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鸠山大学 |
释义 | 基本概况鸠山大学全称“鸠山红专大学”。1958年始建于河南省禹县薛沟乡。中共禹县县委会决定要培养大批具有无产阶级立场、观点,掌握马列主义理论,又有一定专门科学技术知识的技术人员在山区安家落户,建设山区。因此,县委决定在鸠山创办一座民办性质的红专大学。这所学校招收的学生就是具有建设山区决心的初中、高中的知识青年。学校于1958年3月开学。时有七名教师,三名干部。教师都是下放的干部,七个人当中有五个大专毕业生,一个是留苏联学生并得过副博士学位;一个是从该县第一中学抽调的教员。三个干部都是县委调配的。 鸠山红专大学培养的目标是有社会主义觉悟、能掌握农业、林业、水利三方面科学知识而又能参加劳动的技术员。最初修业年限定为二年,鉴于招收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或肄业生,后来把修业年限改为三年。他们所开课程,普通课有政治、数学、物理、化学、植物、水文、气象、测量学等八门,专业课有工程力学、土壤肥料学、树木学、造林学、水土保持、耕作学及作物栽培学等十七门。他们所采用的教材主要是中等专业学校的课本,教师也用高等学校教材作为参考。每天早上上课两小时,参加农副业劳动九个半小时,晚上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或自习。1960年6月1~12日作为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参加在北京举行的表彰大会。 在“高产风”盛行的历史背景下,鸠山大学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每亩产地瓜100万斤,种不出这么多的产量的学生不能毕业。康生参观这所学校时大家赞美,号召全国农业院校向“鸠山大学”学习。 今日概况今天的鸠山大楼已经辉煌不再,残破不堪。门窗残缺,楼板毁损,屋顶漏雨,门额上“鸠山红专大学”几个大字已被铲掉,一副破败景象,看了让人寒心。 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在这荒郊野岭建起一栋如此规模的大楼,真是奇迹!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做支撑,要建起这座大厦是难以想象的。从物质的角度看,鸠山大楼是一处宝贵文物,它是那个特殊年代的有力见证。从精神的角度看,鸠山大楼蕴涵着伟大的时代精神,它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禹州市是否把鸠山大楼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没有,将是一个极大的工作失误! 我窃想,从这栋大楼走出的,不乏科级、县处级乃至地厅级干部和“大款”、“大腕儿”,如果有人出面组织募捐,一定会有许多响应者,毕竟大楼寄托了他们太多的情感。倘若可行,把大楼修缮一新,设个纪念馆或陈列馆之类,给后人留下一座文物和一笔精神财富,其功德与当年治山的壮举一样,将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亭是当年治山时修建的。那时前来鸠山的高级领导和国内外参观团很多,大多都是在此亭中休憩,并站在这里举目四望治山成果,欣赏“江山多娇”的壮丽画卷。 1969年11月中旬,河南省青年造林积极分子大会在鸠山之巅召开。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和林业部、团省委、中共许昌地委、许昌行署发来贺信贺电。禹县青年妇女造林积极分子代表会也同时在此召开,与会者在鸠山栽种万株纪念林。 50年过去了,亭子虽然年久失修,已不能遮风挡雨,但茂密的柏林让鸠山一年四季身披锦绣!这是那一代人用智慧和汗水,乃至青春和生命,为我们留下的绿色遗产;同时也留下了“艰苦奋斗,人定胜天”的宝贵精神财富! 辉煌历史六十年代。1957年11月至次年3月,全县展开了以鸠山为代表的规模空前的治山造林运动,治理了913座山头,百日完成五年治山计划,荣获全国治山特等奖。为巩固治山成果,县委决定留下了一部分有志青年创办一所农林大学,为山区培养人才。该校的办学宗旨是: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继承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坚持半耕半读、自力更生,培养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为山区播撒文化种子。1958年3月,在天王山寨上创办了鸠山红专大学,6月27日《人民日报》向全国推荐了该校。 当时,像鸠山红专大学这样的半耕(工)半读的农业大学,在全国还有辽宁朝阳农学院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电影《决裂》就是以这三所劳动大学勤俭建校的故事为原型,加入了工农兵学员与资产阶级法权作斗争的内容,所以说《决裂》中就有鸠山红专大学的影子。 鸠大其实是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有农学、林学、水利、畜牧四个系。建校初期只有几名教师,100多名学生。到1960年发展为11个班,近50名教师,500多名学生。 当时的天王山寨已多年无人居住,几十条破窑垌,多数坍塌漏雨,难遮风寒。寨内瓦砾成堆,荆棘遍布。师生们自力更生,用双手垒起了炉灶,安装了石磨,从山上砍伐木材,搭起了窝棚,建起了简易教室和礼堂,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平地,装上篮球架,建成了球场。次年,鸠山东麓的新校址建成后,鸠大才离开了天王山。 1958年8月,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一行风尘仆仆地来到鸠山视察,至今师生们还记得在天王山寨见到胡书记的情景: 轿车在山寨前徐徐停下,胡耀邦与前来迎接的师生一一握手问好。他衣着朴素大方,说话热情幽默,态度平易近人,师生们很快就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他在师生的拥簇下走进山寨,首先来到学生宿舍,俯身坐在铺着白草的床铺上…… 胡耀邦视察后不久,山寨又迎来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康生,他为学校书写了校牌,并题词“庆祝你们达到自给”,最后在山寨前与全体师生合影留念。 相继而来参观考察的有农业部长廖鲁彦、林业部长梁斌、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哲学研究所所长潘梓年以及邓子恢、胡乔木等高级领导干部,还有苏联、越南等国的考察团。当时的鸠大,那可是名声远扬,不仅引起了中外人士的关注,也是有志青年向往的地方。 3年自然灾害期间,学校于1961年下半年被迫放假一年,教职工下山劳动,次年裁撤。1970年恢复,1977年停办并改为禹县师范。据说70年代恢复鸠大与康生有关。文革中康生得知鸠大已停办,说“停办了请把我写的匾背回来。”他题写的校名已用水泥做在大楼的墙上,谁能背得回来呀?只好恢复。文革中多少大学都被迫停办,而停办多年的鸠大却能在文革中恢复,是颇耐人寻味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