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蛟洋 |
释义 | 蛟洋地处闽西中部,全乡面积228平方公里,有25个行政村,约5万人口,是上杭县面积最大和行政村最多的乡镇。蛟洋原是传统的农业乡镇,近年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县委、县政府在蛟洋创办第二工业区,蛟洋由此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开始了由农业向工业,由乡村向城镇的快速转型。2007年被列为全市重点扶持的乡镇工业集中区; 2009年被列为全市10个重点扶持建设的中心镇之一。在2009年12月召开的全市城市发展大会上,被列为中心城市向外拓展的三个“工业新城”之一。 蛟洋简介蛟洋是一个新兴工业重镇,拥有约5万常住人口,大部分为客家人。境内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纵横交错,是闽西连接闽南、闽北、广东、江西的重要交通枢纽。蛟洋文昌阁为中共闽西一大会址,也是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古代建筑。 清朝中叶,上杭蛟洋人民为了祈求文化昌盛,于村中心倡建了文昌阁。从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历时13年才建成,后又于文昌阁之左右两侧分设天后宫、五谷殿。 文昌阁外观六层,实为四层。一至三层分别安奉了孔子、文昌帝君、文魁星的神像,顶层为伞状悬柱结构。据说,蛟洋自从建了文昌阁后,果然文运亨通,才士辈出。每年三月初三,全乡文人绅士都纷纷集会于此高阁,"称觞祝遐",以为省身克己之助"。 辛亥革命后,文昌阁改办为学校--广智小学,邓子恢等人就曾任教于此,开展革命活动。 1929年7月中旬毛泽东同贺子珍、蔡协民。江华、曾志等人前往上杭蛟洋文昌阁指导召开了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毛译东亲自修改的政治决议案。大会之后,闽西各地认真贯彻"闽西一大","武装斗争"、"抽肥补瘦"的土地革命精神,呈现出一派"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人景象。 历史文化故乡蛟洋,也算得上小有名气。故乡系附在神秘伟岸的“八闽母亲山”--梅花山南面山麓,莽莽群山包围着的小村庄是个坦坦盆地二条清澈的小河穿村蜿蜒而过,像二只蛟龙嬉戏,河流交汇处的回龙桥右侧矗立着一宝塔式建筑,日文昌阁。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象征,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信仰,一个民系有一个民系的图腾,一个文化之乡有一个文化之乡的标志一大凡文昌阁就是这种标志一大凡比较尊师重教崇文敬孔的地方就有文昌阁,远者且不说,近如我们闽西,长汀有文昌阁,连城有文昌阁,上杭有文昌阁,落处在我的故乡--上杭蛟洋的文昌阁规模最大,名气也最响。翻阅了蚊洋傅氏族谱,族谱中记载说文昌阁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成,历13年。后于阁之左右分设天后宫、五谷殿。 既然名曰文昌阁,少不了与读书人崇敬的圣人孔子有瓜葛。的确,文昌阁的一层到三层曾分别供奉了孔夫子、文昌帝君以及那奇丑无比却极善读书的魁斗星君的神像,只可惜,不知什么时候,孔子、文昌帝君和魁星已乘黄鹤离去,空留高阁独自在此间。于是,当我走进文昌阁,空旷无物的大厅传递给我的信息是莫名的寂寥和茫然。当初文昌阁始成,每逢农历二月初三,春意盎然,村里的乡绅文士相约登临文昌高阁,把盏临风,吟诗作赋,称觞作遐,好一番风光的热闹场面。据说此阁建成后,蛟洋人民果然“文运亨通”,难怪清未上杭才土丘复叹言:“古蛟于杭之北,山川磅礴,代出瑰讳卓荣之士。”可此间凝聚包涵了蛟洋人民多少艰辛与勤奋?且听文昌阁二楼中堂这么一幅对联:半夜藜光烛影楼,读破五车,倏忽褡衫抛白纻;凌霄彩色凝琼阁,成酣万蚁,须臾饼馅啖红绫。凤起蚊腾。70多年前,蛟洋革命风云如波涛汹涌,而今的蛟洋经济建设轰轰烈烈,这是另一种的如波涛汹涌的风云,在这种波涛激荡下,蛟洋变了,变得更加生气勃勃,更加吉祥喜庆了,于是不由得为故洋的昨天感叹,也不由得为蛟洋的今天欣慰,更不由得要为蚊洋的明天喝彩。 “蛟得雨云洋运拓,文光牛斗阎长辉。” 巍巍文昌高阁哟,你是文明开化的标志,更是故乡永远的骄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