台自重105t,能提升47.6t的飞机。飞机升降机升降一轮所需时间为60秒(包括飞行甲板和机库甲板各停15秒装御时间)。 机库同“企业”号相比净高由7.6m增至8.07m,长由223.11m减至208.48m,扩大了飞机修理间的面积。宽度由29.26m增至32.92m。在面积上“尼米兹”级扩大了323m2,飞机修理间面积扩大了400m2。 “尼米兹”级航母的飞行甲板布置与“小鹰”级相同,但该级舰的航空设施有很大改进。为了减小进场飞机受舰尾乱流的不利影响,斜角甲板角度从“小鹰”级的11?20'减为9?30'。 在着舰甲板的左舷侧设有MK6-2型菲涅尔光学助降系统。在岛上装有飞机管制、引导和精确制导雷达。此外舰上还装有助降电视。在着舰区尾部左舷侧设有着舰信号官平台(LSO)。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