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癃闭 |
释义 | 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其中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全无,病热较急者称为“闭”。癃和闭虽有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是轻重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简介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主证的一种疾患。病情轻者涓滴不利为癃,重者点滴皆无称为闭。癃闭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湿热,气结、瘀血阻碍气化运行;虚证多因中气,肾阳亏虚而气化不行。 病名出处病名。出《素问·五常政大论》。《灵枢·本输》称为闭癃。《类证治裁·闭癃遗溺》:“闭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凡小便排出甚少或完全无尿排出者,统称癃闭。可由肺热壅盛,热结膀胱,水道阻塞,气虚,肝郁气滞,阴液不足,肾阳虚衰,转胞等所致。肺热壅盛,失于肃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见小便点滴而下,或全然不通,并伴有呼吸急促,咽干,烦渴欲饮,苔薄黄,脉数等症。治宜清肺润燥,通利水道。方用清肺饮。或用探吐法。热结膀胱,气化失调,则小便量少而热赤,甚至闭塞不出,小腹急满胀痛,渴不多饮,舌苔黄,脉数,治宜清热通利。败精瘀血阻塞水道,则见尿闭不出,或滴沥而下,或见瘀点,脉细涩或细数。治宜行瘀散结,通利水道。气虚、气滞、阴液不足、命门火衰、转胞所致者,详见气虚小便不利、气闭小便不利、阴虚小便不利、阳虚小便不利等条。 病名来历癃闭之名,首见于《内经》,该书对癃闭的病位、病机作了概要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素问·标本病传论篇》谓:“膀胱病,小便闭”;《灵枢·本输》云:“三焦者,……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需要一提的是东汉殇帝姓刘名癃,由于避讳,而将癃改为“淋”,或改为“闭”。所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没有癃闭的名称,只有淋病和小便不利的记载。这一避讳影响极为深远,直至宋元,仍是淋、癃不分。如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淋闭叙论》仍说:“淋,古谓之癃,名称不同也。”元·《丹溪心法》也只有小便不利和淋的记载,而没有癃闭的名称。明代以后,始将淋、癃分开,而各成为独立的疾病。在病因病机证治方面,《诸病源候论·便病诸候》提出:“小便不通,由膀胱与肾俱有热故也。”“小便难者,此是肾与膀胱热故也。”认为二者系因热的程度不同所致,“热气大盛”则令“小便不通”;“热势极微”,故“但小便难也”。《备急千金要方·膀胱腑》已有了导尿术的记载。《丹溪心法·小便不通》认为该病有“气虚、血虚、有痰、风闭、实热”等类型,并根据辨证论治的精神,运用探吐法治疗小便不通。《景岳全书·癃闭》将癃闭的病因归纳为四个方面:有因火邪结聚小肠、膀胱者,此以水泉干涸而气门热闭不通;有因热居肝肾者,则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有因真阳下竭,元海无根,气虚而闭者;有因肝强气逆,妨碍膀胱,气实而闭者。并详细阐述了气虚而闭的病理机转。 癃闭相当于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和无尿症。其神经性尿闭、膀胱括约肌痉挛、尿路结石、尿路肿瘤、尿路损伤、尿道狭窄、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症、脊髓炎等病所出现的尿潴留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少尿、无尿症。 病因病机病因1.湿热蕴结过食辛辣肥腻,酿湿生热,湿热不解,下注膀胱,或湿热素盛,肾热下移膀胱,或下阴不洁,湿热侵袭,膀胱湿热阻滞,气化不利,小便不通,或尿量极少,而为癃闭。 2.肺热气壅肺为水之上源。热邪袭肺,肺热气壅,肺气不能肃降,津液输布失常,水道通调不利,不能下输膀胱;又因热气过盛,下移膀胱,以致上下焦均为热气闭阻,气化不利,而成癃闭。 3.脾气不升劳倦伤脾,饮食不节,或久病体弱,致脾虚清气不能上升,则浊气难以下降,小便因而不通,而成癃闭。故《灵枢·口问》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4.肾元亏虚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不化水,是以“无阳则阴无以化”,而致尿不得出;或因下焦炽热,日久不愈,耗损津液,以致肾阴亏虚,水府枯竭,而成癃闭。 5.肝郁气滞七情所伤,引起肝气郁结,疏泄不及,从而影响三焦水液的运行和气化功能,致使水道通调受阻,形成癃闭。且肝经经脉绕阴器,抵少腹,这也是肝经有病,可导致癃闭的原因。所以《灵枢·经脉》提出:“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 6.尿路阻塞瘀血败精,或肿块结石,阻塞尿道,小便难以排出,因而形成癃闭。即《景岳全书·癃闭》所说:“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 病机《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小便的通畅,有赖于膀胱的气化,因此,本病的病位在膀胱。《素问·经脉别论篇》又曰:“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水液的吸收、运行、排泄,还有赖于三焦的气化和肺脾肾的通调、转输、蒸化,故癃闭的病位还与三焦、肺脾肾密切相关。上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肺,肺失其职,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中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脾,脾气虚弱,则不能升清降浊;下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肾,肾阳亏虚,气不化水,肾阴不足,水府枯竭,均可导致癃闭。肝郁气滞,使三焦气化不利,也会发生癃闭。此外,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阻塞,均可引起癃闭。基本病机可归纳为三焦气化不利,或尿路阻塞,导致肾和膀胱气化失司。 临床表现本病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甚至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或突然发生,或逐渐形成。一般在癃的阶段表现为小便不利,排尿滴沥不尽,或排尿无力,或尿流变细,或尿流突然中断,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在闭的阶段表现为小便不通,全日总尿量极少,甚至点滴全无,或小便欲解不出,小腹满胀,状如覆碗。尿闭可突然发生,亦可由癃逐渐发展而来。病情严重时,尚可出现头晕,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口气秽浊,水肿,甚至烦躁,神昏等症。尿道无疼痛感觉。 中医的诊断1.膀胱湿热型癃闭。兼见尿黄灼热,口苦口粘,舌红苔黄腻,脉数。治宜清利湿热。 2.肺热壅盛型癃闭。兼见咳嗽气促、咽干口渴、苔薄黄、脉数。治宜清肺利水。 3.肝郁气滞型癃闭。兼见口苦易怒、胁腹胀满、舌红苔薄黄、脉弦。治宜疏肝行气利水。 4.瘀血内阻型癃闭。兼见小腹胀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宜化瘀利水。 5.肾阳虚衰型癃闭。兼见面白肢冷、神疲腰酸、舌淡脉细。治宜温阳利尿。 6.中气不定型癃闭。兼见小腹坠胀、神倦纳少、气短声微、舌淡脉细。治宜化气利水。 病型诊断1.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或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临床特征。 2.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手术后患者。常有淋证、水肿病病史。 3.凡小腹胀满,小便欲解不出,触叩小腹部膀胱区明显胀满者,是为尿潴留,若全日小便总量明显减少或不通,无尿意,无小腹胀满,触叩小腹部膀胱区亦无明显充盈征象,则多属肾功能衰竭。 4.适当选择肛门指诊、B超、腹部X线摄片、膀胱镜、肾功能检查,以明确是肾、膀胱、尿道还是前列腺等疾病引起的癃闭。 鉴别诊断1.淋证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癃闭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临床特征。其中小便短涩量少,排尿困难与淋证相似,但淋证排尿时疼痛,每日小便总量基本正常;而癃闭排尿时不痛,每日小便总量远远低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 2.关格关格是小便不通和呕吐并见的一种病证。癃闭主要是指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二者皆有小便不通,故需鉴别。关格必有呕吐,而癃闭一般无呕吐症状,只以小便量极少或全无为特征。二者的关系是癃闭可发展为关格,而关格不一定都是由癃闭发展而来,还可由水肿、淋证发展而成。 治疗原则癃闭的治疗应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眼于通,即通利小便。但通之之法,有直接、间接之分,因证候的虚实而异。实证治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利水道;虚证治宜补脾肾,助气化,使气化得行,小便自通。同时,还要根据病因病机,病变在肺在脾在肾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不可滥用通利小便之晶。此外,尚可根据“上窍开则下窍自通”的理论,用开提肺气法,开上以通下,即所谓“提壶揭盖”之法治疗。 若小腹胀急,小便点滴不下,内服药物缓不济急时,应配合导尿或针灸以急通小便。 治疗方法-中医辨证论治膀胱湿热【证见】 小便点滴不通,或量极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粘,或口渴不欲饮,或大便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通利小便。 【方药】 1.处方:滑石30克,木通、车前子各10克,篇蓄、瞿麦各15克,知母、黄柏、栀子、大黄各12克。水煎服。 2.处方:肉桂、知母、黄柏、生地黄、竹叶各10克。水煎服。 肺热壅盛【证见】 小便癃闭,咽干,烦渴欲饮,呼吸急促或有咳嗽。舌苔薄黄,脉数。 【治法】 清肺热,利水道。 【方药】 处方:黄芩、桑白皮、栀子、麦冬、茯苓、北杏仁各12克,木通10克,车前子18克。水煎服。 尿路阻塞【证见】 小便点滴而下,或尿如细线,甚则阻塞不通,小腹胀满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治法】 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方药】 处方:当归尾、桃仁、红花、茯苓、车前子、泽泻各15克,大黄12克,穿山甲20克。水煎服。 处方:益母草30克,皂角刺、赤芍、乌药各10克,土茯苓、蒲公英、车前子、玉米须各20克,甘草梢5克。水煎服。 (2)浮小麦(隋殿军等《当代中国名医秘验方精粹》) 处方:浮小麦200克,微炒,煎汤频饮。 中气不足【证见】 小腹坠胀,时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畅,精神疲乏,食欲不振,气短而语声低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升清降浊,化气利水。 【方药】 处方:黄芪、党参各30克,白术15克,升麻9克,柴胡、当归各12克,陈皮、肉桂各6克,泽泻18克,甘草5克。水煎服。 处方:黄芪60克,冬葵子、党参各20克,茯苓12克,白术、知母、石花各10克,柴胡、升麻、肉桂各6克,通草、甘草各3克。水煎服。 肾阳气衰【证见】 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面色发白,腰膝冷痛。舌质淡,脉沉弱。 【治法】 温阳益气,补肾利尿。 【方药】 处方:熟地黄、山药、泽泻、巴戟天、茯苓各15克,肉桂6克,山茱萸、熟附子各12克,车前子、牛膝各12克,牡丹皮10克。水煎服。 处方:附子、桂枝、党参、白术、乌药、木香、五味子、麦冬、竹叶各10克,猪苓、茯苓各20克,泽泻40克。水煎服。 其他疗法1.外敷法 (1)独子蒜头3个,栀子3枚,盐少许,捣烂后摊于纸上,贴敷脐部。 (2)食盐250克,炒热,布包熨脐腹,冷后再炒热敷之。 (3)葱白500克,捣碎后加入麝香少许,拌匀,分2包。先取一包敷脐上,热熨约15分钟,再换一包,以冰水熨15分钟,交替使用,直至小便流通。 2.流水诱导法 使病员听到流水的声音,诱发尿意,使其随之解出小便。适用于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尿闭。 3.针灸推拿 针刺足三里、中极、三阴交、阴陵泉等穴,反复捻转提插,强刺激。体虚者可灸关元、气海。也可采用少腹膀胱区按摩。 4.预防调护 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忧思恼怒。 消除各种外邪入侵及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如忍尿、过食肥甘、辛辣、酒、纵欲、过劳等。 积极治疗淋证和水肿等原发病。 5.葱叶导尿 将葱叶除去尖头,做成管子形状。顺尿道直插,轻吹另一头,方可治愈。 预防与调摄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忧思恼怒;消除诸如忍尿,压迫会阴部,外阴不洁,过食肥甘辛辣,过量饮酒,贪凉,纵欲过劳等外邪入侵和湿热内生的有关因素;积极治疗淋证和水肿、尿路及尿路周边肿瘤等疾病,对防治癃闭均有重要意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