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蜚英塔
释义

蜚英塔在南昌县武溪街以北麻丘宝塔小学旁。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为中国传统的楼阁式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六边形。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产用迫击炮轰击,至今留有弹痕3处,每层青石板楼面被砸毁。是江西省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已被列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蜚英塔也是日本侵华的见证,也是日军枪杀荷湖周家100多村民的见证。

江西省南昌市蜚英塔

简介

蜚英塔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麻丘镇陈毅纪念小学南侧,建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坐北朝南,平面呈六边形。塔基用长方形红砂石砌面,塔身共7层,高约30米。内有石阶,可攀至顶层。砖檐为五层平铺,叠涩出檐。在第三层正面有一塔碑,右书“龙飞天启辛酉元年正月十一日立”,中有“蜚英塔”三个大字,左书:“东阁大学士癸未状元朱国祚题,西川右藩伯丙戌会魁周著鼎建。”塔顶早无。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产用迫击炮轰击,至今留有弹痕3处,每层青石板楼面被砸毁,虽遭破坏,但仍较坚固,上世纪80年代初,当地政府拨款进行了修葺。该塔集中体现了我国精湛的传统建筑艺术,为典型楼阁式建筑,共七层,高约30米,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历史发展

蜚英塔,俗称宝塔,坐落在南昌高新区麻丘街西南约2公里处,今宝塔村荷湖周家村庄东南面,1959年已列入江西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并收入《中国名胜词典》。这座古塔建于明代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为中国传统楼阁式建筑,砖石结构。坐北向南,平面呈正六方形。塔基用长方形红石砌筑,塔身用青砖砌成。共七层,每层高一丈二尺,从塔基到塔顶共约35米高。塔内每层有砖阶,层间为青石板。塔檐为五层平铺、迭涩出檐。沿砖阶转折而上可攀至顶层。在第三层南面嵌有塔碑,塔碑上右书“龙飞天启辛酉元年正月十一日吉旦立”中刻“蜚英塔”三个大字,左书“东阁大学士癸未状元朱国祚题,西川右藩伯丙戌会魁周著鼎建”。

据《荷湖周氏支谱》记载:建塔者周著(1560—1625),原名周一著,字诚子,号右华,曾任奉新知县、浙江知府、四川布政使等职,“以廉明称”。天启辛酉永宁土司奢崇明谋反,“陷重庆,进逼成都。著偕左布政朱燮元日夜筹守御策”,“著恃忠义激励兵民皆为效死”。经过奋战,平息了叛乱,“燮元进副都御史,巡抚四川,著转左布政使”。明熹宗天启五年二月“(著)作卒于家”,崇正己巳(公元1629年)赠大理寺卿。

蜚英塔建成后,历经沧桑。特别是日军侵华时,遭日军炮击,塔顶被毁,塔身内外严重残缺。但是,该塔一直保持不塌不跨,不倾不斜,巍然屹立。

1982年,中国拨专款一万五千元维修蜚英塔,重新安装了生铁浇铸的塔顶,塔的周围兴建了防护砖墙,塔身初步修复。1986年,江西省、市、县、乡又多渠道筹集资金5万元,彻底修补消除了曾经被日本侵略军炮击毁坏的痕迹。

2008年3月19日,蜚英塔塔身明显倾斜,类似于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倾斜的塔身成为当地一大景观。

建设经费

蜚英塔是宗族聚集之地,其建设经费自然来自于宗族。有文为证:雩都县蜚英塔,塔当先师庙巽址,是为文明之统,命曰:蜚英。……予问费从所出入,父老谢文魁等曰:吾侪世居兹土,倘赖天灵,自今以迨千百世,诸宗子姓,蔚为国华,则当各以其宗助。 吾乡名营前,里日:村头,陈、蔡二姓卜居斯地,自宋末由元明以迄清,数百载矣。前明天启间邑侯龙以公事来登临览胜,窃叹东方文峰低陷爰斜,两姓建造宝塔,嗣是游泮登科者相继而起。蜚英塔的兴建和地方宗族自身的兴旺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揭示了地方绅士热衷于改造科举的原因。

雩都蜚英塔的地基,是知县用“所辟淫祠易之”而得到的。更有意味的是,在雩都,原本是佛塔的重光塔,在这场活动中转化成了文峰塔。明末赣南另一位著名学者李涞记其经过曰:塔虽因缘释氏,然当邑治右,缠逆江流而屹然砥柱,固足善也。……岁壬辰,静齐黄侯来宰是邑……乃告于众日:塔之就圮也,风气漓矣!邑之有龙舟会也,以尚鬼,然而侈且狂矣!吾亦乌能坐视夫厚储黩鬼之资以益狂?孰与移之葺塔。……邑之人文昌乎,物力阜乎,生齿繁乎!雩都县令以龙舟会的费用来修葺重光塔,并赋予佛塔以文峰塔的功能,正是具有“正统性”的儒家观念影响扩大的表现。

日军罪证

1939年4月28日,日军在南昌县蜚英塔附近与反攻南昌的中国军队发生战斗。这一仗打得天昏地暗,中国军队打死不少日本兵,日本大队长命令工兵施放毒雾,令100多名日本兵戴着防毒面具发起冲锋。中国官兵中毒伤亡惨重,被迫退出阵地。日军以死伤60多人的代价占领了阵地,抓获了30多个中国士兵。日军大队长指挥士兵,将俘虏的衣服全部扒光,连手带脚捆在树上、电杆、门上,并喝令士兵们零割处死这些俘虏,以鼓舞士气。日本兵用锥子、铁钉、刺刀向俘虏身上猛刺,先用锥子刺瞎俘虏的双眼,再用刺刀刺破喉咙。俘虏们的喉管被刺破了,血如泉涌,有的喉管裂口还鼓起肥皂泡似的血泡泡。日军杀死了这30多名中国兵。收尸的人们看到屠场上的尸体,有的割掉了耳朵;有的砍掉了鼻子;有的嘴巴被切开了;有的眼帘下插了刀子,白眼球就象鱼眼一样粘粘糊糊地垂下来。日军虐待俘虏的卑劣行径惨无人道,严重违反了《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的原则,虐待俘虏罪行情节恶劣昭然若揭。

荷湖周村

南昌市高新区麻丘镇宝塔村荷湖周家盛传,根据当地周姓家谱,周恩来绍兴周家一支先祖可追溯到荷湖周家。

荷湖周村原属南昌县麻丘乡,后改属南昌市近郊高新区麻丘镇,自古有“三周当一县”之说,现有北周、中周、后房、南周、下庄等几个周姓自然村落,因村中有一座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的雄伟宝塔蜚英塔,1956年列为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而周村叫宝塔村。

沃野平畴上,油菜花黄;阡陌沟渠中,水流鱼跃。周村人世世代代依绿荷吐艳、红菱飘香的瑶湖而居,全村现有8000余村民均姓周,和谐安康,怡然自乐。

族谱

宝塔村委会在文化普查中,发现了一套18本编修于咸丰九年《江西南昌荷湖周氏六会馆族谱》,该族谱距今168年了。发现并修葺了距今约1000多年的荷湖周村始祖彦托公的坟茔。各地闻讯前来续谱对谱祭奠先祖的周氏后裔络绎不绝,打破了荷湖周村往日的宁静,族谱记载了周恩来血脉之源源于南昌荷湖周村。

族谱上记载:荷湖周氏崇字辈的一个叫周崇逊的,在明代“世袭镇抚,迁居浙之绍兴卫……”。1998年,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了《周恩来家世》,该专著是的权威性的。据《周恩来家世》一书中记载,周恩来是宋理学家周敦颐一支后裔,这已是浙江、淮安文史研究者已有定论的。根据周村族谱记载,彦托公在荷湖周家生有4子,其中第二个儿子是周幸昌,周幸昌之子周承弼,周承弼之子周敦颐。在荷湖周氏族谱中出现的关于周敦颐的记载,由此,人们推测周恩来绍兴周家一支是从荷湖周村迁出。

四川江油蜚英塔

简介

四川江油蜚英塔,位于武都镇黄家庵后山顶上,创始于光绪十八年八月,工竣告成于十九年三月,距今一百一十多年。塔高九级,底层用石条砌筑,其上八层甃以砖。周长八丈一尺,共高九丈九尺。塔门为石拱门,门额题有“蜚英塔”石刻,左右楹联亦为石刻,上联为“水绕九湾欣得地”,下联为“山横一柱看擎天”,系当年龙安知府蒋德钧手笔。意在使江油的英才蜚声云天之外,从而继轨李青莲,耿辉千古之文坛。上有两块石匾,下一块为“涪江第一塔”,上一块为“文昌阁”。塔内塑有神像两座,色彩斑驳,面目狰狞,基座书有求雨等字样。塔内壁镶有石阶,旋转向上至塔顶。中途也有损坏,非勇者而不能拾级而上。塔外有一“江油蜚英塔记”石碑,也是蒋公撰写,虽经百年风雨,如今仍然字迹清晰。

历史文化

蜚英塔也称作东塔,与涪江对岸的南塔遥相呼应。站在塔围上,放眼望去,山水生辉。右面是生机盎然的老江油坝子,涪江蜿蜒而下,左面的石龙嘴山势绵亘,俯临大河。民间有石龙过江,蜿蜒而下,与岩嘴头通气的传说。《江油县志》(清)曾有这样的记载,“蜚英塔在县东十里石家庵后山顶,光绪癸巳知府蒋德钧允士绅之请,筹款创修。明年,张琴得翰林院庶吉士,开江邑国朝二百余年未有之奇。地灵人杰,固两相需也,观此亦信。”。据此,可知蜚英塔的由来。蒋公和士绅是希望本地重学兴文,代有英才,筹资修建一塔,并冠以“蜚英”,是取地灵人杰之意。张琴,是现代江油颇有名气的书法家张泽老师的先祖。

蜚英塔形如文笔,气通紫微。士绅乡民翘首以观,期冀魁星点斗,让文曲再现江油。

公元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地震,蜚英塔顶帽坍塌,造成部分损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