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保福村
释义

保福村位于高都镇政府所在地西面,东与高都北街、南街村相连,西与东顿村接界,南和丹河流水相伴,北与北义城镇的南义城村想望,距晋城市区20公里。长晋高速公路、长晋二级公路在村西穿过,高大路、高泊路横跨东西,交通十分便利。保福村平均海拔755米,地势北高南低,村庄依山傍水,是一个以丘陵为主的山川秀美的自然村庄,无霜期180天左右,平均气温11.5℃,年平均降雨量549.8㎜。村域面积5600亩,其中耕地面积2500亩,占总面积的44.6%;林地面积980亩,占总面积的17.5%;国家道路占地260亩,占总面积的4.64%。

情况和需求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与社会经济状况

全村共541户,1921口人,男女比例为1﹕1.08。全村设有六个村民小组,现有党支部一个,党员44名,男39名,女5名,下设5个党小组。2006年全村社会总产值2037万元,人均纯收入48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相对薄弱,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的纯农业村。

2、产业发展现状

全村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近几年来,村干部引导广大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改善生产条件,推行订单农业和土地反承包,从事牧草种子繁育、苗圃种植、蔬菜种植、养鸡、养猪、养羊等产业。同时,还依托便利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商业贸易和交通运输以及维修服务业。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一大批剩余劳力在外从事打工。种植业以小麦、大豆为主。截止2006年底,全村规模养殖户15户,养鸡存栏3.5万只,猪存栏450头,羊存栏150只,兔存栏500只。粮食总产达181万斤,人均942斤。农村经济总收入2390万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00元。全村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基本上实现了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在90%以上。农田水利灌溉面积(喷溉)在65%以上。

3、公共事业发展现状

全村村容村貌相对比较整洁,住房以砖混和砖木结构为主,90%的住宅为二层楼房,厨卫和排污设施有待改善。水、电入户率实现100%,95%的农户接通有线电视,80%的农户配备或安装电话,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内主街道和部分巷道已硬化,总长度达3.5公里,并在主干道和部分巷道安装了路灯,但绿化程度较低,村设有卫生所,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有小学、幼儿园,教师16名,拥有学生310名,教学设备齐全。村民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全村建有文体活动场所、影剧场、老年活动中心、农民技校、阅览室等,但基础条件有待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民对新的技术接受能力差,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有限,新品种覆盖率较低,种植新技术推广面小,产品档次不高。农民培训活动不够普及,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

2、农业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由于种植产品单一化,耕作形式的陈旧化、农户存在严重的等靠思想,导致水资源不能够充分利用。物厚财薄,农业产业结构急需调整。

3、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全村的农业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缺乏产品的深加工和处理,产业链条短,产品以自产自销为主,大多数靠商贩上门收购,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形成,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4、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节水园区灌溉提水加压不够充足完备,村内除三条主街和部分巷道硬化外,街坊路和小巷道尚未硬化。文体活动设施不健全;绿化率较低;缺乏排水系统,污水淤积,乱泼乱倒;庭院环境卫生较差,普遍采用传统旱厕;清洁能源使用户少,“三堆”遍布,污染环境;村里一部分旧房年久失修,与新建住宅反差较大,整体环境不协调,需要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

(三)发展需求

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产业发展方面,最急需发展的产业是蔬菜种植,充分发挥节水园区应有的效应,形成规模,打造品牌;建设养殖园,发展优质畜牧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推广先进实用的增产增收技术;引进龙头企业,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安置富余劳动力。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固提水站,改变管道增压,延伸地下管道,配套喷灌设施,增加水浇地面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在公共事业方面,建立和完善文化科技活动场所,修建文体活动中心,娱乐健身场所,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加大对学校的投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生态建设方面,应用清洁能源,对厨房、厕所进行改造,集中建设沼气工程,利用秸杆气化、太阳能,降低能源费用。增加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设备,提高整体环境质量。

在科技兴农方面,成立村里的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为村民提供新技术、新品种的服务,开展农业种植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培训。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支撑,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突出“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五个重点,全力构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科学指导,深入调研、掌握实底,认真分析发展现状与问题,立足本村特点突出区域特色,理清发展思路,提高规划的针对性。

2、突出产业、全面发展。以生产发展为主导,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公共事业,实现农村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3、注重实效,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最迫切而又有条件的事情办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

4、依靠群众,加大扶持。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农民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

(三)规划目标

结合保福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规划期末发展目标如下:

1、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到2010年,全村社会总产值达到270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76万元,种植、养殖业收入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

2、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升,全面实现测土配方施肥,良种覆盖率和科技入户率分别达到90%以上,农作物全部实现节水喷溉化。

3、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村内街道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净化,巷道全部实现硬化。全村绿化率达到30%以上,垃圾基本实现集中处理,50%农户使用卫生环保型旱厕,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50%以上。

4、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程度普遍提高,每个劳动力至少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技术,农民观念更新,乡风文明淳朴,群众公德意识、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逐步养成节约、环保、卫生的良好习惯。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

5、民主管理规范有序。建立起完善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实现村务公开制度化,使农民对村集体事务和村级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村民对村级管理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

6、农村社会和谐。实现乡村文明、邻里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农民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勤勉协作的意识明显增强。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五保供养政策得到落实。

规划布局

1、土地利用

全村在用地布局上划分为四个功能区:设施农业区、畜禽养殖区、商住生活区、物流服务区。设施农业区:耕地面积1500亩,大部分集中分布在村北地势相对较高的区域,村西仅剩少量农田;畜禽养殖区:结合人畜分离和生活区与养殖区隔离的原则,将规模养殖户全部分布于村南部、北部两大片,面积100亩;物流服务区:在村西部临长晋两公路与高泊路交叉口中以西附近进行布置,面积150亩;商住生活区面积800亩,根据保福村农民目前居住现状,对已经形成的商贸一条街和居住小区进行保留,对村里的“空心村”地带实行整合改造。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逐步建设公共设施和生活居住区。道路用地70亩,绿化林带1000亩基本依现状布局,逐步拓展草坪的形成。

2、产业发展

坚持走节约型环保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大资金、科技和管理的投入和到位率,提高市场开拓能力。重点抓好三大支柱产业:高效农业、多种养殖业、商贸服务业。建设六大基地: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牧草种子繁育基地、规范化养殖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力争到2010年使全村经济有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新提高。

3、社会发展

加强村庄的基础建设,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改善居住条件,方便村民生活;吸引社会资金办企业,增加外地人口落户数量,形成人流、物流、经济流的发展体系。完善科教文卫事业,满足村民对科学文化和医疗卫生的需求;强化民主法制教育,丰富村民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

发展方向与建设重点

(一)培育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富村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

以节水园区为依托,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有规模、有优势、有效益的现代农业基地。主要内容包括:①测土配方施肥。对全村的土地进行检测,根据土地理化性状和作物生长特性,进行配方施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保持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②良种引进推广。不断进行新品种和新的耕作技术。③培育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建立主导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引导组织农民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的标准,实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品牌、统一经营,形成品牌优势。重点抓好三大农业基地建设:一是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抓好1200亩的优质小麦、大豆生产基地。二是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依托交通、区位优势。沿水池周围一带,通过示范和推广,发展规模化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00亩。三是牧草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依托晋城市泽牧草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本村农户进行规模化种植,壮大牧草生产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发展节水农业。

继续完善和扩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抓好设施的配套和完备,升高卧龙山提水站位置4米,用以设备和站房的安全,避免淹没。增加东岭水池加压泵站的出水管道,扩大喷灌系统流量,发展节水农业2500亩。同时,加强对田间道路的整治、美化和节水园区的管护工作,建设机耕道路8000米,完善道路绿化林网,建立节水管理机制,积极探索运用经济手段,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村民节区用水意识,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建设规模化养殖小区,发展现代畜牧业。在保福村的南部和西北部分别建立规模化的养殖小区2处,共占地100亩,重点发展养猪、养羊、禽类生产,并向多种养殖发展,使全村规模养殖户全部入区养殖。力争到2010年,养鸡达到10万只,生猪存栏500头。同时,引进外部人才和资金,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建立百头奶牛养殖园,突出奶制品生产基地和肉牛、肉羊加工基地的建设;建立优质兔养殖场,年存栏优质兔2000只以上,壮大规模养殖,形成多元化的循环农业,实现畜牧业年产值500万元以上。

拓展农业功能,开发休闲观光农业。

依托节水农业园区,以东岭、西岭两大蓄水池为基础,利用优势的地理位置,开发垂钓度假项目。建立东岭水产养殖、观光农业区,西岭垂钓度假休闲区,实现生态农业、水产养殖、度假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示范园,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商贸服务业,打造城郊型农业。

在现已形成的商贸一条街的基础上,围绕二级路与高泊路交叉口交通优势,建立一处物流服务中心,在巴公工业园区的带动下,积极发展商业贸易,交通运输、餐饮服务业、建立便民超市、综合批发市场,仓储转运站,维修服务中心,加快商业网点建设,繁荣保福经济。

(二)加强技术推广,实现科技兴村。

构建技术服务平台。以电话、电视、电脑等“三电合一”为载体,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将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农民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及时送给村民,为保福村农民及时提供农业信息服务。

开展农民学习培训。完善农民技校的建设,改善农民的学习条件,在现有各类农业技术书籍、期刊、光盘1500套册的基础上,充实数量,增加到4000套册,尤其是增加设施栽培管理、绿色产品生产技术与规程等方面的技术资料。举办文化和科技知识讲座,使青年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同时加强对农业科技骨干的培养,每年重点培养1-2名农业科技人员。

引进品种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加快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突出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发展多样化种养,做强做精产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加快引进推广转化速度快、农民易接受、使用效果好的设施栽培,产后加工、畜牧养殖、兽医防疫、农用灌溉等技术。力争到2010年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达90%。

(三)综合利用资源,实现生态建村。

一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现农业经济生态化。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农业,高效用地,农业废弃物全部还田,全面推进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和循环利用,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

二是推广清洁能源,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充分利用养殖小区的粪便污水和其他生活废弃物,建设大中型沼气设施,实现全村集中供气,解决村民炊事用能,通过沼气的利用,减少煤炭消耗,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三是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实现村容村貌整洁化。改扩建村宅道路2500米,打通2条巷道,街道全部硬化,道路两旁绿化、路灯亮化,加大力度改厕、改圈,全村建设标准化公用厕所10处,切实改造传统的坑式老厕,建设双瓮漏斗式、三格式和水冲式等无害化户厕,彻底消灭露天粪坑,使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

(四)加强教育培养,实现人才强村。

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培育一批农村骨干人才,重点对村组干部、专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济人等进行职业教育,培养10-20名具有中专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学习,根据生产需要,聘请专家授课和实地指导,与大专院校挂勾,联手共创“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通过远程教育、农民技校、培训中心等,广泛组织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村民致富带头人。

(五)发展公共事业,建设和谐新村。

一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100%,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接受率达到100%,高中阶段入学率力争达到90%以上。二是建立文体活动场所,,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以建设乡风文明的新农村为主题,针对当前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农民文化生活单调的状况,以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在村卫生所北建成功能齐全的文化大院,总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内设篮球场、健身器材、图书阅览室、棋牌室、活动广场、等一应俱全。还将文化大院周围墙壁粉刷一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书写健康、法律等知识,农民走出家门,抬头可见“墙壁文化”,成为该村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让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发生更大变化,崇尚文明、参加文体活动成为村民们的一种新时尚。”让文化大院不但成为农民茶余饭后健身休闲的好去处,还将成为普及科学知识、传播致富信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大课堂。在这里,农民通过阅读科普书籍、聆听专家讲座等形式,提高了科技认识水平。三是完善村级卫生服务机构,添置必要的医疗仪器设备,保障村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四是完善社会保障功能,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缩小贫富差距,提高整体富裕水平。重点解决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户生活救助、五保对象救助、养老救助、教育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切实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争取使村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

(六)强化组织建设,推进民主管理。

1、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挥党的核心作用。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认真开展梯次升级活动,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积极分子,把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村干部,使支部成员成为农村政策的宣传员、发展经济的服务员,实用技术的指导员,使党员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者、文明新风的倡导者、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村务管理的参与者,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2、强化民主管理建设,维护农民民主权利。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实行民主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不断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重大决策,重要开支一律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使广大农民广泛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道德意识、法制意识、文明意识和文明程度,使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真正能够发挥主体作用。

3、加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政府扶持、能人带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成立各种专业协会,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活跃经济活动。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成立新农村建设实施机构,负责规划实施和任务分解及组织协调。

(二)依靠群众,集中民智

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项。采取“一事一议”等方式,实现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多方筹措资金,形成建设合力

抓住国家投入重点向“三农”倾斜的机遇,全面整合现有各渠道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用民主协商的办法,鼓励和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建设农村公共设施,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凡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都要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增强建设活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