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鹯州城 |
释义 | 靖远县水泉镇牙沟水村水头社东面。 说鹯阴,不能不说到平凉郡,因为鹯阴是隋以前历代平凉郡的郡治。 总起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鹯阴县因控制河西与关中的交通要冲,为兵家所必争,控制了鹯阴,即据有平凉郡,进可以图安定、泾阳、陇西、长安,退可因河自守,故战事较多,易主频繁,前后为鲜卑秃发氏、西晋、鲜卑乞伏氏、前秦、后秦、南凉、大夏、北魏、西魏、北周所据有。 地理位置在靖远县(现在的平川区)水泉镇牙沟水村水头社东面。 名字来历一说,“鹯”是水名,即附近的牙沟水。因城在牙沟水之北面,古有山南水北为阴之说,故名鹯阴。《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明,今黄湾三滩之间的黄河名为鹯阴河。在汉朝时,还没有黄河这个名字,统称为河水,截段为名,故此段为鹯阴河,据考也与鹯阴城有关。一说,“鹯”是生活在韦精山中一种鹰属猛禽,韦精山是否叫过鹯阴山,史无记载,而黄河流经韦精山之阴(西面),故名鹯阴河。鹯阴县、鹯阴口皆由此得名。马毛山、万斛堆也是鹯阴县境内的地名,北魏以后,鹯阴改称会州,鹯阴之名逐渐消失,至今旱平川只留下了一座老百姓叫做“缠州”的古城遗迹。“缠” “鹯”为音韵学上的一声之转,即是zhan,史籍上从没有“缠”州之说。东汉永初五年(公元111年)祖厉、鹯阴,改属武威郡时。曾有鹯阴由鹑阴改的记载,可能是讹误或假借。 史料记载说鹯阴,不能不说到平凉郡,因为鹯阴是隋以前历代平凉郡的郡治。平凉郡何时所置,乾隆《甘肃省通志》及嘉庆时编纂的《大清一统志》都记为“太元中置平凉郡”,太元是东晋孝武帝的第二个年号,太元元年即前秦苻坚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其年前秦攻凉,张天锡降,前凉亡。苻秦迁凉州豪右七千余户到关中。前秦灭凉,苻坚在十年间所向无敌,统一北方,置平凉郡以记功,是很合理的。且鹯阴原隶武威郡,与前凉隔河相望,苻秦大兵集结于鹯阴,渡河西进,胜利后,置郡以记功,且留军驻屯,徙户口以充实郡治,由此起到加强河防线守备,监视新降附的前凉地,以便解除西顾之忧,南下并吞东晋,以完成统一全国大业之目的。太元八年(公元383)五月,苻坚即动员倾国之力南下伐晋,淝水之战,前秦土崩瓦解,即不可能再去置郡。由此推断,平凉郡之置当在太元初。 据《资治通鉴》,太元十一年(公元386)秋七月,“秦平凉太守金熙、安定都尉没弈于与后秦左将军姚方成战于孙丘谷,方成败。”亦可为平凉郡置于太元初之佐证。鹯阴、祖厉二县,东汉改隶武威郡。三国时,二县属魏之武威郡。太元元年,苻秦步骑13万临西河,伐张天锡。自青石津、河会城、石城津渡河,以上渡河点都在金城河范围之内,无有祖厉、鹯阴口渡河的记载,因五年前,苻秦大兵已击败乞伏司繁,部分大军已渡过黄河驻屯于度坚山、度坚城一带,故没有鹯阴口渡河的记载。直至北魏,鹯阴还是平凉郡郡治,鹯阴、祖厉二县亦由此脱离了凉州武威郡。 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姚苌乘苻坚败亡,建立后秦,率军入安定,“击平凉胡金熙、鲜卑没弈于,大破之。”平凉郡归于后秦(《晋书·载记第十六》)。太元十四年,苻登又攻击姚苌将吴忠、唐匡于平凉,克之。以尚书苻硕原为前秦将军,灭羌校尉,戍平凉。登据苟头原以逼安定。太元十九年,苻登为姚苌之子姚兴所败,安定失守,遂奔平凉。胡注:“平凉城,在汉安定鹯阴县界。”《地形志》亦谓“有平凉城”。正光五年(公元524),莫折念生寇泾州,败魏光禄大夫于平凉东,胡注又谓:“魏置平凉郡,治鹯阴县,有平凉城。”即鹯阴县有城另名平凉城。平川区旱平川有鹯州城遗址,即汉鹯阴县治,其城北控万马泉,西通亥剌河,惟东南二面可直通城内。鹯州城遗址以西50米,有古城遗址,俗曰“柳州城”,其筑城之规模更胜鹯州城(见《白银市志》),实即平凉城,胡注“鹯阴县”、“平凉城”盖指此而言。西夏时“以堡寨号州”,将平凉概称为“凉州”,俗讹音为“柳”州,乃一音之转。 为兵家所必争之地总起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鹯阴县因控制河西与关中的交通要冲,为兵家所必争,控制了鹯阴,即据有平凉郡,进可以图安定、泾阳、陇西、长安,退可因河自守,故战事较多,易主频繁,前后为鲜卑秃发氏、西晋、鲜卑乞伏氏、前秦、后秦、南凉、大夏、北魏、西魏、北周所据有。 其他信息鹯州城今位于109线1549公里处西侧20米。翅略呈长方形,东西长305米,南北宽247米,根基厚11米。城墙久废,东城墙夷为平地,东南城门遗迹尚存。余3面城墙残址尚清晰可辨。1979年,靖远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