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髋关节置换
释义

简介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手段。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目的是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

适用范围

骨性关节炎是人工关节置换术的首选适应征,其它依次为骨无菌性坏死(如股骨头坏死等)、某些髋部骨折(如股骨颈骨折)、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良性和恶性骨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总之,只要有关节破坏的X线征象,伴有中度至重度持续性的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而且通过其他各种非手术治疗都不能得到缓解的疾病,都有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指征。

对于双侧股骨头坏死、双髋或双膝骨性关节炎病人,有时需要同时或先后行双髋或双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病人,由于全身多关节疼痛、僵直、功能障碍,有时往往需行多关节的人工关节置换。目前,国内已有为一个病人同时或先后进行双膝及双髋四个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许多报道。

过去认为,60-75岁是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最合适的年龄范围。近十年来,其适应征已扩大到高龄和年轻的患者。但由于年轻患者活动量大,术后生活时间较长,而人工关节的寿命有限,因此年轻患者手术以后可能不得不面临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关节返修手术的可能。所以,对于年轻患者的人工关节手术应比较慎重。

肥胖被认为是相对的禁忌证,局部或全身活动性感染和其他有可能增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情况,是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禁忌证。

人工关节在国外始于40年代,我国在60年代以后逐步开展,目前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被认为是人工关节置换中效果非常肯定的治疗方法,其它人工关节如人工肘关节、人工肩关节、人工椎体、人工骨盆置换都不同程度的开展。

人工髋关节置换

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指用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一种类似人体骨关节的假体,利用手术方法将人工关节置换被疾病或损伤所破坏的关节面,其目的是切除病灶,清除疼痛,恢复关节的活动与原有的功能。人工关节置换具有关节活动较好,可早期下地活动,减少老年病人长期卧床的并发症等优点。

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第1周 术后当日即穿“丁字鞋”,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膝部按摩,可进行患侧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和抗阻活动。术后3~5天行患侧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并且进行患侧髋、膝关节被动活动。通过双肘支撑,在他人帮助下或双手握住床上方的吊环挺起上半身,臀部抬离床面,保持10~15s,重复5~10次。术后第5天,在膝下垫枕使髋弯曲10°~20°,然后以膝部为支点做挺髋动作,即抬臀动作。

术后第2周 鼓励患者在无痛范围下进行主动的患髋膝屈伸能力训练;屈髋度数为45°~60°或<30°,可在患肢下放置一滑板,患侧足跟置于空心圆垫上在滑板上做下肢屈伸运动,在无痛范围内加强患侧髋周围肌群和股四头肌的力量性训练;可逐渐抬高床头的高度,直至患者能在床上半坐位,外侧入路切口的患者,半坐时间逐渐延长(30~60min)。一天可重复进行多次,为坐站练习做好准备。有条件可用直立床训练;继续进行床边体位转换训练,包括:半坐―躺转换练习、坐―站转换练习、卧―站体位转换、在平行杠或四脚助行器内进行健腿支撑三点式步行,转体训练等。

术后第3周 做四点支撑半桥运动,即在双肘及双下肢屈曲位支撑下抬臀并在空中保持10s,重复进行10~20次,每个动作要求缓慢进行;加强步行训练,开始在平行杠内进行,将步行周期中的摆动期和支撑期分解进行,分别进行前后交替迈步训练,并逐渐过渡到步行训练;平行杠内的步行平稳顺利,则应过渡到拐杖步行,有条件进行减重步行;继续加强患侧股四头肌渐进行抗阻训练,不断提高患侧下肢的肌力;改善及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教患者借助一些辅助设备独立完成日常的穿裤、穿鞋袜、洗澡、移动、取物等,以减少患者患髋的弯曲度数;必要时进行适当的环境改造,如加高床、椅、座厕的高度,坐椅两边最好有扶手以方便患者坐立,让患者尽量睡硬板床,穿松紧鞋和宽松裤,以方便患者完成动作。

术后4周~3个月 逐渐改善患髋的活动范围,增加患髋的负重能力,使人工置换的髋关节功能逐渐接近正常水平,达到全面康复的目的。注意在3个月内,持拐步行、过障碍时患者腿仅为触地式部分负重,上下楼梯活动,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以减少髋的弯曲和负重,还可以在运动平板上进一步改善步态、步速和步行的距离,提高患者实地步行的能力,最后过渡到弃杖步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1: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