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蝙蝠蛾
释义

蝙蝠蛾,(Hepialidae)属鳞翅目,体中至大形,较粗壮。头小,无单眼,触角短,雄蛾羽状,雌蛾念珠状。口器退化,上唇、上颚与下颚只存遗迹,无喙管。翅狭长,前、后翅脉序相同,中室内M主干完整,分2叉,将中室分为3室。

简介

蝙蝠蛾swift,亦作ghostmoth。鳞翅目(Lepidoptera)蝙蝠蛾科(Hepialidae)近300种昆虫的统称,全球分布。包括几种最大的蛾类,翅展超过22.5公分(9吋)。欧洲和北美的种类多褐或灰色,翅上有银斑;非洲、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种类色鲜豔。飞行很快,但无一定方向。幼虫钻入茎内,或生活在地下吃草根。 蝙蝠蛾属鳞翅目蝙蝠蛾科。在一些人的概念中,把凡是由虫草属的真菌寄生并能产生子实体的菌物结合体都称为冬虫夏草,但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学所指的冬虫夏草是特指仅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区高原甸中的中华虫草菌。

冬虫夏草的“虫”就是蝙蝠蛾幼虫。虫草蝙蝠幼虫是虫草菌(真菌)的一种载体。

当虫草蝙蝠蛾的近老熟期幼虫于冬季前后被虫草菌感染后,菌丝充满虫体全身,幼虫即僵硬,故名“冬虫”;到了夏季,又从死虫的头顶上长出管形的菌座露出地面,故名“夏草”。

形态特征

蝙蝠蛾的雄虫成虫翅展35~45毫米,磁成虫翅更宽些;雄虫体长14~18毫米,雌虫虫体稍长些。体色褐黄,体表有长毛,前翅前缘褐色,体中部有三角形斑及黑斑。中横线成1条断续的白色宽带,有黄色和灰白色外缘。

后翅为棕黑色,翅上斑纹变化较大,雌性色暗淡,雄性色鲜艳。 成虫翅展66-70毫米。体粉褐色至茶褐色。触角短线状。前翅前缘边环状的斑纹,中央有1个深色稍绿色,角形斑纹,斑纹外缘有2条宽的褐色斜带。后翅狭小,腹部长大。卵球形,直径0.6-0.7毫米,黑色,微具光泽。幼虫深褐色、胸、腹部污白色,圆筒形,体具黄褐色瘤突,老熟幼虫体长44-57毫米。

幼虫粗壮,腹足5对,趾钩环式,刚毛着生在毛瘤上。单眼每侧6个,排成两列。幼虫多生活在树木的茎干或根的中间。成虫常在傍晚近地面飞行,颇似蝙蝠。如柳蝙蝠蛾等。

此虫虫卵椭圆形,表面光滑。老熟幼虫体长40毫米左右,头部棕色,体表乳白至灰白色,圆筒形,体节有深色毛基片。腹部、胸部有许多节,每节又有几个小节。腹足5对,趾钩较圆,臀足趾钩肾形。

蛹圆筒形,头顶有角状瘤、蛹、幼虫和成虫,其形态与其他全变态类昆虫如蝴蝶等的形态大体上相似,只是蝙蝠蛾的翅翼特别长些,因而翅展也特别宽些,以及体色和斑纹有不同而已。

养殖技术

1、饲养管理蝙蝠蛾的饲养管理预备培养土及引种。为防止病原菌感染蝙蝠蛾的幼虫,首先必须对养虫设施及养虫土进行消毒。培养箱或盒内先铺上1~2厘米的石子,再铺上15厘米厚的养虫土(养虫土的配料参考如下:河沙50%、园土20%、腐殖土20%、黄泥松土5%、切碎的植物茎叶10%、麸皮5%)。每千克养虫土中添加1克硫酸亚铁和少量硅酸盐溶液,混合均匀洒上水,使其含水量在40%~60%,调节土壤的pH在5.3~6.8范围内,然后在其上面铺一层植物叶子后即可进行引种。引种多在5~10月,在地表面下10厘米土壤中(尤其在川贝母、珠芽蓼等植物根的附近),采挖蝙蝠蛾的幼虫。幼虫每平方米放养量为150~200只。常用蓼属等植物的根须进行饲喂,也可用胡萝卜、苹果等进行喂养。

蝙蝠蛾

2、日常管理。在蝙蝠蛾幼虫的养殖过程中,应每20平方米安装2个40瓦的日光灯,每天照明6小时左右,以保持适宜的温度,这样其生活史可相对缩短1~2年。一般控制温度在12℃~25℃,空气相对湿度为85%左右为宜。若是野外引进的幼虫须及时补充饲料,经过一段时间,它就会化蛹、羽化变成成虫。

分布及防治

分布与为害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原苏联、日本等地。为害多种花木。

为害状幼虫蛀害枝、干,蛀道口常呈凹陷环形,并由丝网粘满木屑,形成木屑包。

防治方法

1、剪除带有木屑包的苗木和枝条。2、药剂防治:5月下旬至6月上旬初龄幼虫在地面活动时,向地面喷布50%对硫磷1000倍液。中龄幼虫转入树干时,用50%敌敌畏10倍液滴入虫孔。

生活史习性

在辽宁大多1年1代,少数2年1代,以卵在地面越冬,或以幼虫在基部越冬。翌春5月中旬开始孵化。6月上旬转向果农林木或杂草等茎中食害。8月上旬开始化蛹г9月下旬化蛹终了。8月下旬羽化为成虫。羽化盛期为9月中旬,终见于10月中旬。成虫羽化后就交尾产卵。以卵越冬。部分后期孵化的幼虫,或受其它干扰发育迟缓的幼虫即以幼虫越冬。翌年在7月旬开始羽化为成虫,随即产卵г2年完成1代。 成虫多集中于16-18时羽化。成虫白天多悬挂于树干、下木或杂草上不动,直到日落后才开始飞翔、交尾和产卵。成虫具背光性。交尾后随即产卵,产卵无定所,多数随着两翅的颤抖,将卵粒一一产下,有的边交尾边产卵;多数不交尾就产卵。雌虫产卵量几百粒到数千粒不等。

种类简介

中国7属82种蝙蝠蛾成虫。

大丽花柳蝙蝠蛾又名东方蝙蝠蛾,属于鳞翅目,蝙蝠蛾科。分布与为害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原苏联、日本等地。为害多种花木。为害状幼虫蛀害枝、干,蛀道口常呈凹陷环形,并由丝网粘满木屑,形成木屑包。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44毫米,翅展66-70毫米。体粉褐色至茶褐色。触角短线状。前翅前缘边环状的斑纹,中央有1个深色稍绿色,角形斑纹,斑纹外缘有2条宽的褐色斜带。后翅狭小,腹部长大。卵球形,直径0.6-0.7毫米,黑色,微具光泽。幼虫深褐色、胸、腹部污白色,圆筒形,体具黄褐色瘤突,老熟幼虫体长44-57毫米。

药理药性

冬虫夏草的研究简介冬虫夏草,通称虫草。是中国名贵的真菌药物和高级补品。在中国明代以前,人们已知道应用虫草。从明代中叶开始,就受到东南亚人民的喜爱,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冬虫夏草是子囊菌寄生于虫草蝙蝠蛾等昆虫体内而形成的。冬天在感染的昆虫内形成菌核,外表仍保持原来虫形,到次年夏季温暖潮湿时适于菌体生长,从虫体头部长出一根棕色有柄的棒状子座,长4~11cm,粗约3mm,形似一根野草,为此而得名“冬虫夏草”。由此可见,虫草既不是“冬为虫,夏为草”,也不是“既为虫,又是草”,而是一种虫和菌的结合体。由于冬虫夏草所处的生态环境特殊,生物学和生活史复杂奥妙,所以长期以来处于野生状态,自生自灭,自然繁殖率很低,资源越来越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在国内外市场成为一种紧缺商品。近年来,在有关部门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对冬虫夏草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培育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为冬虫夏草的培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文特将冬虫夏草的有关生态环境、生物学特性及培育技术作一综述。

冬虫夏草的成分与功能冬虫夏草的药用,是以干燥的子座及虫体(包括菌核)一并入药。它含有多种成分,其中:粗蛋白25%~32%,脂肪8.4%,粗纤维18%~53%,碳水化合物28.90%,灰分4.10%,虫草酸7%,维生素B120.29×10-8,以及色氨酸,吲哚乙酸等。冬虫夏草应用于医药,早在祖国医著《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药性考》等中有记载。性温味甘,具有“保肺益肾,补精髓,止血化痰”的功效,也是一味治“诸虚百损”的名贵中药。现今中医多用虫草为强壮剂,镇静剂。治痰饮喘嗽、咯血、自汗盗汗、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久虚不复、神经性胃病等症。作为药膳滋补品,“虫草鸭”在中国由来已久。《本草纲目拾遗》中记有炖老鸭法:“用夏草冬虫三五枚,老雄鸭一只,去肚杂,将鸭头劈开,纳药于中,仍以线扎好,酱油酒如常,蒸烂食之。其药气能从头中直贯鸭全身,无不透浃。凡病后虚损人,每服一鸭,可抵人参一两”。另据报道,对人工培植的蛹虫草进行的营养成份检测研究表明,蛹虫草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重要的医疗价值。它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有5种氨基酸(苏氨酸、丙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都比冬虫夏草含量要高。它含有16种矿质营养成份,其中铁、锌、磷、钾、钙等含量都较高。

中国是认识和应用虫草最早的国家,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以虫草作图案的玉雕装饰品。公元1756年,(清)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有“夏为草,冬为虫”。(清)吴仪洛在《本草从新》(公元1757年)有更进一步的记述:“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虫出土,连身化俱为草,若不取,至冬化为虫”。西方和日本认识虫草都是从中国引进的。1723年,(法)巴拉南从中药店买到虫草,带回巴黎。1842年,经贝克莱研究,后由萨卡多在1883年正式定名中菌虫草。在中国,人们知道应用虫草比专著记述的年代要早。

虫草菌的分布和生态环境

虫草菌为麦角菌科的一个属,它包括许多种,如冬虫夏草、蝉草、珊瑚虫草、羌螂草、蛹草、半翅目虫草、黄蜂草等。中国虫草种类繁多,资源十分丰富。现今世界资源较清楚的有139种,中国已知有58种。冬虫夏草主产区为四川、青海、贵州、云南、西藏、甘肃等地高山原野。而四川的甘孜、阿坝、凉山三州虫草产量占全国的60%,堪称“虫草之乡”。晋香棒虫草在湖南、安徽、江西均有分布。蛹虫草产地更广,陕西、吉林、河北、安徽、云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都有分布。

冬虫夏草主产地多分布于海拔3500~5000m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中,年平均气温1.5℃左右,最低气温-22℃,年积温为1094.5℃。在这种严寒的环境里,只有低矮的小灌木和构成甸状的植被。植物群落的结构稳定,头花蓼为主群种类,伴生植物有金腰属植物,白头翁,繁缕,天山报春,全缘绿绒蒿,扭盔马先蒿等。

生物学特性

蝙蝠蛾是冬虫夏草菌主要寄主昆虫,成虫的生活习性主要以交配、产卵等生殖活动繁殖后代。蝙蝠蛾生活周期长达4年或4年以上,幼虫期长达3年以上,成虫期较短,约25~28天,个体生存期一般3~4天。虫草菌每年7、8月份侵入寄主蝙蝠蛾幼虫,充分利用虫体营养繁衍菌丝,以至充满整个体腔。染病幼虫钻入土中越冬,约10月份,地温2~9℃时,幼虫死亡成为僵虫,随着地温不断下降,僵化程度愈高。僵化的幼虫头部脱裂线处,开始长出子座。11月直至翌年2月份,地温在1.8~2.2℃范围,子座生长非常缓慢。4月下旬地温升至5.5℃时,子座迅速生长。5月初,冰雪融化,土层解冻,子座钻出表土。出土的子座前几天生长最快,10~20天子座呈现棕褐色,顶部开始膨大,产生子囊果。25天后子座停止生长。48天后线形的孢子成熟,地下虫体腐烂,子座开始萎蔫。虫草菌子实体上部膨大物为圆柱状的子座,下部为子座柄连接虫体头部,子座内有许多子囊壳,子囊壳内有子囊、每一子囊含有2~8个子囊孢子,出土的子座为子囊孢子传播、侵染昆虫创造了有利条件。

培育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要4年或4年以上完成一世代,自然繁殖培育虫草的虫源不足,资源十分稀少,价格昂贵。目前,冬虫夏草价格每千克高达几千元,故常有乱采滥挖现象,致使冬虫夏草产量急剧下降。据报道,四川省阿坝州50年代虫草年平均收购量为1258kg,60年代为948.5kg,70年代产量为377kg,1979年和1980年下降到150~250kg。资源减少、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1)森林资源过伐,植被面积减少,气候日趋干旱,生态环境恶化。虫草菌生存繁衍范围不断缩小,因而资源愈来愈少。(2)草场发展速度慢,与畜牧业发展极不适应,载畜量过大,虫草蝙蝠蛾幼虫主食物珠芽蓼遭到严重破坏,虫源不足,产区面积日益缩小,导致产量下降。(3)采挖不合理。由于价高名扬,产区群众争相采挖,多数虫草子囊孢子还没有成熟就挖尽搜光,虫草菌菌源大量减少,寄主昆虫感染机会少。为了合理保护和利用虫草资源,提高产量,目前,应采取一些措施,诸如:(1)封山育菌。在虫草分布区划分出专营菌地段,保护产地的生态环境。严禁在划定区域内放牧。同时,在采伐迹地积极营造林木和栽培蝙蝠蛾寄主植物珠芽蓼,为虫草菌创造良好的生长繁育条件。(2)制定乡规民约,宣传教育群众,在虫草菌子囊孢子成熟后进山采挖。在采挖时注意保留一定数量的菌源,保证有充足的菌源自行接种繁殖。(3)采取半人工培育,扩大虫草产区。在有虫草蝙蝠蛾幼虫生长的地区,引入虫草菌,以提高虫草菌产量。(4)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人工分离虫草菌种,扩大培育纯菌种,利用天然和人工驯化的寄主蝙蝠蛾接种繁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9: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