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景德 |
释义 | 革命烈士李景德 (1962—1983) 莱西县人。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1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2年4月为保全渔民的一艘价值12万元的捕捞船,与战友们一起在冰冷的海水中与风浪搏斗了两个多小时。1983年,他所在的连队由军事训练转为国防施工,他主动要求承担最艰苦的工作。9月27日下午,他在坑道里掘进作业,突然坑道拱顶1立方多的平板石落下,他一把将战友卜祥永推出1米开外,卜祥永得救了,他却献出了生命。部队为其追记一等功。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李景德 研究员。男,1924年1月10日出生,辽宁省瓦房店人。1949年毕业于沈阳医学院。曾任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汉药研究所客座教授。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业绩:曾获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奖6项,均为课题负责人。1982年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通过动物实验及人体解剖的研究,提出骨髓病态造血呈向心性萎缩及远心性扩展的规律;再生障碍性贫血为骨髓淋巴组织衰竭病态,其消化道粘膜出血、溃疡的发生则为败血症的发生根源之一。1963年起从事硬皮病的科研工作,开拓了中西医结合研究“血瘀证”、“活血化瘀”治瘀的领域。在临床治疗中对硬皮病等多种结缔组织病,对角膜瘢痕等多种瘢痕性疾病,对血栓闭塞性血管炎等多种血管性疾病,即对诸多疑难病症进行了异病同治,收到了可喜的成效。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首先提出“活血化瘀”药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确定了微循环、结缔组织、炎症和免疫四个理论研究结合点进行实验研究;对“血瘀证”的实质、活血化瘀的内涵、异病同治的理论基础、同病异治的规律等提出了新的见解;井将“血瘀证”分为全身性及局部性两类。撰写《新血瘀证论》等专著。 京剧武丑演员李景德,1937年生于江西省景德镇。艺名草上飞。武丑演员。京剧世家出身,祖父李荣年、父亲李秉恒是江南一带著名武生,母亲谢钰铭是上海滩著名女武生,学有渊源,幼功扎实。1951年和弟弟李景春学武花脸,带艺入中国戏曲学校学习,期间,从张德俊、赵雅枫、钱富川学习,并从茹富兰老师学戏到毕业,因学习时间长、学习剧目多,对茹派艺术具有很深的领会。后曾向张剑鸣、盖叫天、张玉亭、李少春等老师问艺。 1958年毕业分配到中国京剧院四团工作,向短打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拜张云溪为师。 在继承发扬京剧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博采众长,勇于创新。代表作《武松打店》、《三江越虎城》、《四杰村》、《战马超》、《白水滩》、《三岔口》、《乾坤圈》等。参加芭蕾剧《红色娘子军》创作,设计洪常青‘舞刀’、‘山口阻击’武打;参加京剧《红色娘子军》移植创作。 多次赴外演出。1961年在怀仁堂给越南胡志明主席演出《武松打店》,1996年赴台湾复兴戏校教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