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颛孙师 |
释义 | 春秋末年陈国人。名师,字子张。为人勇武,性情偏激,但广交朋友。他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子张》),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陈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宛丘侯”。政和六年(1116年)改封“颖川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进封“陈国公”,升十哲位。不久又称“陈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颛孙子”。 中文名:颛孙师 别名:名师,字子张 出生地: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 出生日期:前503 信仰:儒学 追封:陈伯 简介(前503~?),字子张,陈国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小孔子四十八岁。出身微贱,且犯过罪行,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虽学干禄,未尝从政,以教授终。颛孙师好学深思,在忠信思想上受孔子影响极深,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诲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他卑视道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他与人交往宽冲豁达,喜交贤于己者,主张“尊贤容众”。颛孙师为人宽冲豁达,不拘小节,不计私怨,被誉为“古之善交者”,更兼其勇武忠信,后人称有“亚圣之德”。孔子死后,颛孙师独立招收弟子,宣扬儒家学说,是“子张之儒”的创始人。子张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大戴礼记·千乘》即子张之儒的文献。 详细信息姓名: 颛孙师 姓别:男 出行日期:公元前503年 出生地点:陈国阳城 籍贯:春秋末年陈国人 经历他好学深思,喜欢与孔子讨论问题。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极深,把孔子关于忠、信的教导写在大带上,以示永远不忘,并在实践中收到明显效果,他卑视品德修养低下者,认为缺乏道德,行为不坚强,信仰不坚的人有了不为多,没有不为少。他随孔子周游列国,曾被困于陈、蔡。他提出,士应该看见危险便肯豁出生命,看见所得便考虑是否该得,祭祀时考虑是否严肃认真,居丧时则应悲痛哀伤。他与人交注宽宏豁达,他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主张“尊贤容众”。他在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能做到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就是受到别人的攻击、欺侮也不计较,故被称为“古之善交者”。他又办事勇武。在孔门弟子个是忠信的楷模,后人称有“亚圣之德”。他生活上不拘小节,不讲究外观礼仪,不追求衣冠整洁美观;随和从俗,与墨家相近,在观点上与墨家有相通之处。《大戴礼记·千乘》即子张氏之儒的文献。本篇记载:“下无用则国家富,上有义则国家治,上有礼则民不争,立有神则国家敬,兼而爱之则民无怨心,以为无命则民不偷,昔者先王立此六者而树之德,此国家所以茂也。”章太炎解释为“下无用即墨之节用,上有义即墨之尚同,立有神即墨之明鬼,兼而爱之即墨之兼爱,以为无命即墨之非命,盖施政之术不尽与修己同也。”《用兵》认为“圣人之用兵”“以禁残止暴于天下”,“贪者之用兵以刈百姓危国家”。与《墨子·非攻》中的“诛”和“攻”实为同义。“诛”即“圣人之用兵”;“攻”即“贪者之用兵”。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中,众多孔门弟子注名者不多,他是注名者之一。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即以其配祀孔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陈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宛邱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尊为“陈公”,并升为“十哲”之一,从祀孔子。陈连庆认为《大戴礼记》中的《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小辨》、《用兵》、《少间》等七篇为子张氏之儒的著作。 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论语》子张第十九载云: (一)子张日:“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己矣。” 这里的士指好的知识分子,见危致命指忠于国家,见得思义,指君子取财,取之有道。祭思敬,丧思哀指的是孝敬父母和祖先。这一段总结起来就是子张提出的一个好的知识分子的标准,要求知识分子做到这几点。 (二)子张日:“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这段话是颛孙子张严厉地批评了那些意志薄弱,背叛自己的信仰和道义的人。 (三)子夏的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从这段话可看出子张与子夏意见有分歧。对于如何交朋友这个问题,子夏是遵照“守无友不如己者之古训,而子张是守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者之古训”。这两段古训是针对两种不同的对象而言的,对于初学者,因其识别力差,自控力弱,自当慎重择友而交;针对君子而言,当广施仁义,惠于世人。 与孔子的对话一部《论语》二十篇,其中子张与孔子的对话就达十三段之多,对话的范围涉及到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教育原则、待人接物、自身修养等方面。如:怎么做 官?怎能善人?什么是明智?怎样提高道德和辩别是非的能力?怎样治理政事?怎样行使自己的主张?什么是仁?等等。 子张与孔子的十三段对话是《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若把它整理翻译出来,再进行系统翻译研究,一可以加深对孔子思想观点的理解;二也能从中了解 到颛孙子张的思想、爱好和追求;三在我们研究学习的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修养,学些怎样从政,怎样待人接物的道理。 《论语》中对子张的评价1、《论语》十九<十五>云:子游云:“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译文是:“我的朋友子张啊,可以算是难能可贵了,但是还没有达到仁。”仁是 孔子思想的核心,它包括爱人、修身、人本哲学的核心三部分。孔子在答子张问时,仅从修身方面谈仁时说:“能在天下实行‘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五 种美德,就是仁了。”由此可见,孔子对仁的标准订的是很高的,象当时众口皆碑的楚令尹子文,弃马而去的陈文子,可以称为贤者,但也没达到仁的地步。子张虽 然也是很高尚的贤者,但也没有达到“仁”的标准。 2、《论语》十九(十六)云: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译文是:曾子说:“子张相貌堂堂啊,很难与他一起做到仁哩!” 3、《论语》十一(十六)云: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译文是:子贡问: “颛孙师与卜商,哪个好一些?”孔子说:“颛孙师办事过了头,卜商办事赶不上。”子贡说:“那么颛孙师好一些?”孔子说:“过了头与赶不上同样不好”。 身份探讨历史文献中,有以子张为陈人者,如《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颛孙师,陈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云“颛孙师,陈人,字子张”。有以子张为鲁人者,如《吕氏春秋·尊师》篇云“子张,鲁之鄙家也”。蒋伯潜在其《诸子通考》一书中引上述材料,但没有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只是说“子张有鲁人、陈人两说也”。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中引崔述语云:子张乃颛孙于(鲁)庄公二十二年自齐奔鲁,历闵、僖、文、宣、成、襄、昭、定至哀公凡十世。子张之非陈人明矣。因其先世出自陈而传之者遂误以为陈人耳,若子张为陈人,孔子亦将为宋人乎。从此可看出,子张祖籍陈人历史上是没有争议的,因为子张之姓(颛孙)源于陈国。颛孙形成于春秋时,据《尚友录》载:“陈公子颛孙仕晋,子孙氏焉”。颛孙氏是春秋时代的陈国公族,上古圣君虞舜妫姓的后裔,颛孙从陈国到晋国去做了官,其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颛孙,称颛孙氏。《通志·氏族略》云:“颛孙氏出自陈公子颛孙”两种材料都说明颛孙是陈国的公子,只是仕晋与仕鲁的区别,后一种材料似乎更据可信度,《左传》载:(鲁)庄公二十二(公元前672年)年云:“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颛孙自齐来奔(鲁)。”,这里说得是陈国在春秋时期曾发生一起争夺王位的斗争,“陈人杀其大子御寇”,王室的内讧导致陈完与颛孙在陈国无法安身,于是逃奔到了齐国。这个陈公子完(字敬仲)是陈厉公的儿子。即后来代齐称王的田氏始祖。另一位公子颛孙则从齐国又逃到了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后代遂以颛孙为氏。故而梁玉绳在其《史记志疑》说:“(子)张盖其后,故又为鲁人。”。有一幅对联正说明了这种情况:陈国簪缨之后 孔门游夏之俦。这里上联说得是颛孙氏的来历。下联即是说子张是与子游、子夏并列于孔门的贤人。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子莫考》中又说“近人罗根泽引钱大昕云因谓‘《说苑》虽未明载颛孙子莫为鲁人,然颛孙得氏日浅,战国之初当未散居各国。……而颛孙既出于鲁,谓之鲁人亦不为过。’”。 此外,还有旁证材料,《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中记载“子张有父之丧,公明仪相焉,问启颡于孔子。孔子曰‘拜而后启颡,颓乎其中顺;启颡而年拜,颀乎其至也。三年之丧,吾从其至也。’”。这里说子张的父亲死时,公明仪曾作为礼相向孔子询问过跪拜之礼。说明一是子张之父与孔子及其弟子有交往,而且关系颇深,二是从子张之父死后以公明仪为相来看,子张父子应该是长期居于鲁国的。。三是“三年之丧”并非当时的通用之礼(古今学者已有许多文章论证此),只是孔门中或鲁国的部分人中实行。因此,子张父之丧当在鲁发生。四是当时有父在不远游的风俗。《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张师从孔子的时间主要在孔子周游列国后期(子张首次出现在‘陈蔡间受困’时,时为哀公六年,即公元前489年,年15)到孔子返鲁后,因此,其主要活动在鲁,其父也必在鲁。又《礼记·檀弓》篇中记子张与曾子之母同时死,“子张死,曾子有母之丧,齐衰而往哭之。或曰:‘齐衰不以吊。’曾子曰:‘我吊也与哉?’”。《礼记·檀弓上》还有一段关于子张死时的记载“子张病,召申祥而语之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几乎?’……” 。曾子是鲁国人(南武城人氏),申祥则是子张之子,也在鲁国作官,曾随吴起与齐国作战。并且是鲁缪公礼贤之人,因而长期活动在鲁国。从子张与这些人的交往来看,子张生前的活动应该也是以鲁国为主的。又《礼记·曲礼下》中说“去国三世,爵禄无列于朝,出入无诏于国,唯兴之日,从新国之法”,颛孙氏去陈至鲁是逃出来的,自然不会有“爵禄列于朝(陈国)”,发展到子张时已170余年,早已在三代以上,“从新国之法”久矣。因此,我赞成子张为鲁人的说法。子张祖籍是陈人,但得姓于鲁,生于鲁,长于鲁,是为鲁人。 至于子张“陈人”一说,可能与在汉语的特别语义有关。汉语的“某地人”可指祖籍,可指出生地,也可指主要活动地。我认为除了子张出于陈之外,还与社会风俗有关,即子张家族虽已居鲁,但保留了陈国的风俗。处处表现出陈国人的身份符号。按《礼记·曲礼下》,如果一个人移居到别国,那么“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循其法而审行之”。这是当时的习俗,外部环境可以变换,但人的精神本质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按祖籍地去理解,子张称为陈人也不足为奇。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