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笥 |
释义 | 读音及释义读音sì(ㄙˋ) 释义(1) 形声。字从竹,从司,司亦声。“司”意为“专职”、“专事”。“竹”与“司”联合起来表示“有专门用途的竹制容器”。本义:专用类竹制容器。引申义:专门盛装饭食的竹容器。说明:竹容器可以分为通用和专用两大类别。例如“筐”就是通用性较强的竹容器,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 本义:一种盛饭食或衣物的竹器 (2) 同本义 [bamboo-plaited basket or suitcase] 如:箧笥(竹制的匣子) (4) 铠甲一类的防护物 [armor] (5) 装;藏 [load] 示例一种盛饭食或衣物的竹器笥,盛食器也。――《说文》 不见辒车,见有奉笥而与李氏语者。――《韩非子·内储说上》 晔为市吏,馈饵一笥,帝德之不忘。――《后汉书·酷吏传》 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庄子·秋水》 铠甲一类的防护物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汉书》 装,藏今夫考居室必以闳门丰屋为美,笥衣裳必以文章遒泽为甲。――唐·刘禹锡《论书》 笔画和输入郑码:MYAJ,U:7B25,GBK:F3D3 笔画数:11,部首:竹. 典故笥是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一种盛物器具,形状如同今日长方形小箱。凡鲜干食物、日常用品,乃至衣着巾饰等都可以盛放。笥多以竹篾、藤皮、苇皮编织,也兼用荆条。制作有精有粗,或髹漆或素面。讲究的笥,还用夹纻胎,外髹漆彩绘,内衬绫罗为里。一般人家都为粗篾编织,杂放什物。 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四十八个竹笥,大小基本一致。长约50厘米,宽30厘米,高20厘米。这类竹笥轻便耐用,是较为常见的。出土的竹笥内,盛放丝织物的六个,食品三十七个,草药一个。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内出土十一个竹笥,全部盛放丝织物。 古人所用的竹、藤编织的笥,一般笥外要用绳索捆紧,打结时,加上封检,并在绳上穿挂木牌,写明笥内盛放的物品内容。附图是马王堆汉墓出土时竹笥捆扎和封检、挂牌收藏情况。 送礼不必讲究礼物质量的好坏和多少,只要是一份诚挚的人情,差些,少些,都不能斤斤计较。《夜读拾得录(八十九)·寿礼送半条干鱼》一文中,鲁学士从笥里取出剩下的半条干鱼当做寿礼,到李东阳家去祝寿。这样的礼物,通常,人们是拿不出手的。但是,大大方方送去,高高兴兴收下。《笑史》记下这则明代的故事,还特别提到这半条干鱼是从笥中翻出来的,说明送的东西不是什么山珍海味,更突出知友之间都不在乎这些。应该说,这是笑话,却是令人在笑声中感受友谊真挚的欢趣。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