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鸬鹚 |
释义 | 鸬鹚,也叫水老鸦、鱼鹰。是鹈形目鸬鹚科的1属,有30种。鸟类。身体比鸭狭长,体羽为金属黑色,善潜水捕鱼,飞行时直线前进。中国南方多饲养来帮助捕鱼。除南北极外,几乎遍布全球。该鸟可驯养捕鱼,我国古代就已驯养利、用,为常见的笼养和散养鸟类。野生鸬鹚分布于全国各地,繁殖于东北、内蒙古、青海湖及新疆西部等地。 中文学名:鸬鹚 别称:鱼鹰﹑水老鸦 二名法:潜水明星 界:动物界 分布区域:分布于全国各地,繁殖于东北、内蒙古、青海湖及新疆西部等地。 特点:善潜水捕食鱼类 词目释义鸬鹚 (lú cí ) 1.水鸟名。俗叫鱼鹰﹑水老鸦。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渔人常驯养之以捕鱼。 鸬鹚是鸟类中优秀的潜水明星。 2.鸬鹚陂的简称。 3.鸬鹚杓的简称。 外形特征该鸟体羽黑色,并带紫色金属光泽。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而呈鳞片状,体长为1.1-1.2米。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喉部具大 白点。生殖期中,胁下有大形白斑,头及颈密生白丝状羽。后头部有一不很明显的羽冠。幼鸟的下体黑色,杂以白羽。眼淡绿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区及喉暗红色,脚黑色。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 生活习性鸬鹚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野生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 性不甚畏人。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栖止时,在石头或树桩上久立不动。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主要食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鸬鹚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鸬鹚的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鸬鹚在海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鸬鹚就脚蹼和翅膀并用。在能见度低的水里,鸬鹚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式到达猎物身边时,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这样,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绝难逃脱。在昏暗的水下,鸬鹚一般看不清猎物。因此,它只有借助敏锐的听觉才能百发百中。 鸬鹚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所以,在我国南方和印度的江河湖海中能见到渔民们驯养的鸬鹚在帮助渔民们捕鱼。渔民们放出鸬鹚之前,先在鸬鹚的脖子上套上一个皮圈,这样,就可以防止鸬鹚将捕获的猎物吞下肚子。鸬鹚捕到鱼后跳到渔民的船上,在渔民的帮助下将嘴里的鱼吐出来。鸬鹚很贪食,一昼夜它要吃掉3斤重的鱼。一条35公分长,半斤重的鱼它能一口吞下。 一般分类中国有5种:鸬鹚(又称普通鸬鹚)、斑头鸬鹚、海鸬鹚、红脸鸬鹚和黑颈鸬鹚。东南沿海各省常见。鸬鹚广泛分布与亚欧大陆及非洲大陆的江河湖海中。人们常见的是江河中的普通鸬鹚。其实,鸬鹚的种类也很丰富。它们虽然都属于鸬鹚,但是相貌和习性各有特色。生活在加拉帕哥斯群岛上的加拉帕哥斯鸬鹚和广泛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大鸬鹚都是十分有特色的品种。 繁殖特性鸬鹚在人工驯养条件下能正常产卵, 每年初夏进入繁殖期,每只雌鸟可产卵6—20枚,其繁殖生态与家鹅相似。每当繁殖季节,到临近水域的悬崖峭壁上、大树上或沼泽地的矮树上、芦苇中以树枝或海藻营巢。每窝卵2~5枚。卵白色而具蓝或浅绿光泽。孵化期28天。雏鸟为晚成性。亲鸟把捕捉到的鱼贮在喉囊中,雏鸟将头伸入啄食。在一些地方人们驯化它们用以捕鱼。渔民称之为鱼鹰,其实,叫鱼鹰的还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鸟——鹗。 生活分布除南北极外,几乎遍布全球。中国有5种:鸬鹚(又称普通鸬鹚)、斑头鸬鹚、海鸬鹚、红脸鸬鹚和黑颈鸬鹚。东南沿海各省常见。鸬鹚广泛分布与亚欧大陆及非洲大陆的江河湖海中。人们常见的是江河中的普通鸬鹚。其实,鸬鹚的种类也很丰富。它们虽然都属于鸬鹚,但是相貌和习性各有特色。生活在加拉帕哥斯群岛上的加拉帕哥斯鸬鹚和广泛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大鸬鹚都是十分有特色的品种。 饲养方法人工驯养环境中的鸬鹚,除每天定时入水捕鱼外,喜栖于朝阳通风的环境中休息。适于在不结冰的环境温度中生活。饲料以小鱼、黄鳝及猪肠为主食,每只每天饲料量800~1500克。换羽期适当增喂豆类食品,如豆腐等,每只每天300~400克。每天下午喂食1次,食后多立于栖架上休息。饱食后的鸬鹚不宜运动和使役捕鱼。 驯养鸬鹚用于捕鱼,可自雏鸟60日龄开始,跟随鱼船同已驯熟的成鸟入水练习。约150日龄后,大部分经过驯养的鸬鹚都能顺利掌握捕鱼的本领。经过人工长期驯养的鸬鹚,其飞翔力较差,多数个体不习惯于长时间的高飞,可以较熟练的识别同群的鸬鹚或所栖息鱼船。用于捕鱼的鸬鹚,需用绿绳或稻草在其颈部系以活套,也可用金属环套在颈部,防其捕鱼后吞食。每次捕鱼后,主人取下衔回的大鱼。还需要喂给小鱼以资奖励,促使其再次下水捕鱼。 驯养鸬鹚捕鱼,多掌握在每天上午空腹时,每次入水捕捉40~60分钟,捕后立于船上休息40~60分钟后再次入水捕鱼。一般每天可3次入水捕鱼120~180分钟,鸬鹚入水捕鱼时多咬头部或鳃部。通常每次独自捕捉的活鱼体重500克左右,最大时也能独自捕到重达5000克的活鱼。超过5000克的鱼,也能捕到。但需几只或十几只的鸬鹚共同合作,以及驯养人协作方可完成捕获任务。据有关资料,曾有一群十数只鸬鹚合力捕捉到体重15千克以上的大型鳇鱼。据渔民经验,雄性鸬鹚体型略大于雌性,其捕鱼能力也优于雌性鸬鹚。 驯养得当的个体,平均每天每只鸬鹚可捕获鲜鱼15~25千克。若水域及鱼源均理想,也有每天每只鸬鹚捕鱼35千克的最佳记录。 鸬鹚捕鱼的使用时间可达10年以上,曾有捕鱼28年的记录。饲养长寿记录可达40年。 人工驯养中鸬鹚,于每年1月份开始求偶交配,交配中行为多在岸上。每隔1~2天产卵1枚,卵形椭圆,卵壳青绿色或纯白色不等。在一个繁殖期1只雌鸟产卵7~15枚,最强个体喂养得当,也有产卵多达40~50枚的记录。每次产卵时间常在19:00~24:00时不等。卵重为48~59克,卵的大小为39~41毫米×62~66毫米。 卵用抱巢的家鸡代孵,孵化期26~28天,初生雏鸟,双眼紧闭,全身裸露,体重约40克,可在3~4~7日龄睁开双眼。5天后生出绒绒雏羽。初生雏鸟人工饲喂剁碎的鱼虾及混有少量豆腐的粥样饲料,每天每只饲喂6~8次,每天每只总饲料量约50克;25日龄的雏鸟,每天每只饲料量增至250~360克。约经45日龄,体羽生齐;50~60日龄雏鸟可独立离巢和自行取食。 ugainvillii, 即南美鸬鹚)和非洲南部海滨的好望角鸬鹚(P. capensis)则为最重要的鸟粪生产者。 鸬鹚也叫水老鸦、鱼鹰。鸟类。身体比鸭狭长,体羽为金属黑色,善潜水捕鱼,飞行时直线前进。中国南方多饲养来帮助捕鱼。是鹈形目鸬鹚科的1属,有30种。除南北极外,几乎遍布全球。该鸟可驯养捕鱼,我国古代就已驯养利、用,为常见的笼养和散养鸟类。野生鸬鹚分布于全国各地,繁殖于东北、内蒙古、青海湖及新疆西部等地。 药用价值鸬鹚肉 【性味】《纲目》:"酸咸,冷,微毒。" 【功用主治】 ①《雷公炮炙论》原叙注:治体寒腹大。鸬鹚烧存性,为末,米饮调服。 ②《纲目》:"治大腹鼓胀,利水道。" 【宜忌《品汇精要》:"怀妊不宜食。" 【名家论述】《纲目》:"鸬鹚,《别录》不见功用,惟雷氏《炮炙论》序云:"体寒腹大,全赖鸬鹚。"窃谓诸腹鼓大,皆属于热,卫气并行于血脉则体寒。此乃水鸟,其气寒冷,而利水。寒能胜热,利水能去湿故也。" 【功能主治】利尿。主治水肿。 新闻报道鸬鹚捕鱼难再见 大家可还记得小学课本里郑振铎先生所写的《鸬鹚》一文: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然而,这样美丽的意境,今后将再也无法看见了。 因为这种独具高超捕鱼本领的鸬鹚,已被禁用为水上捕鱼工具。 福建省海洋渔业局以于2006年10月12日发布通告,正式实施《福建省渔业捕捞禁止和限制使用渔具渔法目录》,其中包括鸬鹚在内的原有多种渔具渔法均被列入禁用或限用的范围。 此次省海洋渔业局最新公布的禁限使用渔具渔法目录,被列入禁止的渔具渔法有7种,即:毒鱼、炸鱼及电鱼;目鱼笼具;鸬鹚、鱼簖;敲舟古;畚箕网(俗称“迷魂阵”);陷阱网(俗称“长袖定置网”);帆张网等。凡有毒鱼、炸鱼及电鱼等禁限行为出现的,海洋渔业执法部门将依法对单位或者个人予以警告,没收违禁渔具之外,还可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文化故事鸬鹚捕鱼在我国很多地方,人们称鸬鹚为乌鬼,以形容这种鸟不像鲣鸟那样傻,而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在我国,很早就有人开始驯养鸬鹚,并用它们捕鱼。在南方水乡,渔民外出捕鱼时常带上驯化好的鸬鹚。鸬鹚整齐地站在船头,各自脖子上都被戴上一个脖套。当渔民发现鱼时,他们一声哨响,鸬鹚便纷纷跃入水中捕鱼。由于带着脖套,鸬鹚捕到鱼却无法吞咽下去,它们只好叼着鱼返回船边。主人把鱼夺下后,鸬鹚又再次下潜去捕鱼。在遇到大鱼时,几只鸬鹚会合力捕捉。它们有的啄鱼眼,有的咬鱼尾、有的叼鱼鳍,配合得非常默契。待捕鱼结束后,主人摘下鸬鹚的脖套,把准备好的小鱼赏给它们吃。这种捕鱼方式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效。所以,用鸬鹚捕鱼曾盛极一时。杜甫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这种捕鱼方法当时之流行由此可见一斑。当然,这种古老的捕鱼方法只能满足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经济,在近代已很少采用。实际上,过多的鸬鹚会给渔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危害。据统计,野生的鸬鹚每天至少要吃掉400克的鱼。在荷兰,有一群鸬鹚在一个夏季就吃掉5000吨鱼。 鸬鹚不仅是捕鱼的能手,古代还常常把它作为美满婚姻的象征。结伴的鸬鹚,从营巢孵卵到哺育幼雏,它们共同进行,和睦相处,相互体贴。大家熟悉的《诗经》中第一首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的学者认为诗中的“雎鸠”就是鸬鹚。当然不管雎鸠是不是鸬鹚,鸬鹚之间的亲密友好关系就可以代表美好的婚姻。 鸬鹚瘟鸬鹚瘟,病名。头面颐颐肿热之证。又名大头瘟、虾蟆瘟。《医学正传·瘟疫》:“大头天行病,从颐颌肿热者者,又名鸬鹚瘟。”因体虚感受时气,毒热蕴蓄上焦所致。《赤水玄珠·疫门》:“头面肿,俗名鸬鹚瘟、虾蟆瘟。”《证治汇补·咽喉章》:“有司天运气过亢,其年乡村染患相似者,此时气乘虚蕴蓄。 浙南地名鸬鹚乡鸬鹚乡,位于浙江省景宁县县西。清属三都,民国20年(1931)建乡,属第三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称鸬鹚乡,乡人民政府驻鸬鹚村,海拔285米,距县城45公里。面积47.9平方公里,东靠沙湾镇,东北界云和县境,南接沙湾镇,西南连英川镇,西和葛山乡相邻,西北界龙泉市境。辖鸬鹚、仁字坑、南坑下、夏山头、徐崇、茶亭、黄桑南、山下、驮戥9个村民委员会,53个自然村,1794户,5921人,其中畲族506人,占乡人口的8.5%。 地势自北、南向中部溪港倾斜,水入英川港。属县中部低山粮、茶、果、药、畜综合农业区。耕地3917亩,其中水田3304亩,以水稻为主,大部农田可种2—3熟,山峡谷地鸬鹚垟较平坦;林地50849亩,产松、杉、杂木。 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00万元。2009年粮食总产量为2148吨。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4236元, 2009年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1800万元。建成10个小电站,总装机容量达22730千瓦。 设有一所小学和乡一级文化、卫生、广播和邮电设施。公路东北通云和县,南经沙湾镇通县城、庆元县,西南连英川镇,陆运方便。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乡党委政府坚定信心,全面谋划,科学发展,提出了鸬鹚乡集镇建设“奋起二次创业、打精美鸬鹚”的工作思路,对进一步优化发展鸬鹚新村,拓展集镇空间,凝聚人口,作了全新的规划,并对鸬鹚新村作全面整治,鸬鹚防洪堤、路口小广场、村内道路绿化全面开工建设。 鸬鹚村鸬鹚村,位于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鸬鹚乡、鸬鹚行政村所在地,地处景宁县城西25公里,210户,880人,其中畲族39人。辖鸬鹚、库桥、下周岱、垟细丘四个自然村。据《吴氏家谱》载,宋代称庐山,后因村东鸬鹚殿香火繁盛,遂以鸬鹚名之。南北两水会于村口,向东注入小溪,公路东下沙湾、景宁西进庆元、南接、英川、龙泉。四面环山,中平旷,海拔较高而散热慢,农作物早熟。古有“高山好合湖,低山好鸬鹚”之说。 鸬鹚殿鸬鹚殿,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鸬鹚乡鸬鹚村境内。那里有个菩萨,叫马天仙。马天仙就是马孝仙。许多人只知有马天仙,却不知有马孝仙。附近数村人前往求佛者甚众。隔壁龙泉、庆元一带前去求佛者亦多。那时未通公路,皆步行前往。鸬鹚殿在鸬鹚横山西麓正中。远远看着一带山岚,林木茂盛,山脚下几间小庙。 这里有“圣地鸬鹚殿”,门联是: 永久感德感永久 深山仰信仰深山 ; 岭后祖殿门联是: 昔日通天护国功盖千秋 如今威灵显圣扶佑万民; 还有“观音堂”等。那半山之上亦有小庙,人称“上天殿”。山岚之外,一弯清溪如白练似水蛇绕山脚迤俪向东而去。景致奇特,灵异,充满仙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