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蜻蜓兰 |
释义 | 蜻蜒兰多年生草本,高25~50厘米,以全草入药;主治: 补肾益精,解毒消肿。用于肾虚腰痛,病后虚弱,阳痿,遗精等症;外用于肿毒与烧伤。 基本信息【中文名】 蜻蜓兰 【异名】竹叶兰(《湖南民间药物资料》)。 【拉丁名】 Tulotis asiatica Hara 【科 别】 兰科 【来 源】为兰科植物蜻蜒兰的全草。 植物形态蜻蜒兰多年生草本,高25~50厘米。 根伸长,稍肥厚。 茎下部通常有3片(稀2片)较大的叶,倒卵状长椭圆形、椭圆形或广椭圆形,长6~15厘米,宽3~8厘米,先端圆而有锐尖头;茎上部叶1~2片,呈苞叶状,显著小。 花序长7~15厘米;花黄绿色,排列稍密;苞片披针状线形,先端尖;中央的萼片椭圆形,长4~5毫米,圆头,1脉,侧萼片与花瓣几等长;唇瓣线状长椭圆形,基部两侧有微小的三角状突起,距圆筒状,长7~9毫米,向前方弯曲。 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2800m的山坡、林下、林间湿润的地方。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 药理作用【性味归经】 味甘,性温 【功能主治】 补肾益精,解毒消肿。用于肾虚腰痛,病后虚弱,阳痿,遗精等症;外用于肿毒与烧伤。 【用法用量】 6~12克(鲜品25~5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捣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