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基本信息

拼音:hù

注音:ㄏㄨˋ

部首:竹,部外笔画:4,总笔画:10

五笔:TQRR

仓颉:HPHH

郑码:MROD

笔顺编号:3143143533

四角号码:88227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7B0F

基本字义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朝(cháo)~。“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却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大唐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大明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因为礼节和习俗的不同,笏板废弃不用了。清朝这个马背民族的传统服饰里有种马蹄袖服饰,见到皇帝动不动就得打马蹄袖下跪,“啪嗒”两声,干脆利落地爬在地上听候皇帝指令。

在中国道教中,朝板也是一种重要的法器。

详细释义

〈名〉

1. (形声。从竹,勿声。本义: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竹板,用以记事)

2. 手板 [tablet]

3. 笏板。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笏,礼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说文》

荐笏言于卿士。——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曳笏却立。

持一象笏互。——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4. 又如:笏击(用笏板扑击);笏囊(盛笏板的袋子);笏帛(盛笏的袋);笏板(即笏,手板)

5. 旧时戏班用来写戏目供人点戏用的手板也称“笏”

只见一个掌班拿着一本戏单,一个牙笏。——《红楼梦》

6. [量词]金银的计算单位。铸金银成笏形,一枚为一笏

众情危惧,共请主人,愿以白金十笏赎之。——五代· 刘崇远《金华子杂编》

7. 指成锭的东西 [ingot]

[魏] 禧乃检箧中,得笔二管、墨一笏赠之。—— 清· 温睿临《南疆逸史》

常用词语

【笏板】笏,礼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说文》 荐笏言于卿士。――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曳笏却立。 持一象笏互。――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笏击】用笏板扑击。

【笏囊】盛笏板的袋子。

【笏帛】盛笏的袋。

【十笏】来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在此书的《感通篇》中说,印度吠舍哩国有维摩居士故宅基,唐显庆中王玄策出使西域,过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后人即以“十笏”来形容小面积的建筑物。例如山东省潍坊市的十笏园,“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

道教法器

在中国的道教中,朝板又称为“简”和“笏”,是一种重要的法器,用于道士们在科仪斋蘸时使用,具体使用方法为拿在手中或平端于眼前。其意义是,以朝板怀抱,表示法师向帝尊奏告,朝拜时均是两手恭执朝笏于胸前,以表尊敬。

汉英互译

笏——scepter

方言集汇

1、粤语:fat1。

2、客家话:[陆丰腔]wut7,[客英字典]fut7、vut7,[台湾四县腔]fut7、wut7,[客语拼音字汇]fud5,[海陆丰腔]fut7、wut7,[梅县腔]fut7,[宝安腔]fut7。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4: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