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91式手榴弹 |
释义 | 日本91式手榴弹 91式手榴弹于1931年(神武纪年2591年)正式装备日本陆军,是日军装备的第一种现代化手榴弹。它的前身是1921年(大正10年)研制的大正10年式手榴弹,两者尺寸、结构和性能十分相似,但大正10年式手榴弹全弹质量530g,较91式稍重。大正10年式手榴弹在“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逐步停止使用,代之以91式和97式手榴弹。 背景日本91式手榴弹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军用手榴弹的国家之一。早在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就大量使用了利用山野炮弹弹体、弹箱、罐头盒等改装的手榴弹。通过这场战争.日军充分认识到手榴弹的威力和使用前景,并加以大力发展,到二战开始前,研制和装备的手榴弹已达10余种,除少数特种弹外,大部分属于防御型手榴弹。不过二战期间,由于日军将掷弹筒和轻机枪装备到步兵小队,与同时期其他亚洲军队相比,班一级的火力强度具有明显优势。而手榴弹在日军步兵装备中的地位已经有所下降,在连队一级。手榴弹的储备数量甚至低于掷弹筒弹。手榴弹并不配发到每个士兵手中,但不配枪的辎重兵,医护兵等一般会携带1-2枚手榴弹用于自卫。二战中,日本并未研制出更多的新型手榴弹。战争期间真正大量使用的手榴弹只有几种,但它们却各有特点。 简介91式手榴弹于1931年(神武纪年2591年)正式装备日本陆军,是日军装备的第一种现代化手榴弹。它的前身是1921年(大正10年)研制的大正10年式手榴弹,两者尺寸、结构和性能十分相似,但大正10年式手榴弹全弹质量530g,较91式稍重。大正10年式手榴弹在“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逐步停止使用,代之以91式和97式手榴弹。主要原因是大正10年式手榴弹只在弹体下部设有一个较窄的定心环,在掷弹筒内运动时的稳定性不太好,精度有限。为解决这个问题,改进的91式手榴弹在弹体上部也增加了一个定心环,使得弹体上下基本对称,在用掷弹筒发射时基本解决了晃动过大的问题。91式手榴弹既可用大正10年式掷弹筒发射,也可用后来的89式掷弹筒,此外还可以手投和用枪挂掷弹筒发射,故称为“三用”手榴弹。 结构91式手榴弹弹体上直接铸造有数条纵、横向凹槽,把弹体表面分为50个小块,目的是为了使弹体爆炸时形成均匀的破片,但对于铸铁弹体来说,爆炸时“连片”或炸成碎末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开槽的实际效果不明显。大正10年式与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弹体表面凹槽条数不同,而且凹槽一直开到弹体上斜边部分,全弹表面分成48块,故中国称其为“48瓣手雷”。两种手榴弹外形都比较粗短,不便于握持,投掷距离不远,携行也比较困难,日军士兵在携带时一般将其放在身体右侧的杂物袋中,也有人用绳子将两枚手榴弹系在一起,然后挂在脖子上。 91式手榴弹的弹体上下各有两个小圆柱体,上面较细长的是引信装置,拧在弹体上盖中间的螺纹孔内,下面较粗短的是发射药筒,拧在弹体底部的螺纹孔里。91式手榴弹全长125mm,弹体直径49.5mm,全弹质量520g,弹体主装药为60g TNT,杀伤半径7-10m,使用10年式延期引信,延期时间为7-8秒,发射药筒内装有4.2g发射药,在10年式掷弹筒上发射时,射程为65-175m。如果用枪挂掷弹筒发射,抛射距离80m左右。 10年式引信自上而下由保险盖、击针体、击针、拴有麻绳的保险销、击针簧、装有底火的底火座、引信体、延期药管组、雷管、毡垫和铜管组成。除了击针、击针簧和保险销外,其余全由黄铜制成。击针带有螺纹,与击针体拧成一体。保险帽顶部开有一个小孔,用来调节击针拧入的距离,借以控制击针的保险状态,如果击针向下拧到位,击针尖就会突出击针体外,此时可以击发底火,反之则击针尖缩进击针体内,底火无法击发,可以大大提高平时存放和运输的安全性。保险帽为薄黄铜板冲压而成,上端压有一条辊沟,引信体上相应地车有一道沟槽,保险帽通过这条辊沟卡在引信体上的沟槽内,防止抽出保险销以后保险帽意外脱落。同时,为了保证磕击保险帽时能够比较容易地推动击针体,保险帽周围开了4条很长的缺口,使其在被磕击时比较容易变形。延期药管的结构比较简单,就是一端带螺纹的空心铜管,直接拧在引信体下端,内部装有延期药,在引信体侧壁上还开有一个用来排放延期药燃烧气体的排气孔,平时用一个堵片密封。延期药下方为雷管,雷管底部与弹体之间有起缓冲作用的毡垫。延期药管和雷管全部套在一个铜管内,铜管的长度与弹体装药部分的高度几乎相同。10年式引信总体而言设计得比较成功,因此后来日本研制的各式手榴弹引信多半都是以它为基础设计的,只是一些局部细节有所改进。 大正10年式、91式手榴弹所用的发射药筒虽然从外观看只是简单的圆柱体,但它采用的高低压发射原理至今仍在各种榴弹发射器上广为使用。就结构而言,它与俄军目前装备的VOG-25榴弹的发射药室非常相似,不同之处仅在于前者泄气孔开在药筒四周,而VOG-25榴弹的泄气孔开在底螺周边。日式发射药筒顶部车有与弹体相连接的螺纹,内部为空腔,发射药装在一个薄铜板冲压成的铜盂中,底部装有一个中心开孔的钢垫圈,然后用底螺把铜盂封在药筒内。底螺的中心位置有一击针孔,底火和底火座装在击针孔上方,这样设置的目的是防止发射时高压火药燃气把底火吹掉。发射时,底火会通过钢垫圈中心的开孔引燃发射药,当药筒内压力达到一定值以后,火药燃气就会从药筒侧壁开孔处冲破铜盂侧壁进入发射筒,推动手榴弹向前运动,直至发射出去。这种高低压发射原理在获得合理初速的同时可减小发射时的震动,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先进的。 使用9l式手榴弹有三种不同的使用方法: 用作手榴弹使用时,可以把发射药筒取下,也可以不取而直接使用。首先检查击针拧入击针体的距离,如果距离不够则要先用工具把击针拧到位。使用前先拔出保险销,接着将保险帽用力在钢盔、枪托、鞋跟或其他坚硬的物体上猛磕一下,使击针下移击发底火,点燃延期火药,然后迅速投掷出去。延期药燃烧完毕后引爆雷管和主装药。 当用掷弹筒发射时,先检查击针位置,然后拔出保险销,保持引信部分朝上,将弹体放入掷弹筒,接着击发掷弹筒,击针撞击手榴弹发射药筒的底火,将手榴弹发射出去。发射过程中由于惯性作用,引信的击针体压缩击针簧下降并击发底火,点燃延期药,延期药燃烧完毕后引爆雷管和主装药。由于91式手榴弹用掷弹筒发射时初速低、射程近,而手榴弹引信延期时间又较长,一般情况下手榴弹落地后还要过几秒才能爆炸,这样敌方就有时间将手榴弹踢开,甚至将手榴弹拾起反投。所以当使用距离很近时,也可以先把手榴弹引信击发,再放入掷弹筒内发射,不过这样做是非常危险的,一旦掷弹筒出现故障或发射药筒瞎火,射手将会自取灭亡。 当用枪挂掷弹筒发射时(这种掷弹筒是在步枪枪口加装一个简单的圆筒,相当于枪榴弹筒),先拔出保险销,然后取下保险盖,将手榴弹引信朝向使用者方向放入掷弹筒,用木头或纸头的空包弹将手榴弹发射出去,手榴弹的发射药筒可以取下或保留。发射时,火药燃气和木/纸弹头的碎屑会强烈冲击击针并点燃延期药。由于这种枪挂掷弹筒瞄具相当简陋,而且发射的手榴弹没有任何稳定装置,因此实际使用时精度很差,加上手榴弹延期时间较长,杀伤效果并不理想。 变型弹种91式手榴弹有一类特殊变型,即与日军“掷弹器”配套的一种带有尾管和尾翼的枪榴弹。这种枪榴弹的弹体和引信与91式手榴弹相同,但没有发射药筒,代之以一根拧在弹体底部的空心尾管,尾管直径相当粗,从外观上看与弹体的比例有些失调,尾管外有4片梯形尾翼,并附有一发用于发射枪榴弹的木头空包弹。这种枪榴弹的结构和发射原理与现代套管式枪榴弹如出一辙,发射前必须在步枪枪口上加装一个发射器(形状与结构很像美国二战中使用的M7系列枪榴弹发射器),然后从尾管中取出木头空包弹装填进枪膛,接着抽出保险销,将枪榴弹尾管插到发射器上并固定到位,然后将枪托抵地,大致瞄准目标方向即可发射。射程通过变换枪管轴线与地面的夹角来调整,角度为45。时可达到最大射程150m。当火药燃气推动枪榴弹飞出的同时,击针体由于惯性作用击发底火,引燃延期药,延时后引爆全弹。当然也可以先将引信磕发,点燃延期药以后,再装在枪口上发射,不过这种方式同样存在较大危险性,实战中很少有士兵在延期药点燃后仍能沉着冷静地完成上述发射过程。这种枪榴弹产量不大,使用量也很少,如今这种弹药和配用的发射器已经是职业收藏家苦苦找寻的珍贵藏品之一了。 91式手榴弹的另一个变型是91式燃烧手榴弹,属于以纵火为主要目的的特种用途弹药,使用方法与91式手榴弹完全相同。该弹也带有发射药筒,可以用掷弹筒发射。弹体为薄壁圆柱体,表面光滑,内部装有白磷混合燃烧剂,为了避免燃烧剂直接接触弹体,在弹体内壁装有纸套和纸底座。引信与91式手榴弹的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因燃烧剂装填量比较大,弹体内装有两个雷管,以保证能更好地引燃燃烧剂。该弹使用的白磷燃烧剂对易燃目标具有比较好的燃烧效果,对有生目标造成的烧伤往往非常严重且难以治愈,当用掷弹筒进行连续射击时,对大面积目标的破坏作用非常明显。不过与日本的其他特种弹药一样,这种弹药在战争中的使用常常是保密的,留存下来的实物很少,甚至连清晰的照片都很少见,所以实际使用量及使用范围都不得而知。 缺陷91式手榴弹在20世纪30年代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手榴弹,可以满足多种用途的需要,因此日军对其钟爱有加。但同时该弹也存在不少缺点,主要表现在全弹体积和质量都偏大,结构复杂,生产工艺繁琐,特别是用掷弹简发射时需要尽量密封火药燃气,因此弹体上下各有一个起到闭气作用的定心环,其直径尺寸要求比较严格,需要单独精加工,少数定心环上还加工有与89式掷弹筒膛线相配合的突起,耗费工时较多,另外发射药筒的加工也比较复杂。 此外,10年式引信的设计未能兼顾91式“三用”手榴弹多用途需要,仍是按手榴弹使用要求设计成延时引信,考虑到安全性,故延时较长。据1936年(昭和11年)日军一份研究报告表明,步兵在用手榴弹攻击30m外的目标时,合适的出手时间是磕燃引信后再等3-4秒。这一缺点在手投时可以通过使用者的经验来克服,但用掷弹筒发射或枪发时,效果明显不如瞬发引信。 还有一点,二战前期和中期,日军绝大多数弹药的引信都使用黄铜制造,对于日本这样一个战略资源相当紧缺的国家来说也是很大的一个缺点,同时也不利于减轻弹药的质量,在战争后期铜材匮乏的情况下,日本才尝试利用钢来代替铜制造引信零部件,但为时已晚。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